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高中英語教學要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教師日常所提及的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能力其實有很大一段距離,而這種距離也正是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去縮小的。這種能力可以從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入手。
英語閱讀教學傳統(tǒng)的方法是提前集中學習和練習新詞匯,測重語法教學,文章沒有整體性,而之后的學生作文沒有整體的感覺,完全是詞匯與句式的堆砌,這種現象的產生完全是由于在平時沒能達到合適的訓練。
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而這種習得恰恰來自于日常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閱讀思想的滲透。
我在平時教學時將課堂閱讀教學分為三部分,即所謂的“三部曲”——Prereading,While-reading與Post-reading,可能大多數教師也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這么分的,但這當中的細節(jié)不知道有多少教師留意過。
Pre-reading主要目的:1.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動機;2.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出話題;3.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
在pre-reading部分我不反對學習新單詞,但不是一股腦地全講全學。應該將詞匯分類分析,如分成合成詞(這些詞是可以望文生意的)、轉化詞(這些詞以往可能學過或是詞形變化少)、派生詞(這樣的詞可以記詞根,然后多記幾個,學生是會覺得很高效的)。有些詞如果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用英語簡單解釋后學生就能明白的話,是不用講的,這樣就有一大部分詞被用在語言環(huán)境中了,學生的任務少了,教師教學更輕松有效了。接下來教師通過預設問題引入話題,并為文章的入手理解掃清障礙,其實這步也就是常說的Warming-up這一步,可以是問題式也可以為討論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在占有大量的資料和綜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所需培養(yǎng)的能力設計成問題的形式,問題要有層次。若是討論式要預測學生可能達到的范圍,所以討論話題要可操作性強的。
什么是While-reading?1.是學生自己閱讀的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關鍵信息,獲得關鍵信息。2.要給學生留有充分閱讀的時間,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過程。教師盡量少提問題或講解,可以在學生閱讀后再做這些事情。3.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能夠動手操作一些事情,如瀏覽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體信息,將信息圖表化,記錄要點,回答各種問題等。為了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必須交待清楚閱讀的任務。該階段所設計的活動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所以我又將While-reading這一部分分為Scanning查讀,Skimming略讀與精讀Close Reading。
英語文章是開門見山的,無論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記敘文。因此,要求學生自讀各段首句,即Scanning,然后理解各段段意。如果難度大,教師可以給出選擇題、匹配題或者是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一個最關健的詞,或是自已 凝煉成一兩個關鍵詞來回答以降低難度。這一步是最實際的,因為學生在多次練習中便 可練就自已的快速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得到文章的大意。還是拿Unit 4 Book1 為例,我讓學生總結每段大意時,就讓學生總結出一個詞給第一段:Paragraph One——Strange,Paragraph Two——shake,Paragraph Three——destroy,Paragraph Four——Rescue。實踐證明學生是很快能找到的,而且結構很清楚。這一步也是學生寫作能力中構建全篇的基礎,是學生逐漸培養(yǎng)全局感的關健。
課堂閱讀中各段內容是由支撐句組成的,教師要在Skimming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組織練習,如判斷正誤、回答問題、單項選擇、匹配信息等,讓每一段都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支撐句的作用,它們都是圍繞中心句而表達的,這一點教師要務必要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去。
一開始讓學生就一段來查讀,如Unit2 Book 1中第二篇Standard English or Dialects中,第一、第二或第三段都可以作為訓練的載體,因為它們首句很突出。然后讓學生在首句指引下去回答相應的細節(jié)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是一步一步展開的。
在Close-reading這一部分,我是印了學案的,讓學生自學,如Unit 5 Book 1我們印在學案上:提建議給某人,以暴制暴……還印了短語與句型,讓學生在每一段中尋找。這樣,學生既看了書,又掌握了基礎知識,這是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具體步驟。有的重點句型可讓學生從易到難學,如定語從句中修飾人的句型,我先寫幾個句子。
I like the person who is honest.
I like the person who can help me.
I like the person who makes me happy.
然后是讓學生順著思路,自已就能完成得很好:
I like the person wh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like the per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octor is a per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river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有就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六個詞組或句型,三個人一小組(小組是事先編好的)自編故事。這給了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習得的并實踐的。
Post-reading的主要目的是:1.根據閱讀內容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將所閱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聯系起來。2.學習語言知識,并將閱讀技能與其他語言技能進行整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語言能力訓練。
Post-reading是訓練學生書面表達的大好機會,學生在前一步驟中積累了詞匯,利用剛講完的句子進行縮寫。先以小段開始練習,給學生一個支撐句,然后讓他們仿寫。最初只是找主題句,加聯接詞,因為一篇好的書面表達,不僅需要豐富的詞匯,清楚、邏輯、規(guī)范的表達,還要把這些內容有機聯系起來。許多學生能夠寫出沒有語法錯誤的句子,但句子往往之間沒有連貫性和整體性。在平時訓練時,我引導學生關注欣賞掌握并運用一些表示并列,遞進與轉折等關系的過渡詞。
接著是訓練學生縮寫,用三句話表達完篇,其中一句是主題句,其余兩句是自已的總結??s寫之后進行改寫練習,先是變換人稱,然后是改變時態(tài)寫作,或者是變成對話形式(如采訪式),在閱讀最后部分使其常規(guī)化和系統(tǒng)化。
在這個過程,教師要注意課件的使用與學案相結合。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有些教師講公開課是最愛用PPT或Flash,感覺氣氛很好,但細思量,學生在這當中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練習,只是觀眾。這樣學生寫作機會很少,不如讓學生寫在學案上,學生練習機會會更多,我個人覺得課件只適合用在warming-up中,或是用語言描述有困難的情況下。
其實,課堂閱讀教學在每節(jié)課進行一點點小任務、小目標,只要堅持,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有很大變化。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