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中尉的女人》是英國當代小說家福爾斯最著名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薩拉富有個性,堅強獨立。她不容于維多利亞時代,以自己的方式與時代抗爭,追求精神的獨立和個體的自由。本文以存在主義和女性主義視角來解讀薩拉這個獨特的女性形象,由此分析現(xiàn)代女性所處的困境。
關鍵詞:存在主義 薩拉 女性 自由
約翰·福爾斯為20世紀享譽文壇的英國當代小說家,是英國后現(xiàn)代小說的代表之一。1999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福爾斯一生共發(fā)表六部長篇小說,其中以《法國中尉的女人》最為著名。
一
福爾斯深受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熏陶,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加繆對其影響至深。薩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質”這一命題。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他任何預先定義的規(guī)則的存在,暴露了當代社會中人的精神困境,提出了研究人的生存狀態(tài)、情緒意志、行為方式等問題的必要性,強調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責任感和行動的意義。① 這些存在主義的觀點清晰地體現(xiàn)在福爾斯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比如,福爾斯用近乎嘲諷的語氣描寫波爾坦尼太太對上帝虔誠的敬畏,還時不時搬出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男人之間熱議的焦點。福爾斯嘲諷的不僅僅是上帝,還有波爾坦尼太太這種利己的偽虔誠;同樣,推崇的不僅僅是進化論,而是對人類本源的探索精神。
福爾斯曾打趣他希望“總是盡力做一個女性主義者”②。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觀點: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傳統(tǒng)的習俗和男權社會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女性的成長和發(fā)展的軌跡早已被社會規(guī)定,女性角色的形成并非其自然天性的外化和展開,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強加給她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世俗及社會道德的枷鎖下,女性的成長和發(fā)展軌跡業(yè)已既定?!霸谀莻€時代,最討人喜歡的女性形象是莊重、順從、羞澀。”③
由于歐洲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分三個階層:社會下層的勞動婦女,她們既是家庭主婦又是勞動者,生活負擔最為沉重,男權社會對此視而不見。如小說中的女仆瑪麗及充斥著通篇的以出賣肉體為生的妓女。歐內斯蒂娜是典型的富裕的中產階級婦女,總是表現(xiàn)得很淑女,力圖凡事得體。這類女性“總是一副故作莊重的表情,實際上是冷冰冰沒有感情”。她們無需操持家務,只需打扮得花枝招展,顯得脆弱又可人。她們也是時代的產物,男權社會的受害者。這類婦女充當客廳里的裝飾品,或為物質財富的象征。即使是莎翁筆下的完美女性鮑西亞,對巴薩尼奧而言,她殷實的嫁妝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中產階級的下層女性,像薩拉一類的獨立女性,為自己的生活而斗爭。這類女性出身貧寒但受過教育,多少富有點獨立判斷的精神,但她們獨立的個性和自由的思想在世人的打壓中逐漸消磨,直至淪為男權社會的犧牲品;而那些不被消磨的女性被驅逐到了社會的邊緣。
二
薩拉就是這么一位邊緣化的人物。她一出場,讀者就能感受到她龐大的氣場?!芭栽谛袨榈钠渌矫媸艿街T多約束,因此她們在選擇顏色的時候偏向艷麗而非沉穩(wěn),從中尋求補償。”而薩拉一身黑裝,面向大海凝視。薩拉的暗色調在一大群艷麗和時髦的女人堆中脫穎而出,成為男主人公關注的焦點。在其他男性眼中,薩拉是個有別于一般女性的被遺棄之人;在同性人眼中,薩拉是個異類,是個悲劇。就如西方學者所言,薩拉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維多利亞小說原型——墮落的女人和被社會遺棄的女人的混合體”④。接受了現(xiàn)代科學的查爾斯是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見識豐富的進化論者。他被薩拉獨特的氣質所吸引?!罢缢创┝怂腥艘粯樱部创┝司S多利亞時代教會的各種愚蠢荒唐的行為”,“她有一種罕見的兩者融合的魅力——理解和激情;這才是她的本質所在”。薩拉敏銳的洞察力及真實的自我源于她所處的尷尬境地,“父親強迫她離開自己原來的階級,但沒有能力把她提升到更高的一個階級。在她已經離開的那個階級的男青年眼里,她變得過于挑剔不可接近,而她渴望進入的那個階級的青年男子則認為她仍然過于平庸”。徘徊在兩個階級之間,讓薩拉既有上層社會的優(yōu)雅氣質,又有下層婦女的真實特質。查爾斯看慣了上流社會婦女的做作及下等婦女的粗俗,薩拉以一個獨特的女性形象展現(xiàn)在他面前,自然引起了他的關注。
薩拉似乎是一個與維多利亞時代格格不入的女人,沒有那個時代的特質,沒有染上當時的社會習氣,也不受人們的關注。像她這一類的女性,格羅根醫(yī)生歸為“精神病患者”——準確地說,是精神病中的抑郁癥且?guī)в芯穹至选!拔沂莻€蒙受恥辱的女人,既是環(huán)境所迫,又是自主選擇?!币虼松碾[匿并不僅僅完全是時代的必然,也是自主的選擇。“我不可能和那個男人結婚,于是我嫁給了恥辱?!睙o論嫁給誰都是一種妥協(xié),而薩拉選擇不向任何一種形式妥協(xié),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下層社會。她選擇恥辱,選擇嫁給自由。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個存在主義色彩很濃的觀點:即便是男性社會為女性設下了種種限制,女人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仍然有選擇的自由。若女性未能積極主動地進行選擇,她就應為自己的處境承擔責任。薩拉的隱匿就是她自由選擇的結果。她編織了和法國中尉的丑聞,借以藏身在自己虛幻的世界里。然而,查爾斯在旅館的魯莽行為使得她的秘密被迅速揭穿。薩拉選擇不辭而別,默默離開查爾斯,躲到聲名狼藉的羅賽蒂畫室尋求新的隱身和自由?!叭绻f歐內斯蒂娜代表著正宗的維多利亞淑女傳統(tǒng),查爾斯則是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的混合。他的傳統(tǒng)主要是貴族特質以及基督教精神;他的反傳統(tǒng)主要是出于對達爾文進化論的支持?!雹?薩拉在查爾斯生活中的若隱若現(xiàn)使他從傳統(tǒng)的軌跡慢慢步入反傳統(tǒng)的軌道。在和薩拉的九十秒肉體接觸中,查爾斯的反傳統(tǒng)出口砰然打開,他毅然決定解除婚約。但在歷經千辛再次找到薩拉時,薩拉坦言:“以前我總以為自己憎恨孤寂。在我目前所生活的環(huán)境里,要避免孤寂十分容易。我發(fā)現(xiàn)我很珍惜這種生活。我不想與他們分享。我喜歡保持我目前的狀況,而不是丈夫——無論他待我多么好,多么溺愛我——必定會期待我表現(xiàn)得像一個妻子一樣應該表現(xiàn)得那樣?!彼_拉獨立和追求自由的特質吸引了查爾斯,而正是這種氣質讓查爾斯不能與她結為夫婦。薩拉承認當前的生活很幸福:“我很幸福,我終于找到了,或者說我覺得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三
