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的神話豐富多彩,是我國上古時期文學史上一大瑰寶。尤其是太陽神話和月亮神話,更是極受關(guān)注。本文將試圖從月亮的本體出發(fā),以《山海經(jīng)》等文本為線索,從月亮的自身和外延兩大方面具體梳理一下與月亮相關(guān)的神話,小結(jié)月亮神話對民間及對文學作品造成的積極影響。
關(guān)鍵詞:月亮 神話 《山海經(jīng)》 嫦娥
一、什么是神話
追溯到我國遙遠的上古時期,人們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里無助的祈求生存,他們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的驚訝與恐懼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于是幼稚的認為一切都是“神”在主宰。長此以往,關(guān)于“神”的故事就流傳下來,變?yōu)榻裉煳覀兪熘摹吧裨挕薄D敲?,什么是“神話”呢?國?nèi)的神話研究開始的太遲,就連“神話”這個字眼也是在近世紀從國外輸入的,而現(xiàn)在對神話概念的界定大致也是一個從狹義界定到廣義界定的過程:
我們看看馬克思先生和魯迅先生對神話的界定: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1]
“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盵2]
再來看看陳建憲先生對神話的界定:
“神話是人類共同體(氏族、部落、民族等)在氏族時代以原始思維為基礎(chǔ),將自然現(xiàn)象和人類生活不自覺地形象化、人格化,從而集體創(chuàng)造,代代相承的一種以超自然神靈為主角,表征著特定群體的神圣信仰的語言藝術(shù)?!盵3]
不難看出,馬克思先生和魯迅先生對神話的界定是比較片面的,而陳建憲先生對神話的界定注重了神話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強調(diào)了神話產(chǎn)生的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是一個廣義的界定。從神話研究的角度看,對“神話”概念的界定其實是一個由狹義到廣義遞進的過程,還需要不斷地完善,我們可以用袁珂先生的一段話來具體的解釋說明一下:
“古代神話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母權(quán)制時期,起初本是簡單的、零散的,后來才逐漸匯為比較復雜的整體,并且和歷史緊密結(jié)合起來。它發(fā)展到奴隸社會初期便已登峰造極。以后,當有文字的歷史記載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古神話便逐漸消亡了。其后在各個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隨著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活的愿望,又陸續(xù)有為數(shù)不少的新的神話和神話因素濃厚的傳說故事產(chǎn)生出來,直到今天,還未斷絕?!盵4]
二、古代與月亮相關(guān)的神話
月亮與太陽一樣,作為唯一的天體一直受到大家的關(guān)注,在古時候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一)月亮的誕生與出入
1、月亮的誕生
在上古時期的神話中,關(guān)于月亮的誕生,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版本認為月亮的誕生與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相關(guān),都是講盤古開天辟地之后因為過于勞累,瀕臨死亡之時幻化出月亮。首見《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中記載: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p>
另見《述異記》卷上記載: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p>
以上兩則都是關(guān)于盤古開天辟地的兩段神話的截取,但是都認為月亮是由盤古的眼睛幻化而來的。只是《述異記》中說的比較籠統(tǒng),而《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中記載比較詳細,明確的指出月亮是由盤古的右眼幻化而來的。這樣看來,盤古的兩只眼睛分別幻化成太陽和月亮,似乎很好的解釋了天上為什么只有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
第二種版本則是根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的記載而來的,根據(jù)這里的講述,月亮的誕生則是和帝?。ㄋ矗┑钠拮酉嚓P(guān)的: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這段神話記述的是帝俊的妻子常羲,常在西方荒野的某個地方給她的十二個月亮女兒洗澡。這樣看來,帝俊和妻子常羲就是月亮的父母,起初的月亮是有十二個的,可是后來為什么只剩下一個,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種版本,見于《太平御覽》卷四引《淮南子》:
“日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p>
這個版本大致認為天地初開,宇宙混沌一片,后來宇宙衍生出一種元氣,這種元氣中較清明的部分上升形成天,較渾濁的部分下沉形成地。天地的精氣融合在一起又孕育出陰陽二氣,而陰氣積聚就形成水,水氣的精華部分就凝結(jié)成了月亮。
