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菊
作者的寫作和讀者的閱讀是一種高級的人類精神需要。作者也好,讀者也罷,作品滿足了他復雜而豐富的心理交流的需要與渴求。正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交流與對話需要的存在,好的作品才層出不窮。在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和對話過程中,除了借以傳達信息的作品之外,不存在第三者。
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的理論與運用必須兼顧作者、作品與讀者三方面要素,才算完整。根據(jù)接受美學的有關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決定作品是否具有社會價值及意義的只能是各種層次的讀者。一方面,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因為作品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讀者,一千個作者的頭腦中也許有千萬個讀者。因此,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非僅僅是作者與自己心靈的溝通和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作者必須要面對自己頭腦中的讀者進行創(chuàng)作,向自己頭腦中的讀者敘述故事并表達情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需考慮讀者的知識結構、閱讀能力、審美水平和思維方式等因素,預測讀者的期待與需要,據(jù)此來安排作品內(nèi)容、建構作品結構,引導讀者深層次地理解與認可作者的觀點,體會作者的情感并產(chǎn)生共鳴,從而完成作品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
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強調和樹立起“讀者意識”。作品的創(chuàng)作除了極個別純粹的自娛自樂以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與讀者的某種交流和反應。所謂“讀者意識”,從學生作文角度考慮,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讓其以假想的讀者為閱讀對象進行寫作。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倡導誘發(fā)與培養(yǎng)“讀者意識”是極其必要的。
一、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與誘發(fā)“讀者意識”的必要性
從寫作的本質而言:寫作是對話,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是原我與超我的對話,是生命與世界的對話,是聯(lián)系社會的紐帶,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寫作的過程也是作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一人生最高需要的過程,但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在與讀者、與大眾的雙向交流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完成,只有作者在其作品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讀者意識”的寫作才是有價值的寫作。
從學生作文的心理需求而言,其包括:渴求作文心理的自由,渴求作文價值的實現(xiàn),渴求作文成就感的體驗,渴求來自外界的反饋,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徑。
從讀者對寫作的價值體現(xiàn)而言:作者勞動價值的體現(xiàn)對象是讀者,一定程度上讀者的閱讀反饋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也決定了作者的勞動價值。讀者的閱讀反饋影響著作者的寫作動力和熱情,作者根據(jù)讀者的閱讀反饋,了解一定閱讀人群的興趣、心理、情感特點、價值觀及各種閱讀需要,調整著寫作的方向和內(nèi)容,從而調控寫作行為。不同閱讀人群多種多樣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和造就了風格各異,異彩紛呈而又各有所成的各種作品和作者。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為作品大忌。王維彈琴長嘯,可是幽篁獨坐,無人唱和,故以此成詩。高山流水,才是千古佳話。賈島《題詩后》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睂懽髯鳛橐环N雙向交流的社會行為,離開讀者,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品很快就會飄散在時間的風塵中。
但在現(xiàn)實中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寫作只是一項硬性的必須按時完成的任務甚至是一種負擔。整個過程沒有學生自我主體的存在,表面上是學生寫作文,但實際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學生是在為老師寫作。在一次對本校學生關于“學生作文”的問卷調查中顯示:有47%學生作文的讀者就只有老師一個人;批改過程直接由老師全批全改,占了86.5%,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比例還是很令人擔憂的,明顯的,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忽視了“讀者意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沒有樂趣,沒有動力,對自身發(fā)展的成效又小,學生因此對寫作產(chǎn)生害怕恐懼甚至排斥心理。這一現(xiàn)狀的很大原因,就是教師和學生偏離了寫作過程中的“讀者意識”導致的。
基于讀者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當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原因,要改變現(xiàn)況,我們必須讓學生樹立起自覺的讀者意識,自覺地把讀者意識納入自己的寫作活動中,從構思、動筆、修改直至發(fā)表,都要把讀者意識考慮進去,提高作文水平。
二、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與誘發(fā)“讀者意識”的途徑與策略
