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以問題為載體,以問題探究為主要形式,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方法、技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處于“無問題”狀態(tài),究其原因,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關聯,都是造成這一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狀態(tài),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思想指導
為了促進知識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轉變,教育各界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建立“百年大計”理想。教育主管部門引領教育,改變對學校效益的評價機理,放眼未來,運用積極的評價制度促進教育轉型。各學校領導班子應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時改變思想觀念,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全體師生的頭腦,并及時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實可靠的評價制度促進教育轉型。
二、學校層面
(一)對外措施:教育合力
高效的教育需要成熟的配套管理制度,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各方面管理者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管理作用。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調一致的管理網絡,形成如教育委員會、社區(qū)教育、家長學校等類似教育系統(tǒng),加強家長、社會和學校的聯系,優(yōu)化學校管理的外部環(huán)境。
(二)對內措施:制度推動
1.建立制度,強行入軌。
思想是關鍵,理論是精神。單單有想法和靠自覺性還遠遠不夠,學校應該及時建立制度,促使全體師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養(yǎng)成習慣。
2.細化考核條例,適時刺激。
研究修訂考核條例,將合作探究和問題教學作為課堂質量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從案例設計、學案的編寫到課堂實錄,細化細節(jié),細化考核點,列出條款細則和分值,與獎懲掛鉤,與年終考核掛鉤。每周一公開,適時刺激。
(三)課堂細則
1.學生策略。
課堂無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在課堂上很難有效地投入。主要原因有:對學習的目的認識不清;對學習沒有興趣;知識基礎差,不能自主學習;缺乏洞察力,缺乏自信心;不敢想,不敢問,畏首畏尾,等等。
(1)明確方向,糾正態(tài)度。
思想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當發(fā)現學生存在不良思想和表現時,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思想指導。讓學生放眼未來,明白學習的目的,認清奮斗的方向,增強社會責任心,建立為“中華崛起而努力”的崇高理想。
(2)指導閱讀,廣博知識。
創(chuàng)新探究需要能力,更需要知識。沒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談解決問題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所以,學生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廣泛涉獵社會各種領域的知識,包括社會、經濟、哲學、歷史、地理等,運用科學武裝頭腦,為科學探究打下基礎,為問題的發(fā)現和解決提供條件。
(3)強化思維訓練,增強洞察力。
活學活用知識是一種能力。如何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思維訓練變得尤其重要。教師應該有目的地組織各種活動,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進行思維訓練,增強對問題的洞察力。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更容易發(fā)現疑點,形成問題,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4)鼓勵質疑,鼓勵發(fā)問。
有疑才有問。面對疑點,如何才能大膽地提出來?教師應該適時地給予有效的評價,運用評價的激勵功能,大膽質疑,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明白“說出來”的重大意義,明白一個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對自己和學生的成長的積極促進作用。
(5)組織合作,愛上探究。
解決一個問題往往需要團體共同努力。為了快速適應“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通過有效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補充,養(yǎng)成合作習慣,形成探究的方法。
2.教師策略。
(1)營造和諧環(huán)境,勇于發(fā)問。
①隱性環(huán)境: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是一種特定的群體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從人文角度出發(f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在愉快中學習,在快樂中產生、提出問題,并高效解決問題。
②顯性環(huán)境:建立師生合作、協(xié)作互動的課堂模式。
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取得進步和發(fā)展,教師應該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建立師生合作、協(xié)作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勇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高效解決問題。
(2)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問題。
好的情境不但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激活思維,激活課堂。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考慮到情境的真實性、直觀性、有效性、實時性和層次性,把趣味性放到首位,把生活經驗暗藏其中,利用新舊知識的碰撞產生疑點,形成問題。
(3)預設問題鏈,生成新問題。
問題是課堂研究的對象,也是新問題產生的情境。教師預設課堂問題時,應該考慮到問題的生成鏈。通過舊問題的解決質疑新的問題,利用問題鏈促進問題教學的深度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研究能力。
(4)高效指導,研究問題。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促進者、指導者,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遵循學習規(guī)律,針對共性問題或個性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突出方法的指導、思維的啟發(fā)、習慣的養(yǎng)成等。
(5)問題評價,創(chuàng)新問題。
評價是對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的全方位的定位。在評價時應該充分運用評價的激勵性、啟發(fā)性功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激活學習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敝灰獙W校、社會、家庭擰成一股繩,形成教育合力,以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為教育主方向,學校制定制度,形成壓力,改進教育模式,教師抓住機會,做好思想指導,優(yōu)化課堂設計策略,形成獨特的教育方法,不斷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能快速適應合作探究,適應“問題—解決”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