2、月亮的出入
在上古時期人們的眼里,太陽和月亮的生活也是很規(guī)律的,每日升起落下,晝夜交替,這樣也就自然有了關(guān)于日月出入的記載。月亮出入的記載一般和太陽出入的記載是被記載在一起的,《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記載日月所出之地有六個: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暓,日月所出?!?/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生?!?/p>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同樣,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也記載了日月六個所入之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p>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p>
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還有一處記載講到日月的出入之地是一個,即方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p>
太陽和月亮就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每天或從大言山或從合虛山或從明星山或從鞠陵于天山或從猗天蘇門山或從壑明俊疾山中升起,或從豐沮玉門山或從龍山或從日月山或從鏖鏊鉅山或從常陽之山或從大荒之山落下。如果仔細研究下就會發(fā)現(xiàn),太陽和月亮升起的這六座山,依次是從南到北排列的,而太陽和月亮落下的這六座山則是從北至南排列的,這樣的安排恐怕不僅僅只是一個巧合而已吧?!
月有陰晴圓缺,這一現(xiàn)象又如何解釋呢?其實在古人的眼中,日月的出入的時間長短、行次安排也都是有神在掌管的,他們控制著月亮的陰晴圓缺、出入行次: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北方曰,來之風曰,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p>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p>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p>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同時,古人認為月亮出入還有一定的交通工具,而且還有專門為他們駕駛的神。屈原在《楚辭·離騷》中說:
“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興祖補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纖阿?!?/p>
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也有所記載:
“陽子驂乘,纖阿為御?!彼抉R貞索隱:“服虔云:‘纖阿為月御。或曰美女姣好貌。又樂產(chǎn)曰:‘纖阿,山名,有女子處其巖,月歷巖度,躍入月中,因名月御也?!?/p>
如此來看,引文中被稱為 ,石夷和噎的就是可以掌管太陽月亮甚至星星的出入的神了,而纖阿則為月亮駕車,他們幾位神共同擔負著管理日月星辰的職責,使他們有章有法的出入,不會恣意妄為。
(二)傳說中的月神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都認為無論是日月星辰還是山川河流都是有神仙主宰的,像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共工祝融等等。自然,在美麗的月亮里也有一位掌管月亮的月神:
1、常羲
在我國的上古神話中,關(guān)于常羲的記載只有《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的一條: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p>
根據(jù)《山海經(jīng)》的記載,常羲是帝俊的妻子之一,從上文看,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也就是月亮的母親,那么,說常羲是月神也就不為過了。
值得一提的是帝俊的另一個妻子,她叫羲和: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p>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羲和孕育了十個太陽,自然也就是太陽的母親。但據(jù)郝郭行《山海經(jīng)箋疏》云:
“與羲和當即一人?!?/p>
以及《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中記載:
“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p>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日神、月神很有可能只是羲和一人。羲和與常羲名字中共同帶一個“羲”字,而且她們都是帝俊的妻子,都在某個地方給太陽或者月亮洗澡,如果考慮到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的流變,那么,這個說法就應(yīng)該是值得肯定的。
2、西王母
關(guān)于西王母的神話記載就要比羲和常羲的記載多得多,自然,關(guān)于西王母為月神的考證也就詳盡得多:
“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月,名曰西王母?!?/p>