福爾斯在夢幻中看到一個令他魂牽夢縈的神秘女人。這個女人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歷,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荒唐可笑。歐內斯蒂娜和查爾斯的婚姻看似郎才女貌,相當匹配,卻是一場暗中的錢權交易。再者,夫妻之間的和睦美滿是假象,男女之間的相互猜忌和暗自較量才是真相——“她和維多利亞時代的所有女人一樣,寫日記的部分原因是要給男人看”;“男人的虛榮表現(xiàn)為要求女人百依百順,女人則是利用百依百順取得最后的勝利”。
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于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時期。長久以來,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男權意識為中心,人們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里形成的概念使得他們從男權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世界,并且把這種描述混同于真理。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帶來了形形色色的流派。盡管流派眾多,但基本點是爭取兩性平等,改變女性受歧視壓迫的現(xiàn)狀?!暗诙闻灾髁x運動繼續(xù)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斗爭——為女性爭取更多的權利,但重點轉向了生育政策(politics of reproduction),女性‘經歷,性別‘差異及‘性征上,這在過去是被壓制的,也是被贊美的?!雹薷笝嘀苹蚰袡嗌鐣慌灾髁x者視為女性解放的首要絆腳石。在維多利亞時代,像薩拉這類女性都是很難被社會所接納的。然而,即使在福爾斯所處的時代,薩拉也是很難被一般男性所接受的。
在維多利亞時代,她的困境來源于她所處的階層,以及她不同于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特質。關于自己的地位,薩拉是這樣描述的:“你不可能明白,史密森。因為你不是女人。你不是一個生來注定要成為農夫之妻卻被送去接受教育以培養(yǎng)成……地位較高的那么一個女人”。教育富于了她學識和智慧,讓她脫離了原來的階層。但是客觀物質條件又讓她不能成為上層社會的太太,這種痛苦被她形象比喻為“雖然被允許生活在天堂里,但天堂里的一切我都無權享受”。薩拉獨特的氣質與維多利亞時代男性崇尚的“端莊、順從、羞澀”恰恰相反。她聲名狼藉,富于個性,崇尚自由。維爾康芒斯山被衛(wèi)道士們控訴為“流膿的瘡”,只要鎮(zhèn)上德高望重的長者說某人是“維爾康芒斯”之徒,就可以讓他/她背一輩子的黑鍋。因此,沒有女子敢去山林以敗壞自己的名聲。熱愛自然的薩拉全然不顧社會壓力,充分使用自己享受自然的權利。
福爾斯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薩拉這個女性形象,生動描寫了她在那個時代所遭受到的挫折及困境。這體現(xiàn)了他對女性這個群體的關注。薩拉的隱匿是因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不容,因此她以自己的方式與時代做抗爭。福爾斯不僅僅呈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虛偽和守舊,也是以一個男性作家的視角去思考一個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她對此的處理方式。薩拉具有現(xiàn)代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的精神。她既沒有向出生低等的富家求婚者低頭,也沒有向出生高貴的查爾斯妥協(xié)。既然時代不允許她自由和獨立,她就選擇隱匿來獲取個人的自由。若將薩拉放到現(xiàn)代,她立刻成為了現(xiàn)代女性中的一員,完全不用隱匿來獲取自己的自由。但是薩拉在維多利亞時代所處的困境在現(xiàn)代卻沒有完全消失。
《法國中尉的女人》不僅僅是一本譴責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它還包含著對女性這個群體所處境遇的思考和解讀。薩拉作為福爾斯臆想的女主人公,具有獨立堅強、追求自由的精神。她的隱匿不僅僅是對時代的不滿,也是個人面對困境自主選擇的結果。在男權社會中,女性雖不能有完全的自由,卻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① 人文素養(yǎng)讀本編委會編:《我與大師學哲學:最后一位哲學家薩特》,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頁。
② John Fowles,“Preface”.Wormholes: Essays and Occasional Writings. London: Jonathan Cape, 1998: p. xiii.
③ 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陳安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文中有關該小說該譯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④ Kerry McSweeney, Four Contemporary Novelists. London: Scolar Press,1983:137.
⑤ 王衛(wèi)新:《福爾斯小說的藝術自由主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頁。
⑥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127-128.
作 者:朱瓊彥,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倫敦大學翻譯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