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理論認為,所謂愛不過是造物主為了人類的繁衍在異性的身體里設置的一種欲望,它使得男人愛上女人,女人愛上男人,而且這欲望必須達到做愛沖動難以抑制的程度,其目的就是使女人懷孕,從而達到延續(xù)后代的效果。而這一切都并未上升到意識的高度,而是潛伏在下意識當中的。
這個道理有種不容反駁的雄辯力量,它的依據(jù)是有史以來,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就是這么做的,人類就是由此繁衍至今的。無論交媾的當事人是如何想的,無論交媾在意識中是為了什么目的,大家的行為方式無甚區(qū)別。如果說它是受一種身體中預設的潛意識的支配,也提不出什么反證。
迄今為止,在所有的文化當中,生育都是交媾最主要的理由,有的甚至是唯一正當?shù)睦碛?。唯一的例外是在那些尚不了解交媾與生育之間的聯(lián)系的先民當中,而他們即使不知道做這件事跟生孩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可還是做了,這就更成了前述繁衍下意識理論的佐證。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生育一直是交媾最堂皇的理由,有著壓倒一切的正當性。在舊式婚姻制度中,元配夫人不生育是納妾的正當理由,因為繁衍子孫是婚姻最主要的目的。茲事體大,個人,尤其是夫人的情緒和感受,都要為此讓路,休妻的七出之條中甚至還不許夫人嫉妒妾,如果嫉妒了就成為被休的理由。
正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的婚姻被西方學者視為一種只看重生育不看重愛情的兩性關系制度。這一判斷應當說并不特別離譜,至少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愛情這一價值在中國文化中從未被強調(diào)過,民間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結婚當事人往往事先沒怎么見過面,沒有過任何親密接觸,沒接過吻,甚至連手都沒拉過(男女授受不親),愛情又從何說起呢?
這一社會習俗從1950年代起開始發(fā)生變化,標志是共產(chǎn)黨入城后頒布的第一項法律:新婚姻法。這項法律的主旨是反對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提倡結婚自由和戀愛自由。從那時起,“戀愛”這個新概念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社會話語圈。還記得小時候爸媽帶著我去公園,撞見樹叢中一對男女正在親熱,我問媽媽,他們在做什么?媽媽說,他們在戀愛。媽媽是河南人,說話有口音,我把戀愛聽成了“亂愛”,從此,這個新詞就帶著新奇感進入了我的意識當中,這是我對愛這一概念的第一次接觸。
長大后,我成了專門研究家庭婚姻問題的社會學家。我的研究論點之一就是:中國婚俗變遷的一個主要標志既不是婚前性行為的大幅度攀升(從一兩成增加至七成),也不是離婚率的增高等,而是婚前戀愛成為普遍實踐,自由戀愛(包括拉手,接吻,擁抱,性交與否倒在其次)成為過去基本沒有而現(xiàn)在相當普及的一種社會實踐,男女關系當中,情感的價值上升,生育的價值下降(當然這其中也有計劃生育的原因)。中國人的男女關系模式正在變得越來越看重情感因素,雖然還遠遠沒有達到好萊塢的為愛癲狂的程度,但是大家至少對浪漫愛情已經(jīng)相當向往,尋常人也常常把情感因素當作擇偶的一個標準了。這才是中國婚姻關系中的革命性變化,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兩性關系的性質(zhì):過去僅僅為了繁衍后代,現(xiàn)在加上了個人快樂因素。
總之,可以這樣說,在中國的傳統(tǒng)兩性關系當中,無論是意識的還是下意識的,它的性與愛僅僅指向生育,或者說主要指向生育;而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造和變遷,兩性關系中,追求個人靈肉愉悅感的因素大大增加,并有繼續(xù)增加趨勢。雖然還不能說兩性關系的性質(zhì)已經(jīng)徹底改變了,但是可以有把握地說,它已經(jīng)在很大幅度上改變了,從單純的家庭繁衍價值向著個人快樂價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