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芳
【摘 要】每個班都有不同情況的后進生。然而維護自尊心,樹立平等思想,及時發(fā)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培養(yǎng)自信心,增強競爭意識,轉化工作必須把握契機,轉化工作應循序漸進,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本文就作為教師,如何為后進生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自尊心;自信心;競爭意識;循序漸進
對待“后進生”,應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應當采取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下面淺談我的做法:
一、維護自尊心,樹立平等思想
只在教師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視角,不只看到他們身上的短處,還要發(fā)現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對那些缺點多,差源大的學生,要多給予陽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潤,要尊重他們的個性與選擇,這樣既增強了自信,又維護了自尊心,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及時發(fā)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
后進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偶爾一次表揚可能會讓他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甚至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特別注意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我認為,找學生長處的過程就是了解學生的過程,就是發(fā)掘后進生進步的動力的過程,就是幫助他們克服缺點的過程。
三、培養(yǎng)自信心,增強競爭意識
事實證明:成功后的喜悅、滿足,就是產生自信的動力,只有自信,才有競爭,才能積極進取,因此,我在教學中盡可能為差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上多讓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多打基礎,以便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肯定與表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課外活動中我千方百計為他們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舞臺,激勵他們參與競爭,讓他們體驗成功,讓他們在自信在活動中得到提高,激發(fā)差生的內驅力,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轉化工作必須把握契機
在當班主任的過程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后進生的轉化是有契機的,如果把握得住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他們有進步需要表揚時,當他們遇到較大的困難而急于希望得到別人幫助時等等都是很好的契機。如我班的高屹天同學,同學,原來是個后進生,但他有好動、組織能力強的特點,在多次的班級文體活動中表現突出,為班上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便抓住這個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使他為之一振,逐漸恢復了自信和上進心。而后,我又多次抓住契機對他進行鼓勵,終于使他有勇氣參加《八榮八恥》的演講比賽,并獲得二等獎。慢慢的,他在學習方面也進步很快。
五、轉化工作應循序漸進
學生的后進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因此,轉變后進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年齡的局限,知識的缺乏,環(huán)境的干擾以及性格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性和行為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復性,因此不容易轉變。例如剛接這個班的時候,我發(fā)現班里有個單瘦的男生楊銳,平時衣冠不整,嘴里總是嚼著口香糖,上課有時也如此;在同學面前還帶著一股盛氣凌人的氣勢,看誰不順眼就會吆喝兩句,推拉兩把;做操、排隊、集會、上課的紀律更是糟糕,無組織無紀律;作業(yè)也是馬虎潦草,常有抄襲現象;對待老師的教育批評表現出一副不屑一聽的樣子,有時甚至充耳不聞,我行我素;他好激動易怒,說他兩句就要發(fā)脾氣,會耍賴。我認識到這個學生將會是我們班比較難管的一個學生,而且很可能成為害群之馬,帶動一部分學生形成不守紀律,愛講魯莽話,易沖動鬧事,不服管教的惡劣習慣。我多次找他本人來談心,可是他總是不愿多談,也不愿我多問,但為了帶好整個班級,我常常要花很多寶貴的時間去做家訪,或是找其談話,或是把他狠狠的批評一頓,經過多次做思想工作和批評教育仍不見效的,就采取冷落,討厭的態(tài)度,甚至認為“后進生”已經是“朽木不可雕”,只有把他“驅除出境”——勸其轉學或停學,才能搞好班級。而后經過好好的反省,了解,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以冷淡、輕視和討厭的態(tài)度對待“后進生”,只會跟他們疏遠,因而影響了教師的威信,沒有威信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因此,應有耐心,應循序漸進。在實際工作中,對優(yōu)秀學生欣賞,幾乎每個老師都能作到,但是對差生的欣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六、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
建立學校和家庭的反饋網絡,就是尋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開學之初,我了解到,我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紀律散漫,將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會使他們步入歧途。于是為每位同學建立了家校聯系冊,每周末我在家校聯系冊上寫上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表揚優(yōu)點,鼓勵進步,同時指出問題,引起重視;有時也請任課教師提出該生該科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和希望。這種固定的家校聯系的方式,聯系了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感覺到來自師長的細致而深切的關愛,從而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學習。這種方法也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肯定。
總之,轉化后進生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