(1)學習與應用。認識論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貫徹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運作理念。據(jù)我了解與觀察,多數(shù)的學?;静簧稀白魑睦碚撜n”,有的只是粗線條的點評課,有的甚至連點評課都沒有。作文課就是一個題目,然后學生自由發(fā)揮。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寫作理論修養(yǎng),是創(chuàng)造不出優(yōu)秀作品的?!白x者意識”的理論,教師要在作文課堂中適當?shù)丶右躁U述,并通過生動的例子進行解釋,讓學生能夠知其然,進而在寫作中加以應用。
如金庸老先生在其著名作品《笑傲江湖》寫道,衡山派劉正風“金盆洗手”,朝廷派人來給劉祝賀并加官賜爵。受邀而來的群豪對此各懷其想。有的想:“他一心想做官,那是人各有志,勉強不來。反正他也沒得罪我,從此武林中算沒了這號人物便是。”有的揣測別人家事:“此舉實在有損衡山派的光彩,想必衡山掌門莫大先生十分惱怒,是以竟沒有到來?!备腥苏J為江湖廟堂,歷來涇渭分明,不免尋思:“五岳劍派近年來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好生得人欽佩,劉正風卻做出這等事來。人家當面不敢說什么,背后卻不免齒冷。”也有人幸災樂禍:“說什么五岳劍派是俠義門派,一遇到升官發(fā)財,還不是眼巴巴地向官員磕頭?還提什么俠義二字?”上述對群豪四種不同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其實就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對讀者在閱讀這一情節(jié)時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歷、情感與價值觀的不同而有可能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的一種推斷和預估。在作者眼中,書中人物所見,即讀者所見;書中人物所想,即讀者所想。
(2)開展情景作文教學。興趣是帶有積極色彩的認知與活動傾向,它能促成寫作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而不是把寫作當做一件苦差事。所以在完成寫作理論的教學后,可以安排情景式作文課,一改傳統(tǒng)的單調、乏味的課堂,運用多媒體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催生寫作沖動,讓學生自覺地進入寫作狀態(tài),而不是逼迫式的。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提倡由學生自己扮演角色,并進入真實場景。平時學生的座位,都是橫排縱排排列,作文課上我們可以打破原先的排列,創(chuàng)設開放的交流空間。此外,在教學中經(jīng)常性地組織開展文章的品評活動,使學生從自身的閱讀實踐中親身體驗讀者對于文章的閱讀感受,由此增強他們在寫作中的服務讀者的意識,
(3)調整作文評價方式。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是學生寫作文交作文,教師批改作文。學生碼字,教師批閱,學生寫作與老師批閱處于分離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批改作文,也是事倍功半。傳統(tǒng)的作文評價方式必須調整。英國藝術心理學家岡布里奇說過:“藝術家傾向于去看他所畫的東西,而不是畫所看見的東西?!比鹗慨嫾铱死苍f過:“美術并不重視人們已經(jīng)看到的東西,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人們看到事物?!边@里的“看”并不僅僅是指看到真實客觀存在的事物,創(chuàng)作者更注重的是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表達與領悟,注重的是對客觀事物的再創(chuàng)造。通過對自我不停地“看”,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不斷完善,以臻完美。所以,一個作者,應該有“看”自己的文章的意識,懂得修改自己文章的必要性。通過不斷地“看”,作者自己才會更深入地明白寫作的意圖與所要表達的情感,才會不斷地分析、比較、選擇適當?shù)谋磉_形式和內(nèi)容,從而完善作品。作品的修改其實也是創(chuàng)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是別人來修改文章,會更多地用別人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與改動,體現(xiàn)別人的理解,有時會出現(xiàn)王國維所說的藝術上的“隔”與不“隔”的問題。
基于這一點,學生的作文,不應該僅僅是教師一個人改,而應該分發(fā)給學生,采取自己評價自己修改,多人交換修改或者多人評價修改同一篇文章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過程中。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而且也可進一步使學生樹立起“讀者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任務,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自己寫作的經(jīng)驗教訓,同時也可建立一個廣泛的讀者群體,使“讀者意識”深入學生心靈。
(4)拓展作品發(fā)表渠道。上面所提到的學生相互交流批改作文,還是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沒有面向大眾與社會。其實老師的策劃能力要充分展示出來,盡量找到更寬的發(fā)表渠道,持久地給學生提供寫作的動力。班級內(nèi)可以開辦作文天地,也可以把優(yōu)秀的作文投寄給各種報刊,并努力把讀者的信息反饋給學生,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之間真正的有效的互動。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與誘發(fā)學生的“讀者意識”無疑是必要的。以“讀者意識”這一角度作為寫作的切入點,可以克服當前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的“沒有什么可寫、不知從何寫起、覺得老一套沒意思”等困難。而通過寫作前,寫作時,寫作后“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與誘發(fā),就能清楚把握自己的所要與所求。
總結:寫作中“讀者意識”的滲入,不僅只是確立了讀者在寫作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確立了自我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充分認識自我,增強寫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確立和增強又會有力地推動寫作水平的提高,使作文教學呈現(xiàn)出滿園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