《吳越春秋·越王陰某外傳》
“西王母者,古加勒氏國之月神也?!盾庌@黃帝傳》言:‘時有神人西王母,大陰之睛,天帝之女??蔀樵律翊_證?!?《穆天子傳考證》卷二
上面的材料很明確的說明了西王母就是月神,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更加詳細的描述了西王母的住所、樣貌: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p>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根據(jù)文中描述:西王母住昆侖山,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邊上,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她擁有人的臉,虎的身,有花紋有尾巴。頭戴勝,長著老虎的牙齒和豹子的尾巴。這個西王母的描述很令人恐懼,與我們所認識的神人有著強烈的對比,似乎這個描述更像一個妖怪。然而,她不僅是月神,更有不死神藥,掌管天之刑罰: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文選·祭顏光祿文》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姬娥竊之奔月?!?/p>
《淮南子·覽冥》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p>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
這樣看來,西王母除了是月神之外,還是一個擁有不死神藥,甚至可以使凡人成仙的神,更掌管了天上的刑罰,稱得上是天之刑神。
3、嫦娥
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并稱中國的四大神話。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膾炙人口,經(jīng)久流傳。嫦娥作為月宮之主,月神的身份自然是無疑的。而在這里,我們要關(guān)注的是嫦娥奔月的版本與關(guān)于蟾蜍、玉兔和吳剛伐桂的來源這兩個問題:
(1)嫦娥奔月的兩種版本
關(guān)于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了,大家能夠達成共識的版本大致是后羿因為射日有功得到了西王母賞賜的不死之藥,而這不死之藥又因為各種原因被嫦娥服下,飛升去了月宮:
“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文選·月賦》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p>
《文選·祭顏光祿文》
然而,嫦娥為什么要服食不死之藥呢?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奔月的原因就塑造了嫦娥奔月不同的版本。先看嫦娥為什么主動服食不死之藥: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p>
《靈憲》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备哒T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淮南子·覽冥訓》
原來,嫦娥貪戀天上的生活,不顧與后羿的多年夫妻之情,獨自服食不死之藥飛升成仙;在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嫦娥與羿原是天上的一對神仙眷侶,因為奉命為人間除妖滅害而來到人間。雖然羿為人民除掉了許多為非作歹的怪獸妖魔,但也射落九個太陽得罪了天帝,天帝則懲罰他不許他回到天上。嫦娥當初陪羿一起下凡,時間一長,不堪忍受民間疾苦,懷念天上的神仙生活,于是趁羿外出的機會偷偷吃了不死之藥飛升,又怕天上眾神笑話她,于是獨自去了偏遠的月宮。
另一種版本則認為嫦娥為了不讓不死之藥落入歹人之手才被迫自己吞下,這個版本的記載也主要來自于民間的傳說: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賢惠善良。有一道贈羿不死之藥,羿交與嫦娥收藏。羿弟子逢蒙心懷不軌,乘羿外出,欲盜靈藥。嫦娥為保護靈藥,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飛升入月?!盵5]
凄美的愛情故事并沒有就此完結(jié),神話的文本記載和民間的傳說還賦予了她不同的結(jié)局:一說嫦娥奔月之后,剛到達月宮身體就起了變化,幻化成一只蟾蜍;一說嫦娥奔月后,發(fā)現(xiàn)月宮空無一人,寒冷寂寞,她在漫長的悔恨中,慢慢地變成了一只蟾蜍;一說嫦娥被迫奔月后,與羿的真情感動了月母,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可以下界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一次;一說嫦娥奔月后想再配一種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于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一說嫦娥奔月后,向丈夫傾訴懊悔。她告訴羿,如果在第二日月圓之時用面粉作丸,如圓月之狀,然后叫三遍嫦娥的名字,嫦娥就能從月中飛下夫妻重圓。
(2)蟾蜍、玉兔搗藥與吳剛伐桂
在寒冷寂寞的月宮里,不僅有奔月的嫦娥,還有關(guān)于蟾蜍、玉兔搗藥和吳剛伐桂的故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先看關(guān)于蟾蜍和玉兔的說法:
有人認為月宮的蟾蜍是嫦娥幻化的: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蛤?!?《靈憲》
