劉金玉
新課程理念更強調歷史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過程。我們教師要正確看待教材,優(yōu)化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如何處理教材
在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實驗中,要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基本準則,在能夠完成可能標準目標的前提下把教材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在學習上、情感上、人生價值觀上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的材料,同時又不同于局限于教材內容,著眼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從而徹底改變過去以教材為中心,教師講教材,學生背教材的現(xiàn)象。比如:教材第二科《原始的農耕生活》(七年級上冊《歷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教材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情況,簡要介紹了大汶口文化。在處理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先從教材中了解河姆渡遺跡、半坡遺跡的基本情況,讓學生以協(xié)作方式討論并歸納兩個遺跡的共同特點。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進行點撥,并給學生敘述我國這一時期農業(yè)發(fā)展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想象原始人居住的房屋并用語言和文字進行描述,讓他們在描述的過程中注意體現(xiàn)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這樣,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得到足夠的時間提高學習能力,又能在教師引導下和少量的講述中了解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樹立民族自豪感,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二、如何組織教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一些用語言所難以講清的東西,很形象的講清楚。比如:以前講“虎門銷煙”,很難用自己的語言和學生將清楚,林則徐銷毀的鴉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跟今天公安機關銷毀的毒品是不是一回事?對于類似的問題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一是可以通過讓學生上網(wǎng)查詢,二是可以通過教師展示鴉片的圖片可以非常現(xiàn)象而簡潔的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作用。
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重點、難點,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可能重演、掌握和鞏固增加了難度,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困難。特別是一些不易說明,頭緒較多的歷史知識點,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媒質很難具體形象地加以描繪,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困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視覺感覺,做到視聽并用,從而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學習。如世界近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這一課,事件頭緒多,容量大,地圖多,時空跨度大,變化大,學生難掌握。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課件,把歷史畫面、地圖、動畫和錄像片段等有機的排列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學生觀察到的事物化虛為實,化繁為簡,使歷史的時空性,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利用多媒體技術可為學生提供多感官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縮短時空距離,加大信息容量。從而使學生可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思考及剖析歷史,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
三、如何看待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同化了人的個性,往往以統(tǒng)一的目標來要求學生,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主體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教師可以通過紀律或訓斥的方式把學生“拴”在課堂,但不等于學生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正如西彥所說:“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這種學習過程,只能壓抑學生的能動反映機能、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開放性教學的內涵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要求管理民主、師生平等、教學相長。這種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心智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法國有位教育家說過:“只有環(huán)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實踐證明:要創(chuàng)造無拘無束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心智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沒有畏懼心理的環(huán)境下,讓學生在足夠大的自由度的情況下,獲取信息;在學生分析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讓學生逐步具有利用多種方式,尤其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掌握進行表達和與人交流的能力。
在課堂上,學生參與面應該盡可能大,不管學生對知識或學習方式的體會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是首要的。只有通過學生的“動”,才能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思維方式的正誤,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習方法的積累狀況。換言之,課堂教學的好壞首先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媒體技術,通過大量的地圖、圖片、表格以及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xiàn)歷史場面,增強現(xiàn)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了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在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實驗中把上述的探索施行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上述的幾個問題我們的探索對于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