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彩艷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了教學改革的初步嘗試。教學改革圍繞整合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拓展反饋平臺、革新評價機制五大方面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需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整合教學目標
根據三亞學院的“31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職業(yè)傾向,筆者首先明確并整合了教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優(yōu)勢,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技能,為以后成為一名教師打下必要的基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內容應該與日常教育教學聯系緊密,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體系科學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應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的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優(yōu)化。
(一)弱化理論教學
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由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構成,但傳統(tǒng)的教育心理學重點內容為學習心理和學生心理,對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重視不夠。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實際聯系緊密、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在“理論”與“應用”的選擇上,弱化一些理論的教學,側重點放在這些理論給現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示上面;依據把教育心理學課程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發(fā)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心理,分別介紹學生的心理和教師的心理;第三部分為一般學習心理(簡單介紹各心理學流派的學習理論,對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進行整合和概括)和學習動機,第四部分包括知識、技能、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五部分為教學心理,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評定。
(二)強化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設置較多的實踐課時,增加了傳統(tǒng)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涉及不多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的禮儀和溝通等實踐內容,并讓學生親自撰寫教案并開展講課比賽;聯系本地的中小學, 讓學生每周都有實習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講課方面的培訓,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溝通和禮儀培訓,讓學生能夠勝任在中小學實習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在課程中吸納教育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熱點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學習,成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yè)人才,在就業(yè)時能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音樂熏陶
在每次上課之前的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些愉悅、輕松、平靜的音樂,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態(tài)去學習,做到愉快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本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科的邏輯體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討論法
通過討論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生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部分,采用討論形式,既強調由任課教師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與自己的想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討論,做到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結合。
(四)案例教學法
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師的基本品質”“課堂管理”等部分,運用經典正反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情景與現實情景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案例的運用又反過來促進了廣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五)研究型教學
給學生列出一定的主題,如“教學空間設計”、“大學生學生特點”、“大學生學習風格”“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采取訪談法、問卷調查去做實際調查,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開展研究報告匯報會。
(六)引入心理測驗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心理測驗。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部分,隨堂對學生進行氣質測驗、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團體心理測驗,
(七)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在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恰當的心理訓練可以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引入團體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大風吹”、“滾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課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點大轟炸”、“我的自畫像”、“20個我”、“頭腦風暴”“心有千千結”等諸如此類的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教學中,這樣,既增強學科興趣,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八)試教法
試教法是指運用角色置換原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教”與“學”結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以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撰寫教案,并在組內開展評比評選出優(yōu)秀教案,然后在全班進行講課比賽,把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
(九)運用演示法和實驗法
如“知覺廣度”、“從眾心理”(阿希實驗)、“問題解決模型”等等,通過這些課堂實驗演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并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十)引用電影教學法
把電影鑒賞引入到教學中,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部分,引入教學電影《鐵血教練》,讓學生的觀看電影片段同時,并思考和討論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十一)開展實踐教學
要求學生完成聽課任務,即聽一位三亞學院優(yōu)秀教師的課,進行觀察學習并做出學習反思;通過講課比賽挑選出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針對三亞市一中這個實習基地的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切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找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差距,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拓寬交流反饋平臺
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反饋渠道。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BBS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答疑、手機短消息平臺、微信、微博、電話答疑等交互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如把多媒體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在BBS里設置一些專題,鼓勵學生就這些專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微博里發(fā)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進行學習。
革新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輕視學生過程的狀況,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發(fā)展型評價、過程性評價。更新單一靜態(tài)的評價學生水平的標準,實施動態(tài)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交流平臺、評價機制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生的到課率明顯上升,學生的學業(yè)學習時間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發(fā)揮,激發(fā)了學生課下閱讀和學習的熱情,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容易,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學生在各種心理訓練中愉快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創(chuàng)建和諧、交流、動態(tài)、多元化的課堂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教學能力;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悅納,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總之,以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健康人格的培育為導向改革課程教學,共同踐行三亞學院“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這個使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總結經驗、進一步深化改革。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社會發(fā)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