有人認為月宮里是有玉兔的:
“厥利為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
《楚辭補注·天問》
劉向認為,月宮中既有蟾蜍,又有玉兔:
“月中有蟾蜍與玉兔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p>
《五經(jīng)通義》
而聞一多先生則認為,月宮中沒有玉兔,只有蟾蜍。他認為“顧菟”是“蟾蜍”的音轉(zhuǎn),月兔之說是“顧菟”誤解所致。他在《天問釋天》中說:
“以語音訛變之理推之,蓋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蟾蜍變?yōu)轶竿?,于是一名折為二物,而兩設(shè)蟾蜍與兔之說生焉?!?/p>
在民間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神話版本里,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月宮里有美麗的嫦娥,有搗藥的玉兔,鮮有關(guān)于蟾蜍的說法。蟾蜍的說法也僅限于說嫦娥私吞不死之藥,飛升月宮,作為一種懲罰,讓她變成了丑陋的蟾蜍。其實,關(guān)于蟾蜍和玉兔的爭執(zhí)在文學界中一直在持續(xù),眾說紛紜,各有所長。
而關(guān)于吳剛伐桂的神話記載僅有一條,來源于唐人段成式《酉陽雜姐·天咫》: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p>
從神話的分類角度看,吳剛伐桂應(yīng)該也屬于懲罰神話的一種。吳剛因為在學仙的過程中犯了錯誤,因此被罰要砍倒月桂樹。也許吳剛所犯的錯誤時很難被饒恕的,因此月桂樹怎么也砍不到,吳剛卻怎么也砍不到,只能就這樣一天一天,無休止的一直砍下去。
(三)月老
與月亮相關(guān)的還有一個關(guān)于“月老”的傳說,見于唐人李復言《續(xù)幽怪錄·訂婚店》:有一個叫韋固的人夜晚經(jīng)過宋城,看見有一位老人倚著行囊坐在地上,對著月亮查看一本書。韋固很好奇,便詢問老人家在看什么。老人告訴他:“我看的是婚書”。韋固又問:“那袋子里的紅線是干什么的?”老人說:“這是用來栓住夫妻的腳的。男女孩一生下來,不管是仇敵貴賤,還是天南地北,只要紅線栓在一起,就一定會成為夫妻”。韋固不相信,向老人詢問自己的妻子是誰,老人領(lǐng)他來到一個老太太跟前,指著懷里的孩子說:“那個孩子就是你的媳婦”。韋固一看,老太太丑陋無比,瞎了一只眼,行為古怪,便要殺她,老人連忙制止。但是等老人走后,韋固還是叫仆人去刺殺這一老一小,結(jié)果沒有殺掉她們,只是小女孩的眉間被刺了一刀。14年后,韋固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因為政績突出,受到刺史的賞識,并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韋固。這個女孩子有一點非常古怪,眉間總粘著花,即便是在沐浴時也不揭下來。韋固很好奇,向她尋問原因,她說小時候被人刺傷,眉間留下一道疤痕。韋固聽了驚嘆不已,原來她就是當年老太太抱著的小女孩。文本中記載的那位月下老人就是專門掌管世間的婚姻匹配的神,他用一根紅繩為情人們牽線搭橋,他就是傳說中的“月老”。
三、月亮神話的影響
關(guān)于月亮里的神話其實有很多,書面記載的不少,民間流傳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人們正是因為對月亮有著一份別樣的情懷才能塑造出這么多與月亮相關(guān)的美麗神話,而一個個精彩絕倫的神話故事也同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1、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之一,在農(nóng)歷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家人齊聚一堂,擺上瓜果佳肴,邊賞月邊吃月餅。而吃月餅這個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嫦娥的: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賢惠善良。有一道贈羿不死之藥,羿交與嫦娥收藏。羿弟子逢蒙心懷不軌,乘羿外出,欲盜靈藥。嫦娥為保護靈藥,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飛升入月。羿歸追月不及,無奈只能遙望明月以寄相思。此時正值八月十五。后來人們每年此時便置如圓月般的團食和果物于庭院,以寄托對并和嫦娥的思念,年年如是,世代相傳。因時值仲秋,便稱為中秋節(jié)。”[5]
關(guān)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還賦予它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相傳嫦娥奔月后告訴羿,如果能在第二日月圓之時用面粉作成像月亮一樣圓形的東西,將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對著月亮叫三遍嫦娥的名字,嫦娥就能從月中飛下,與他重逢。羿按照嫦娥的說法做了之后果真夫妻團圓。自此,每逢八月十五,羿就憑借這如月的圓餅與嫦娥團聚一次,這個習慣也漸漸影響了世人,當初的圓餅也演變?yōu)榻袢盏脑嘛灹恕?/p>
