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超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確立正確的課堂教學價值觀,探索有效的語文教學模式,越來越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新課程在內容的編訂上進行了不少創(chuàng)新,增加了一批富于時代氣息、體現(xiàn)時代特點的文章,必修選修相結合,必修有五個模塊,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如此大范圍的閱讀和學習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
為此,教師要致力于改變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目的。通過體現(xiàn)教學民主性、開放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的嘗試,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為學生與老師、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對話,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維方式,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課堂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模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要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教學過程當中適當?shù)匾胍魳贰嬅嫔踔岭娪捌?,目的就是要用這些藝術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他們以最佳的情緒有意識地去設身處地地展開想象,去理解和品味文學作品字里行間的信息和意蘊。如果學生能夠在音樂或者畫面營造的氛圍當中,將感情傾注于審美對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藝術美,都能完美地展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
在具體的情境教學操作當中,還應該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發(fā)揮情境教育的優(yōu)勢。
二、問題設計模式
課堂提問不僅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而且關涉到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好的問題能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情感的培養(yǎng),都是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的。因此,要把握新課標要求,問題的設置一定要科學合理:提出的問題都不宜過大、過難、過深,這樣的問題會導致學生思維不能適應,教學無法正常進行;相反地提出的問題也不能過小、過易、過淺,如此問題只能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沖淡有效的教學內容。
設置問題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要針對教學目標,也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切忌盲目發(fā)問,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和整體感。問題的設置,不但要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內容與情感,也要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探究交流的模式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交流的模式分三種:一種是同桌交流和小組間交流,第二種是合作探究后的交流,第三種是以隨筆形式呈現(xiàn)的對課文感悟與體驗的交流。就高中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最終的呈現(xiàn)方式還是寫作,閱讀和寫作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核心,也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有效手段,通過“課文感悟與體驗交流”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的評價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有成就感,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
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過程,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教學相長。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小組自學基礎上,互相交流學習體會,并提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向教師質疑,教師適時誘導,以拓展學生的思路,然后再由教師點撥或學生相互啟發(fā),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在教師與學生的研討交流中,教師要遵循學生思維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具體感性的認識逐步過渡到對問題本質的認識。要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最佳結合,要有意識地把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品質和方法貫穿在探討交流之中。
四、遷移拓展的模式
新課標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所以教師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注重了將課外的學習資源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等納入課堂。于是,教師進行一定的拓展和遷移,以顯示課堂的容量之大和內容之豐富。有些拓展不利于學生學到新的知識,或只對少數(shù)幾個學生起作用的的話就失去它的實效性,就不予考慮。因此,在進行文本拓展時,首先要考慮其必要性。
文本拓展作為語文課堂里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理所當然地立足于文本,恰當?shù)难由旄窃形谋镜难由臁_w移拓展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教師不能將拓展環(huán)節(jié)當作一個“賣點”來展示自己的才學,顯示課堂教學的新意。
拓展延伸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再者,語文課堂里的延伸必須適度,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時機、地方去遷移拓展,并掌握合適的度,拓展切不可不著邊際,讓人覺得有嘩眾取寵、畫蛇添足之嫌。適度性原則要求課堂拓展時關注語文課本身的內涵,不要因為追求時尚而失去文化精髓。
我們的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模式,構筑立體的教學空間,利用必修、選修等多元的課程結構,探究多種教學模式,真正做到“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