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探索了高校器樂小組課的大課教學創(chuàng)新,對提高器樂大課效率,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減輕器樂教師負擔提出了一些有實用的方法。
【關鍵詞】器樂教學;古箏;創(chuàng)新教學;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現在高校的器樂教學(本文僅僅只研究非專業(yè)音樂學院),由于擴招、師資、課程設置、學生興趣、學生基礎等影響,教學質量越來越令人堪憂。如果繼續(xù)套用專業(yè)音樂學院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會更加低劣。而器樂教學,又是高校音樂系院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器樂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那么改革從何入手呢?怎么樣改?改些什么?創(chuàng)新又從哪些方面創(chuàng)新?……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本文僅以古箏教學的創(chuàng)新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古箏教學,圈內人都知道,入門容易精工難!第一個問題,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大家知道,音樂師范教師今后的工作是從事基本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而不是職業(yè)的古箏演奏。所以,我們更多的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古箏基本功、會演奏一些古箏的經典曲目和講解一些古箏的教學方法。
(1)“盲考分組”。在古箏教學中,我推行了小組課和個別課并行的教學方法。對新進校的學生,先進行專業(yè)測試。測試時間和內容會提前一周實現告知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測試時,為了公平公正公開和真正選拔人才,更為了避嫌,我還采用了“盲考”(即學生考試時教師用幕布隔開,教師僅用耳朵聽音來判斷學生的技術程度)。這個方法非常的好,學生對自己的成績和后面的分組非常滿意。通過盲考,教師把學生分成A、B、C、D四組,每組人數不一。根據我校實際情況,A組是最優(yōu)秀的,占10%;B組的,程度出于良好的階段,占30%;C組的,中等生,這部分比重相對比較大一些,占40%;D組基礎較差,或出于入門甚至不入門階段的,占20%。
(2)“分組教學”。通過盲考,教師把古箏程度各一的學生分好了組。那么,在教學內容上,我沒有搞傳統(tǒng)的一刀切,也沒有搞專業(yè)音樂學院的一對一,而是采取了創(chuàng)新型的分組、分層次制定教學內容。這樣,有點在于讓優(yōu)生吃飽,讓中等生吃好,讓差生有活兒干。具體方法是:對A組,一進校就告訴他,你的任務就是要成為古箏方向的優(yōu)秀人才,就是今后要代表學校去演出、去比賽、去拿獎的,那你的教學內容就是起點比較高,內容比較多、比較難的。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承受,你可以選擇B組。在這樣的教學內容“逼迫”下,我的學生一般一年可以有大的變化,兩年基本成才,三年小有成就,畢業(yè)基本是好的就業(yè)。那么,對于B組和C組,實際上是最難以選擇教學內容的組,難了,他們吃不消;簡單了,他們喂不飽。根據我在教學中的經驗,這兩個組是最需要老師關注的組,可以適當采取一加一的教學理念,注意,僅僅是教學理念,不是照搬。具體如下:古箏老師可以用一個大的公示表貼墻上,上面呈現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完成情況甚至可以每周還課評分,讓學生都知道自己和別人在教學內容上的差距,知道自己的教學進度。這樣的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嘗試,學生會有很大的壓力和動力,一般有自覺性的學生,會有比較大的進步。最后,談談D組的教學內容。D組,似乎是一個老師都不愿意教學的組,基礎差、學習沒有積極性。但實際上這一組是最容易前進的組。這組學生,第一要做的是他們基本功的夯實。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把練習曲和樂曲結合,提高他們興趣。第二,要用教學內容來訓練他們的習慣,教師制訂和布置的教學內容,要因材施教,然后要堅決執(zhí)行。我在教學中,對那些由于偷懶完不成教學內容的學生,是要求周末或課余時間來練習的。
以上分組教學內容,或許對古箏老師來說,有一定的工作量,但從實踐情況來看,效果非常的好。正所謂磨刀和砍柴的關系,老師在教學內容選擇的功夫上下足了,后面的教學就輕松了。
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在古箏小組課的教學方法上,我的方法是:“共性知識集體講授,技術細節(jié)個別輔導?!睂τ谇懊嫣岬降姆纸M,在教學方法上總體也遵循這個理念。
(1)“A組要形象”。在A組教學方法上,教師基本沿用專業(yè)音樂學院的一對一模式,可以對古箏曲目的背景、指法、結構、基本演奏法幾乎省略,讓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無需一首曲目全部聽完,完全可以讓第一個學生演奏第一段,大家評議甚至學生也可以來示范,然后教師演奏加講解。第二段,可以換一個學生,在重復前面步驟。周而復始,小組課形象生動,大家也很有壓力,因為怕自己丟臉。更有動力,因為都想自己別別人優(yōu)秀。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小組課中,非常有實效,只要是抓住了學生都想露臉、都想要形象的心理。
(2)“B、C組要進步”。在這兩組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要發(fā)揮大課的優(yōu)勢,體現大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首先,把握一個原則,大家都要進步。中等生容易產生慵懶的習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方法可采用教師多講解,多示范的“文化課程教學法”。因為,這兩組學生,人數較多,又有一定學習基礎,所謂都是一些半壺水響叮冬的人。由此,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更多面向全體,面向小組。還可以采用課件形式,給他們先聽、看名師名家的演奏,然后教師示范,然后讓學生課堂上練習部分片段,課后完成整首曲目。
(3)“D組要習慣”。這一組的同學,古箏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一開始就必須狠抓行為習慣,抓基礎練習,因為他們都基本功不好甚至沒有。他們會對古箏學習甚至有抵觸情緒,想蒙混過關。如果一開始放松了,可能會導致他們整個本科階段的學習一塌糊涂。我的方法是,除了課堂教學,課后讓A組同學幫扶他們。檢查他們的作業(yè),監(jiān)督他們的練琴時間。讓A組學生學習老師的基本方法,把D組學生也分組,分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記錄D組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姓名、曲目、演奏中的主要問題、采用方法、課外練琴時間,等等。這樣的教學方法,對A組學生,他們今后可以很快進入教學狀態(tài)。對D組學生,他們會有監(jiān)督的壓力。此外,對D組的學生,教師既要有耐心,不要嫌棄他們水平低,似乎有點兒笨笨的、傻傻的。還有嚴格,對他們懶惰的一面,切忌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我在教學中,對這一組的學生,規(guī)定有每天的練琴時間,有“小先生”查崗監(jiān)督或去抽查練琴記錄,如果沒有完成固定練琴時間的,會有懲罰措施的。
高校器樂小組課教學,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多創(chuàng)新,多實踐,多探索。因為,器樂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對于小組課,既不能弄成大工業(yè)時代的機器式的教學,也不能還原回專業(yè)音樂學院的師徒式教學。器樂的小組課教學創(chuàng)新,本人的理解是怎樣提高效率,增大學生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讓教學管理更有成效。
作者簡介:
周瓊(1979~ ),女,湖南株洲人,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古箏教學,有多篇論文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等音樂類核心期刊及各類公開刊物。
(本文系重慶文理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器樂小組課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