關(guān)于月餅的,還有一個故事。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憑借月餅隱蔽的傳話取得勝勝利,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恰有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皇上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圓餅,望著空中明月,笑著說:“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說完還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自此此后,月餅成為軍隊祝捷食品,吃月餅也成為每年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元代末年,泰州的反元起義領(lǐng)袖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的機會,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元兵)”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如約在這天夜里一起殺死了無惡不作的“韃子”,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的勝利。
漸漸地,月餅就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把月餅做成圓形的,一面與天上的圓月遙相呼應(yīng),一面更與團圓之意相得益彰。民間的烹飪高手更是將月餅越做越精細美味,成為中秋節(jié)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2、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古老的禮儀。周朝時,古代帝王就有春分于東日壇祭日、夏至于南地壇祭地、秋分于西月壇祭月、冬至于北天壇祭天的習俗。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禮記》
“夕月之夕”,就是在夜晚的時候祭祀月亮。這種禮儀起初只在王室進行,漸漸也影響到了民間。
“秋暮夕月”就民間較常見的習俗?!跋υ隆?,就是祭拜月神。擺設(shè)一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等祭祀的瓜果,將月亮的神像放在朝著月亮的那個方向,點上紅燭清香,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再由女主人分月餅給家里的人吃,以求月神的保佑。
其實在中秋佳節(jié)的時候,民間還有許多人文活動,像各家各戶相互贈餅、人們祭拜月光馬兒和兔兒爺、舞火龍賞花燈,文人墨客們相約聚在月下,對酌小飲,吟詩作對,更有不同地區(qū)色彩民族色彩濃厚的拋帕招親、偷菜求郎、竊瓜祈子等風俗,煞是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3、月亮情懷
月亮自古就是詩詞歌賦不可缺失的美好意象。它不僅僅是文人的思念、憂愁,更是詩人內(nèi)心的鳴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是詩人望月懷遠,思念遠方的故鄉(xiāng)與親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jīng)·陳風·月出》)”是詩人借月寄思,抒發(fā)不見愛人的離愁別緒;“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詩人以月釋懷,感嘆人生的無常,時光的蹉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是詩人用月抒情,感傷離散之苦、亡國之痛。
不止是月亮,月亮的神話也被廣泛的運用到文學作品之中,尤以嫦娥奔月為主:李商隱以“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抒發(fā)自己凄涼寥落的身世之感;明邊貢用“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暗喻自己身在官場的孤獨苦悶;就連毛澤東先生也借“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寄托自己的無限哀思。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話在以《西游記》為主明清小說中更是有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像《開辟演義》、《有夏志傳》、《女仙外史》、《鏡花緣》、《聊齋志異》等,都有關(guān)于嫦娥奔月神話的敘述。
神話,雖然是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無知地猜測與想象,卻是想我國上古文學史上一個燦爛奪目的分支。月亮神話作為神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著無法掩蓋的光芒。美麗的神話不僅承載著上古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更是上古人們適應(yīng)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寫照,寄托了上古人們渴望征服自然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頁。
[2]《魯迅全集》(九),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頁。
[3]《神話解讀》,陳建憲,湖北教育出版社997年版,第11頁。
[4]《中國神話傳說》,袁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4頁。
[5]《中國民俗傳說故事》,吉星,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簡介:曲家媛(1987.5.20-),女,漢,山東省蓬萊市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