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娟
語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真正從學生出發(fā)來思考和實施我們所有的教學行為,要關注學生這一主體在語文課堂上的真實收獲和生命狀態(tài),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不僅獲得語言能力上的進步,而且獲得美好情感的體驗,享受生命中學習的樂趣以及對自身生命的反思,最終獲得個性的張揚和人格的獨立。學生在知識上有新的積累,在能力鍛煉、情感熏陶上有提高,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語文課。
一、傾心文本細讀——有效教學的起點
1.教師對于文本的前期閱讀質量,決定了學生閱讀文本的狀態(tài)與效果。作為主導的教師,一方面要細讀文本,以一個普通讀者的放松心態(tài)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讀《石壕吏》,要讀出杜甫心中深深的痛:同情人民的痛苦,又希望人民積極投人到平叛的戰(zhàn)爭中來,所以只能選擇客觀冷靜的敘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解讀者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文化積累和文本聯(lián)系起來,同時也應該吸收相關專家的權威解讀成果,這樣才能準確透徹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2.根據(jù)選文和編者的要求定位課堂的難度。我們要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他為什么選編這篇課文,為什么把它置于該冊教材的現(xiàn)在的位置和單元,他提出的教學要求和目標,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如《橋之美》編者既然把課文安排在說明文學習的第二篇,那我們就要擺脫文章詩情畫意的文字的迷惑,把它定位為一篇生動的事理說明文,它闡明了一個美學方面的原理。
二、心中有學生——有效教學的基點
文本是為讀者而產生的,文學作品首先是為接受者而寫的。困擾語文課堂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脫離學生搞設計,離開學生的認知能力搞活動,使得學生無所適從,從而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找到支點,應是語文老師孜孜力求的。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力求每個問題都能敲在學生的“心坎上”,要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地設計語文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如《蠟燭》一文我們往往會沒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你覺得文中哪些地方感動了你?為什么?”如果我們換個方式讓學生做一回戰(zhàn)地攝影記者,拿起攝影機走進戰(zhàn)火中去,抓拍感人場景,走進那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世界中去。這樣一來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能引領學生深人品味作品的感人之處、意蘊豐富之處。
2.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閱讀水平狀況。任何文章只要進入我們的課堂,該如何確立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角度,定位敦學深度,都應該是教學者自主決定的。問題是你對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究竟有多少了解,了解又有多深。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學生,他們初步接觸文本的感受和問題,才是教學的起點,這就是“以學定教”的理念。
3.重視學生的體驗感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當學生遇到學習障礙的時候,教師應想方設法創(chuàng)沒情境,把教學任務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之上,并向學生提供所需的援助,鼓勵他們運用直覺,盡可能接近問題的內核。
沒有從學生出發(fā)的教學沒計是無效的沒計,沒有關注學生成長的活動是無效的活動,沒有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教育原理千萬條,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敖獭笔菫椤皩W”服務的,是因“學”而存在的。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教師才可能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教有利于學生的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優(yōu)化教學方法——有效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把更多的時問和空問留給學生,給學生寬松的氛圍,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應以最大限度地使課堂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潛能,提高課堂聽講效率為教學前提。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教學效果,可作如下教學嘗試:
1.重視整體閱讀。教師課堂上的教學之“教”關鍵在于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走向思維的縱深,攀登思維的高度。對于一篇文章,首先應從整體上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常常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非經過閱讀思考不能答出,使通讀全文、整體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學都能比較好地回答。這種問題促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的同時輕松地完成對該文段的賞析,于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2.讓品悟語言成為課堂閱讀教學的中心。朱光潛在《談美學》中說: “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說的與手里所要寫出來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張,最適當?shù)淖志浒才旁谧钸m當?shù)奈恢谩D且痪湓捴挥心且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弊髡叩乃枷搿⑶楦?、態(tài)度等人文內涵只能依存于語言文字之中,只有通過具體的詞語、句子,甚至一個標點去人手,才能走進文本,走進文本作者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人文素質提高的目的。
3. “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在“挨過來”和“建起來”的比較中,我們感受到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極為迅速,自然界各物種在人類的破壞性開發(fā)面前,顯得極其脆弱,這是一種嚴重的不對稱。這一段話暗示古樹的悲慘命運。“于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在“宣判”和“決定”的替換中,我們讀出了強烈的諷刺,法律的公平何在?多么無辜的老樹! “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改換成“電鋸從樹的根部鋸下去,鋸碎,撒了一圈白白的粉末”,比較閱讀中眼前出現(xiàn)的是樹遭殺戮,慘不忍睹的畫面。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學過程中把語言和課文內容的學習結合得很好,即達到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追求有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使它成為現(xiàn)實。讓我們一起去追尋!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吳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