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瓊
小時候我們都喜歡聽人講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的學習是相通的,如果小學英語教師能把講故事的形式運用到教學中,想必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這里所講的故事,是指適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英語故事。那么,這些英語故事有什么特征呢?首先,故事必須具備有趣而明顯的情節(jié),也就是“故事情節(jié)”。其次,故事中必須出現(xiàn)一定的問題或懸念,即設疑,以及怎樣解決問題或釋疑。
一、由故事教學促進閱讀的優(yōu)點
1.激發(fā)興趣。
學生都愛聽故事,一是因為故事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二是學生能從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情感體驗,能從故事幽默風趣的言語中得到開心一笑,能從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發(fā)思考,最后大大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2.培養(yǎng)多種語言技能。
故事閱讀教學能提供多方面的語言訓練活動。學生為了獲知故事內容,會集中精力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細節(jié),會盡力推斷和猜測,這無形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根據語境猜詞的能力。另外閱讀之后再講出來也能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改寫閱讀的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只要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就能讓學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訓練。
3.陶冶情操,豐富生活閱歷。
學生閱讀故事有利于其在閱讀過程中了解世界,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yǎng),豐富生活閱歷,理解一些簡單的道理。比如通過閱讀故事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學生可以理解農村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此所表現(xiàn)的不同看法和態(tài)度。
二、由故事教學促進閱讀的操作過程
1.教學前。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故事給予閱讀。例如低年級學生喜歡情節(jié)簡單和以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而高年級學生喜歡情節(jié)復雜,充滿戲劇性、回味性的故事。確定故事的內容后,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為了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用一些教具輔助教學,讓故事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
在學生聽完故事后,通過啟發(fā)學生講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引導。比如,可以先講故事,然后提問故事講了什么;也可在講的時候停下來讓學生猜測將要發(fā)生什么;或問學生的感受;或想象自己會怎么做,以此強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3.教學后。
(1)說一說
故事講完后可以讓學生復述。教師可以用一組圖片讓學生串聯(lián),還可以讓學生說說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2)演一演
在熟悉故事后,可以進行表演,用恰當的動作使自己的表演更精彩、更逼真。
(3)寫一寫
高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了寫的能力,可以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省略一部分內容,增加自己的想象,變成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故事。
三、教學示例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Read and Act的內容,它提供了許多充滿童趣的英語小故事。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例如教學4B Unit1版塊E時,可以這樣設計:
1.教學鋪墊。
在教學前利用課件、圖片等教學生詞:tree,climb trees,用聽說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句型:“Dont climb trees again.”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理解故事掌握句、詞起了鋪墊作用。
2.講故事。
用光盤呈現(xiàn)教學時,學生用中英文結合的形式猜測,然后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每當提及新詞時,教師停頓,讓學生在該單詞下打鉤。
3.理解和擴展。
學生了解梗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回答,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和含義,此時教師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復述,并展開合理想象。
課外教師給學生布置教學的延伸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故事改寫成內容豐滿完整,情節(jié)合理的短劇并進行表演,也可進行幾分鐘的表演比賽。
總之,恰當地運用故事于課堂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教師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迅速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