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蘊等
摘要:職業(yè)院校的轉型帶來學生類型的變化及培養(yǎng)目標的提升。本文提出在高職生的管理工作中,以正確的心理引導為主,尊重和理解高職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有為青年和創(chuàng)造性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轉型 學生管理措施的轉變 心理引導
近年來,隨著職業(yè)院校的持續(xù)發(fā)展和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有不少達到轉型要求的中職學校開始向高職院校轉型。這意味著學校的主體——學生群體,也隨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于中職學校來說,主要招收的是應屆初中畢業(yè)生,以培養(yǎng)中級技術工人為目標。而轉型后的高職院校則主要招收的是參加高考并取得??其浫〕煽?,填報志愿后被錄取的高中畢業(yè)生,其培養(yǎng)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直接參與生產,為社會直接提供物質產品或各種服務,并承擔具有高度技術性和負責性工作的”技術人員。以上兩者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清楚地說明:轉型后的高職院校,若是繼續(xù)在學生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沿用原來中職學校的模式,既會影響高職院校的正常發(fā)展,同時也會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
1 學生生活方面的差別
對新進入高職院校的高職生而言,他們與中職生有著很大的差別。首先,由于中職生年齡較小,他們在生活能力方面遠不如高職生,那么就意味著在生活上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指導,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手把手”地教會中職生如何照顧自己;而高職生已經成長起來,其中大多數在高中期間又是住校生,因此在生活方面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師對其進行引導性教育即可。其次,在心理方面中職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也更加突出:比如自我意識過強、承壓能力較弱、人際交往方式缺失、不成熟的戀愛觀、不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而對于高職生來說,以上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只存在于少數個體中。最后,也是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的方面:易沖動和缺乏忍耐能力。中職生的個性過于鮮明,加之某些個別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又過于激烈,比如經常與人打架斗毆、對老師和學生惡語中傷,這都對不諳世事的中職學生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和影響。而高職生在此方面的表現(xiàn)相對成熟,究其原因:其一,高職生的年齡普遍較大,已經基本告別了年少叛逆階段,少有打架斗毆和惡語傷人等不良習氣;其二,心智較為健全的高職生有自己穩(wěn)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會輕易受到不良習氣學生的影響。
2 學生學習方面的差別
在中職學院轉型為高職院校之前,教師主要面對的是中職生,由于他們只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在學習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主要是:基礎知識不完善、知識體系之間無關聯(lián)、自覺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厭學情緒等。相比較而言,高職生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三年高中教育并參加過高考,從時間層面就比中職生多出了接受更多知識的時間;同時,對于參加了高考的高職生而言,高中學習的知識比初中知識更具有廣度和深度,在高中老師的引導下又能將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體系化。此外,參加高考本身也是對學生身心的教育和磨練,更有利于以后學習生活中的承壓、發(fā)散和拓展。
因此,在過渡期間及時改進轉型院校對學生的管理方法是明智之舉。為了大力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應在學生的管理方面研究改進措施。從中職生到高職生管理措施的轉變,務必要瞄準學生類型的變化及培養(yǎng)目標的提升。因此,以正確心理引導為主,對高職生管理措施的轉變勢在必行。
2.1 尊重學生的生活方式 由于受到先天因素、家庭條件、生活經歷、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的細致的了解[1]。舉例來說,對于當代學生來說,手機和電腦是最主要的學習和娛樂工具,它們?yōu)閷W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也在學習之余給學生的娛樂生活增色不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長時間使用這些電子設備會對學生產生不小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還是照搬管理中職生那套“不能”、“不許”的硬性方式對高職學生進行嚴厲批評,這反而會惡化教育的效果。同時教育方式的改變若跟不上學生類型的轉變,從本質上來說,教師就沒有對已成人的高職學生給予應有的尊重,而只是把“批評”錯誤地理解為“教育”。
那么尊重高職學生的生活習慣,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就不需要對學生進行管理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高職生的生活能力較強,但是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是需要正確引導的。追根溯源,學生對網絡、對虛擬世界的依賴性主要來自于其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2]。由此首先就可以考慮從學生的習慣出發(fā),在網絡上通過學生的方式和他們進行溝通,從而更深層次地了解到其真實想法。在交流中告訴他們其實“你很棒很獨特”,鼓勵他們現(xiàn)實“不可怕要來嘗試”,盡量給予學生自信心和充足的安全感。其次,針對在網絡上了解到的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可以利用研書會、“一站到底”活動及拓展練習等形式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展示和表達自我,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使學生慢慢甩掉“網癮”。最后,由于得到了肯定,學生對自己的自信心增強,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開展活動以及課堂練習等,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學生的社會歸屬感逐漸培養(yǎng)起來。
2.2 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行為 學校沒有轉型之前,對于中職生的管理大都是軍事化“集約型”的,但若以同樣的管理方式對待高職學生,那很可能是“越管越亂”。因此,對于高職生應實行“粗放型”管理。以學生做兼職為例,中職生和高職生都有做兼職的想法,站在理解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師應禁止前者而放寬后者。首先,中職生普遍年齡較小,尚未達到用工的最小年齡要求;而高職生多為成人,在法律層面已經達到用工年齡限制。高職學生做兼職工作,主要是為了鍛煉能力,增長個人見識和提升為人處事的成熟穩(wěn)重。其次,中職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韌性較差,在工作中稍遇不順就會感到挫??;而大多高職生在工作中不但能夠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接受磨練,這對他們以后進入職場是寶貴的經驗。最后,兼職多是在校外進行,中職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多數被騙或半途而廢,風險較高;而高職生具有一定的社會鑒別能力,但卻在社交和興趣上經濟花費較多,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貼補生活費用。只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理性引導,在思想源頭上杜絕學生進行傳銷等其他違法行為,就可以在保證高職學生校外人身安全的同時還能補貼其生活費用。
2.3 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需求 不論是中職生還是高職生都有心理方面的需求,但其心理需求的方式和層次不同。中職生的種種表現(xiàn)都指向一個簡單基本的心理需求——需要得到他人的關懷。只是有些學生的行為方式過于激烈且不接受正確的心理疏導,才需要教師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其進行強制干預。高職生作為心智逐漸成熟起來的成人,大都不會進行激烈的行為方式,但他們也有實際的心理需求,比如對學業(yè)的畏懼,對畢業(yè)的恐懼,對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理想的未知等等,只不過他們不會輕易表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對待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則要更加“處處留心,時時在意”。
對于有正確是非觀念的高職生來說,他們能夠接受正確的思維導向和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與學生“平等對話”,深入了解學生最近的思想動態(tài),并根據具體問題逐漸疏導學生心理,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待問題的良好心態(tài),讓學生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遇到問題首先想到尋求教師的心理引導,用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自己獨自承受或采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總之,職業(yè)院校的轉型,理應隨著學生群體的變化而及時轉變,應切實站在學生和社會的立場上,前瞻性地看待學生管理工作是否有利于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雙健康”,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社會、國家和人民的服務意識;還應動態(tài)分析和考量當前的學生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掌握和拓展應用,是否有利于學生技能知識的運用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最終,用正確有效的管理措施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有為青年,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耿雙維.理解學生尊重學生[J].教育藝術,2008(2).96.
[2]王曉琳.學生上網堵不如疏[J].人民教育,2008(5).31.
[3]譚惠聚.鐵路成人高校轉換為普通高職院校的探索[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