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紅
物理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提倡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在創(chuàng)造和成功中學習物理知識。它集聽、說、想、做、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一系列的心智活動與一體。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就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往往事與愿違,從而導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實效性不強。教學效果還不如演示實驗教學,甚至連“黑板粉筆”實驗的效果都不如。下面我就對當前分組實驗的現(xiàn)狀、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初淺的看法和相應嘗試。
1、現(xiàn)狀一: 學生興奮過度,相互干擾
由于大多數(shù)小學中科學課的實驗設備較少,沒有配備專職的實驗教師,以前很多應做的分組探究實驗都無法開設,實驗只是“紙上談兵”或是看老師演示。當他們進入實驗室后就覺得非常稀奇:這是誰的照片,什么儀器?那個是什么鏡片? 如砝碼、光學鏡片隨意用手亂拿,用嘴吹滅酒精燈等等。議論紛紛,大聲喧嘩,大腦處于高度亢奮狀態(tài),相互干擾、思維混亂,觀察、記憶、應變能力減弱,更談不上分析、推理,實驗后幾乎一無所得。
對于這些頭腦發(fā)熱的學生,筆者以為可以兩個方面處理:
1.1一進實驗室就要使學生明白:這是在做科學實驗,要時刻注意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要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操作定勢,培養(yǎng)良好的實驗素質;強調遵守實驗紀律。不能高聲談笑,更不能“熱血沸騰”,對于乘機搗亂的更加要嚴肅批評,否則將干擾所有同學的觀察和思維的正常展開,失去實驗的教學功能。
1.2安排學生早點到實驗室。給他們點時間熟悉一下環(huán)境和器材,當他們都熟悉了,摸夠了,再一聲響亮的“上課”,把學生都拉回來。這樣可以保證學生上課時安心聽課,如果只是強壓,可能紀律是很好,可實際是暗濤洶涌,一邊教師上課很吃力,一邊學生手不動,心在動,壓根不在聽。
2、現(xiàn)狀二:分組學生能力差異,坐享其成
學生能力參差不齊,一個班的學生,彼此的學習能力必然存在很大差異,不管在筆者本班課堂還是外出取經(jīng)聽課的課堂中,都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鏡頭:①同組幾位學生,在老師令其探究的過程中,一位學生靈活動手,全程操作,另一位學生只是個觀眾而已。②一些組基本完成探究的時候,總還有幾組學生這摸摸那弄弄,一副無從下手的模樣。老師要學生歸納總結了,讓他們總結什么呢?這種情況若長期延續(xù),勢必會加大學生的兩極分化。 這都是因為學生的素質不同造成的。同樣進行教學,但是學生確實有智力上素質上差異,造成理解動手能力的差異,怎么辦?筆者認為:
2.1良好的分組,安排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指揮安排。他可以起到調節(jié)同學關系,協(xié)調大家配合,也是一位小老師可以指導其他同學的學習,在他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小組成員都能得到提高。
2.2合理的安排實驗,每位同學分工負責。記錄數(shù)據(jù),觀察數(shù)據(jù),按秒表,保證每人都有事可以做;或者一個人做,一個人找錯誤,這樣學生都能學的有動力也很開心。
3、現(xiàn)狀三:預習準備不足,盲目實驗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要求的實驗一些是驗證性的,還有一些是探究性的。探究性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模式,而很多學生課前如果沒有預習,導致實驗目的和操作程序不明確,操作方法不規(guī)范等,甚至儀器都不怎么認識,最后草草收場。筆者認為:
3.1如果是探究實驗,在學生實驗前,教師必須事先擬訂預習提綱:問題的引入?猜想?需探究的問題?要求、注意事項等,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和任務,確保實驗成功。
實驗探究,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或需要驗證的問題展開,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猜想,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要允許學生自己探索,用不同方法來探究,要結合學生自覺探索的空間,這樣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在每一次實驗時都具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意識。
3.2如果是驗證性實驗,那么課堂的前五分鐘一定是必要的復習,實驗儀器介紹,方法的討論等等,務必使大家都清楚任務了再去實驗,這樣的目的性更強。如果放任學生自己去做,恐怕仍然會洋相百出。
4、現(xiàn)狀四: 探究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上課時間無法把握,正是由于學生能力的不同,所需的探究時間不同,要想讓所有學生都能探究到實驗結果,就不得不放寬時間,再加上歸納整理,就一個內容的探究也需花費很多時間。這對能否完成一堂課的預設任務就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教師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聽其他老師的課過程中,因學生實驗探究時間長,而造成“虎頭蛇尾”的課,我們經(jīng)常遇到。“如果實驗探究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我們應該怎樣取舍?”這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
傀儡式的實驗探究,為解決上面的問題,很多教師采用的是建議式的實驗探究。實驗目的、所需儀器、探究方法甚至結論,都先跟學生說清,學生只需按部就班,被教師牽著鼻子,一步一步進行實驗即可。這種探究充其量也只是做了一次驗證實驗而已,最多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其創(chuàng)新等能力培養(yǎng)毫無作用。
現(xiàn)在進入新課改已經(jīng)好幾年了,但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產(chǎn)生了以下想法:①翻遍教材、教參、大綱,發(fā)現(xiàn)對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要求已作了很大程度的淡化。所以,除了一些有安全隱患的實驗(事實上課本中這類實驗很少,有的書上已經(jīng)強調過注意事項),教師已不必再在操作規(guī)范上多作講究,放手讓學生自由實驗,讓其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也許,這也是探究的目的之一。這樣做,或許能加快一點實驗速度。②在傳統(tǒng)的想法中,一堂課如果連預設的內容都沒能完成,對其評價就會大打折扣。那么,在對新課堂教學的評價中,能否真正做到多元化評價?也就是說,不以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為要素之一,而是以課堂形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等為主要因素,這樣有可能解決問題。
面對課堂改革,應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fā)展,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長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