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嘉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自主學習已成為大學英語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媒體輔助學習中,學生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不同的學習模塊,但脫離多媒體設備后,學生的自主學習就缺乏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多樣化,甚至不會對學習結(jié)果進行有效測評,從而無法獲得學習反饋并激發(fā)學生的再學習積極性。因此,配合自主學習模式的自主學習型教材的研發(fā)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而且自主學習型教材的利用學習是與體驗式外語教學模式相呼應的。體驗式外語學習就是強調(diào)主體的參與、愉悅和共鳴以及客體的場景相結(jié)合。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就是一種能引導學生從知識認識,即“學”到實踐,即“習”的立體化設計。
一. 體驗式 (experiencing)
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親自參與某種場景或環(huán)境中,以任何感官作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欣賞、體會、評價某一事件、人物、環(huán)境、思想等,從而獲得某種知識、技能、情感,或加深對原有知識、技能、思想的認識,進而影響對事件認識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體驗式是內(nèi)在的,是基于個體認知實踐而形成的學習過程。體驗式外語學習的概念源于2001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中央電視臺所提到的“體驗式經(jīng)濟”。體驗經(jīng)濟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第四種產(chǎn)業(yè)形態(tài),它所提供的價值不是實物產(chǎn)品和服務本身,而是帶給人的體驗和感受。顧名思義,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在外語教學改革的“場景”中,體驗參與、愉悅并產(chǎn)生共鳴的過程。所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教材及設備展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整個“學” 到“習”的過程。
體驗式培訓形式已經(jīng)相當普及,大家熟悉的沙盤模擬、行動式學習、教練等都耳熟能詳,應用在各行各業(yè)的模擬訓練中。體驗式學習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們的音樂課上,音樂教師通常不僅僅教授樂理知識,更多是的是讓我們跟唱、自唱。體育課,計算機課也不例外。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前提下, 更多的是實踐操作。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這些技術(shù)操作課程需要體驗,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也需要在實踐中理解,其實,英語、語文、政治等課程同樣如此。我們在接受任何新知識的同時,都需要身臨其境的去參與,從而引起興趣,喚起共鳴,才能深刻的理解知識的內(nèi)容及應用。
二.自主學習型 (self-instructive)
自主學習型教材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其發(fā)展可以追述到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心理學者斯金納所提倡的“程序教學”理論。近年來,英美德南非等高校自主學習型教材的研制和編寫已得到認可,認為要提升教育的質(zhì)量,自主學習型教材設計是最有效途徑之一。其中,英國開放大學和南非大學是自主學習型教材改革的成功典范。國內(nèi)的自主學習型教材研發(fā)始于臺灣,并在香港澳門等地受到高度重視,認為是發(fā)達國家高校教材革新的一種國際趨勢。就我們內(nèi)地而言,自主學習型教材只在各類遠程教育及自學考試領域進行研發(fā),而對普通高校的自主學習型教材的建設和研究幾乎為零。
自主學習型教材是以適合學生自學并達成有效學習為目的,即要發(fā)揮“以書為師、無師自通”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指導和控制問題,也就是導向問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材來解決。因此,自主學習型教材強調(diào)有較好的可讀性,即清楚鮮明的教材結(jié)構(gòu),簡單的語法、詞句,較短的課程片斷,使用大量的范例、圖表,更多的實例和具體的分析,借助多樣化的媒體設備,必要的背景資料和參考材料,精選的練習題和思考題等,以適于學習者自學。另一方面,自主學習型教材強調(diào)有效的學習,重視協(xié)助學習者掌握學習方向、認識學習內(nèi)容、提出學習問題、完成學習目標。
三.體驗式與自主型相結(jié)合
隨著高校大學英語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已經(jīng)成為教學的主導思想,所以自主學習理論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逐步在教學活動中展開。各高校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應采取了彈性學習制度,如學分制,拓展課程、選修課程、多媒體網(wǎng)絡自主學習課程設置等。但高校教材的編寫內(nèi)容及模式仍然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的,學生仍需要在教師的授課中,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中學習。因此,教材的滯后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自主學習型教材的建設和研究成為必然。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針對教材的立體化設計。借助教材本身的學科內(nèi)容設計,把教學者對學習者的指導、激勵、詢問、回饋、討論、補充、提示、解釋、測評等設計在教材中,并具體轉(zhuǎn)化為各種教材中的學習認知和實踐活動。從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來看,教材中包含“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閱讀、討論、測驗、觀察、操作等活動,也比較更能維持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習者能“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體驗式教學。并采取圖、聲、文甚至是視頻結(jié)合的方式使學生實現(xiàn)師生模擬活動的學習效能。是學生與教師零接觸或者是有限接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的一種教材形式。與高校傳統(tǒng)的教材相比較,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的特點:
1)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教材用以“學”為中心取代了以”教”為中心。
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甚至缺乏主動積極的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型教學、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只知道接受,而不懂得探索,更無法創(chuàng)新思考并進行反饋。體驗式則更強調(diào)學習是一種過程而非結(jié)果。
2)把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方法及指導有機結(jié)合,形成虛擬互動,從而達到學習者了解知識,自主學會學習的目的。學習者有什么需要、學習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怎樣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等,都是自主學習型教材所考慮的核心問題。除了系統(tǒng)、清晰,簡潔的闡明學科知識外,就像是上課對學習者說話一樣,把每句話、每個活動轉(zhuǎn)化為文字。并結(jié)合多媒體教學輔助設施展現(xiàn)教材中教師教學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把學習的過程理解為主題與客體,體驗與抽象等矛盾統(tǒng)一的過程。
3)實現(xiàn)真正的立體化互動教學,多元化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更大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型教材突出的就是其立體化設計。內(nèi)容豐富的同時結(jié)合形式多樣,指導學生一步步進入學習狀態(tài),深入學習問題,最終達到學習目的。所以是一個認識并理解知識的過程。
4)學生實現(xiàn)自我評估與反饋。適當?shù)淖晕以u估及反饋能夠給予學習者確立學習起點,指導促進學習方向,鑒定學習的效果,協(xié)助學習者建立良好的學習策略。真正實現(xiàn)學習者與環(huán)境交互的體驗過程。測評這一過程在實踐起來較難維持學生的興趣,有待進一步研究測評模式。
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在教材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提倡文中學習活動,即強調(diào)在靜態(tài)的教材中,揉入教師那種指導、激勵、詢問、回饋、討論、補充、提示、解釋等方法,親身體驗知識開發(fā)并轉(zhuǎn)化為各種教材中的學習活動。從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來看,教材中包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閱讀、討論、測驗、觀察、操作等活動,也比較更能維持學習的興趣。同時,體驗式讓學習者能“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體會探索的愉悅,并實現(xiàn)反饋和共鳴。其特色綜合表現(xiàn)在主動性、寓教于樂、學以致用、親歷性、情景化、感性化和感悟性。
自主學習型教材研究目前僅局限在開放式教育及自學考試領域,并未在普通高校,特別是多媒體輔助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中研究和開發(fā),而本文就普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研究并嘗試設計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
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是學習型社會的必然產(chǎn)物。教材全面由“學科知識取向”發(fā)展為“學習者取向”,走向自主學習設計結(jié)合多元化媒體輔助學習包形式,是推動終生學習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成功的關(guān)鍵。在這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我們應該學會學習,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實現(xiàn)知識運用的捷徑。
參考文獻:
[1]楊家興,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K]. 臺北,中國(臺灣)心理出版社,2000:3-42.
[2]范印哲,大學教材設計模式的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大學教學,2003,(2):33-34
[3]龐維國,從自主學習的心理機制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著力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2,(5):26-30
[4]吳文琴,自學式教材概述
[EB/OL].http://elearning.nsysn.edu.tw/power2/jeff/self.htm
[5]顧明遠, 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11
[6]陳更海,論遠程開放教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http://www.edu.cn/20021028/3071006.shtml
[7]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落實4號文件 加強教材建設工作.
http://www.hep.com.cn/news/15/baogao. htm
[8]Rowntree, D.(1986), Teaching through self-instruction, Kogan Page, London/Nichols Publishing Co. New York.
[9]王寅.體驗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03(7):24-30
[10]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 [D]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