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
外語除了表達意思,還與其所代表的文化密不可分,如果與其文化習俗相違背,就可能引起對方反感,甚至與對方產生沖突,引起雙方文化沖突。因此,我們的學習應該把英語語言置于文化的環(huán)境中,把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文體障礙、誤解和沖突的焦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只有這樣,英語教學才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我們要恰當使用英語中不同的稱謂語、問候語。
1.稱呼。有時,我們常聽到學生稱呼他們的教師為“Teacher Zhang”(張老師),“Teacher Li”(李老師),其實這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英語中teacher只是指一種職業(yè),并不像漢語中那樣把教師當作對人的尊稱,常用Miss. Mr. Mrs. 加上姓來稱呼對方。遇到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時,則常用Sir和Madam。
2.見面問候。在人們日常見面中,中國人問候多為生活,而英美人主要為談天氣,比如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我國熟人之間寒暄多為“去哪兒?”“吃了嗎?”“干什么去?”“忙什么呢?”等等,這些問話并不要求對方真正回答什么,只是表示一些關心,這些話不能直譯為英語來進行,比如譯成英語后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等等,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語了,而變成了期待對方答復的問題。這樣的問話就不是用來寒暄了,只能使用于某些特定的場合。如果直接用于與英美人寒暄,會引起對方不滿,有時就會傷害對方的感情,因為英美人對這些話做出的反應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3.了解英語國家中的交際方式。在牛津教材的很多對話中出現了“How old are you?”我們可以跟學生強調,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他們很重視privacy。
4.適當運用電話用語。打電話的場景在5A中出現過,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XX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XX.”說“Is that XXX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XXX speaking?”
5.了解英語詞匯中蘊含的文化。如“dog”一詞,在大多數西方國家,dog是與“忠實”的意思聯系在一起的;而在漢語中,“狗”帶有貶義。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條狗,說話者對此人的態(tài)度是“蔑視”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英語國家人士有自己的特色,這些都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讓學生了解。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本身就蘊涵著英語文化的意識和生活方式。對于非英語世界來說,沒有文化意識的英語教學是不完整的和不深刻的。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當滲透中外文化,這樣能激起小學兒童對學習該文化的興趣,不僅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也有益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意識和他人觀念。
1.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效率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小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都因為新鮮感,一般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但新鮮感過后,多數的學生學習興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中西文化差異等知識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學習英語,其樂無窮”的感覺,從而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
2.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全面文化素養(yǎng)。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處在形成階段。如果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滲透有關西方的文化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異國的文化與社會,提高自己鑒別、鑒賞異國文化的能力,還可以在進行文化對比的同時,對本國的文化有更準確、更深刻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培養(yǎng)小學英語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早在1921年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就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彼^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濟體制,風俗習慣,學術思想,飲食,器具,舟車,房屋等等,是一切社會活動的總稱。而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授和傳播必須借助于它。由此可見,語言既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因此,在英語學習中,不能只單純地學習語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相關國家的風俗、文化習慣等。只有這樣,才能開拓眼界,了解英語的深刻內涵。所以,要求英語學習者,要自覺培養(yǎng)文化洞察力,深刻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背景與中國文化背景的差異,便于更好地學習、理解。
1.寓文化于情感教育。情感態(tài)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與文化意識培養(yǎng)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美傳統(tǒng)、文化習俗進行講述,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以至于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一個側面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2.創(chuàng)辦英語角。創(chuàng)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角,先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選拔,再推至年段,進行年段評比,定期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競賽和游戲活動等。
3.建設英語文化氛圍。走進教室,風格迥異的英語板報歡迎著注視的目光;走向樓梯,一塊塊中英文結合的標語牌向來客示意;走進英語展示區(qū),一塊塊文化展板讓我們領略異國風土人情;課間,歡快、輕松的英語歌曲翩然而至……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更應該加強對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的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正確運用語言。
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在西方文化沖擊下,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當中西方文化產生矛盾時,對異國文化要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語言和文化知識結合,同步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言發(fā)展空間,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豐富英語內涵,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