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濤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笨梢?,有疑問才會促使人探究,才會使思維得到啟發(fā)和升華。因此,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政治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怎樣才能實現(xiàn)以上目標呢?我就案例教學中通過“疑問式”引導方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具體操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以趣激疑,注入興奮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求索思考,但是這不是只為學生“一樂”了事,而是引導他們在對某一事件感興趣的前提下,進一步挖掘材料,更深層次進行思考。比如,在講授《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時,如何突破“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這一難點呢,我選取了一個實驗作為案例:將兩只猴子分別放在兩個鐵籠子里,一只用鐵鏈拴在鐵籠子上,一只不拴,籠子上有一個指示燈,燈一亮,籠子就會被通上電(不致電死),燈一滅,就斷電,依次不定時間地反復通電。哪只猴子先死?學生對此案例積極性很高,在第一時間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之在興趣的指引下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和釋疑心理,積極開動腦筋思考,這無疑為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課堂注入了一支興奮劑。
第二,設疑辯論,開動“攪拌器”。平靜的水面雖可讓人產(chǎn)生恬靜之感,但往往失之于靈氣與活力。所以,課堂教學最忌流于平庸死氣,教師要開動“攪拌器”,不失時機地挑起學生思維的矛盾,讓學生互相辯論,在思維激烈的碰撞中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突?!毙ЧU?,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說:“能否利用矛盾,是問題有沒有啟發(fā)性的關鍵。矛盾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有矛盾,才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如上例中,針對哪只猴子先死,學生開動腦筋,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很自然地分為兩派,辯論自然不可避免。在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中,學生的思維異?;钴S,用他們自己的理解不斷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并試圖駁倒對方?!袄?,不辯不明”。在這種思維的激烈碰撞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積極性和對政治課的興趣,更鍛煉了主動求索和思辨表達的能力。
第三,層疑追問,點燃助推器。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不僅不能一下子將原理和結(jié)論直接“灌輸”給學生,相反,還要像“剝洋蔥”一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和不斷總結(jié),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另外,當學生遇到思維阻礙點的時候,教師要將問題梯度化,像助推器一樣,推動學生不斷深入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至于最后得以全面深刻理解原理,并活學活用。
怎樣達到上述目的呢?這就要求老師針對案例材料,深入分析,精心設計問題,層層設疑,由淺入深,以起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聚小波為大浪”的作用,強烈刺激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達到較好的思考效果。
為了使學生深入剖析案例,生成問題的答案,并深刻理解“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這一深澀抽象的哲理,針對學生的辯論觀點,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師:是外部惡劣的環(huán)境直接決定了猴子最終的死亡嗎?
(生:不是,他們只是重要的外部條件。最終殺死猴子的應該是它自己的心理因素。)
師:在進行實驗以前和實驗開始后,兩只猴子心理上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大家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初期和后期加以考慮。
(讓學生討論一下。討論的意義在于:一是在學生思維受到阻礙的時候,老師的點撥可以讓他們再次找到思考的方向,不致喪失興趣和產(chǎn)生挫折感;二是可以再次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找到靈感,掀起思維碰撞的小高潮。)
師:平和和恐懼作為矛盾雙方,處于什么樣的關系中?
(引出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并進行原理解讀。)
通過上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疑,學生生成了知識,深化了理解,也鍛煉了探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促其反思,注入啟發(fā)劑。蘇格拉底說:“我不是授人以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chǎn)生的產(chǎn)婆。”讓疑問、矛盾、問題成為思維的啟發(fā)劑,就可以讓學生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是怎樣生成的。于本案例,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深刻理解“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我啟發(fā)學生用圖示演示這一過程。學生積極思考,氣氛活躍,給出了很多圖示,現(xiàn)展示其一:
通過上述思維模型的建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抽象哲理的理解,而且鍛煉了建構知識模型、生成知識、探究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思維。
綜上所述,在案例教學中如果充分發(fā)揮“疑問式”引導的作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diào)動他們的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并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較充分的刺激和鍛煉,可見問題引導在教學實踐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應讓廣大教師在新課改的良機下,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轉(zhuǎn)變角色,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固有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通過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發(fā)展思維,進行有價值的層層引導,著重鍛煉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邏輯思辨能力,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從而真正實現(xiàn)“授之以漁”,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