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其安
摘要: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因此用文字記錄聲音是非常困難的,如今要了解相距我們年代遙遠的古代的音樂狀況只能通過文物、文獻以及美術作品中獲取相關的信息。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中保存的壁畫與雕塑作品中有著大量的對音樂藝術的描繪,這成為我們了解古代音樂狀況的重要參依據(jù)。本文通過對莫高窟220窟中的唐代樂舞壁畫的研究,試圖通過這幅壁畫探詢中國唐代的音樂狀況。
關鍵詞:壁畫 樂器 樂舞 樂隊編制 音樂織體
“聲音”是物體在空氣中震蕩時所發(fā)出的振動波而形成的,音樂則是音樂家運用聲音這一物理現(xiàn)象而創(chuàng)造的藝術。由于音樂看不見,只能憑著人的耳朵欣賞,因此用文字記錄聲音是非常困難的。如今要了解相距我們年代遙遠的古代的音樂狀況只能通過三個途徑,即文物(出土的樂器)、文獻(文獻中對音樂的描寫)以及美術作品(包括壁畫、雕塑等)。在這三個途徑中,美術作品中對音樂的記載是最為直觀的,因此古代的美術作品是音樂理論家們研究古代音樂狀況的最為重要窗口。
我國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中保存著大量的壁畫、雕塑,這些壁畫與雕塑作品中有著大量的對音樂藝術的描繪,其中蘊藏著很多的音樂符號,為我們了解古代音樂狀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本文的研究是根據(jù)敦煌研究院提供的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一幅唐代樂舞壁畫,從中探究唐朝樂舞的表演形式、唐朝樂舞使用的樂器以及樂隊編制與音樂織體。
一、唐朝樂舞的表演形式
“樂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集歌、舞以及器樂演奏為一體的歌舞表演形式,這種表演形式發(fā)展至唐代到達了鼎盛時期。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理論家楊蔭瀏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對唐代的歌舞有著概括性的論述:“在隋、唐。五代期間,中國各族人民繼承了漢、魏.六朝已有的高度成就,吸收了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外來因素,共同將歌舞藝術繼續(xù)向前推進。在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燕樂中,歌舞音樂是它最重要的構成部分”①。楊蔭瀏先生在論述中所講到的歌舞,其實就是樂舞。雖然樂舞的表演形式在古代留下的一些典籍與文獻中都有所記載,然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唐代樂舞壁畫,為我們了解唐代樂舞的表演形式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形象。
“圖一”是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唐代樂舞壁畫,壁畫的內(nèi)容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唐代樂舞的表演形式,同時也證實了古代文獻與典籍中關于唐代樂舞表演形式的記載。
1.坐部伎的表演形式
根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樂舞的表演形式分為“坐部伎”與“立部伎”兩種形式,《舊唐書》中說:“高祖登極之后,享宴因隋禮制,用九部之樂,其后分為立坐二部”②。坐部伎與立部伎的區(qū)分在于表演場地與樂隊演奏員的演奏方式不同,坐部伎在室內(nèi)表演,樂隊演奏員坐在固定的位置演奏。而立部伎在室外表演,樂隊演奏員是站著演奏?!皥D一”中樂隊的演奏員分坐在舞臺兩側(cè)的兩個固定的樂池演奏,左側(cè)十五人,右側(cè)十三人。這種演奏員坐在一個固定的場地演奏,舞蹈演員隨音樂起舞的表演形式證實了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坐部伎”形式。
“圖一”中所展現(xiàn)的樂舞表演形式與文獻與典籍中記載基本一致,因此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唐代樂舞壁畫中展示的樂隊演奏編制于樂隊演奏形式是從漢代鼓吹發(fā)展而至。
2.器樂、歌唱、舞蹈、各自分工
通過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唐代樂舞壁畫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樂舞中器樂演奏者、歌唱者與舞蹈者的表演情況。
“圖二”為莫高窟第220窟北壁樂舞圖右側(cè)樂池的樂隊,“圖三”是舞臺左側(cè)樂隊。從“圖一”與“圖二”可以看到右側(cè)樂池共有十三人,左側(cè)樂池共有十五人,兩個樂池中都有一個歌唱者。結(jié)合“圖一”基本可以推斷,在唐代器樂演奏、唱歌與舞蹈的演員已經(jīng)明確地有所分工。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藝術教育是分專業(yè)進行的。器樂、聲樂、舞蹈的人才培養(yǎng)是因人才而定位,根據(jù)個人的特長予以擇專業(yè)學習。
另外從壁畫還可以看到,舞臺中央有四位舞蹈演員擔任主要表演,兩側(cè)的樂池前各有兩位演員擔任伴舞。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說:“教坊中一般的女藝人,被稱為‘官人。最高級的女藝人,是屬于宜春院;因為她們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所以被稱為‘內(nèi)人或“前頭人。因為內(nèi)人的人數(shù)比較少,在表演大型歌舞的時候,內(nèi)人常列在舞隊的頭上與末尾,最容易受到注意的重要地位”③。從楊蔭瀏先生的論述中可以認為,畫面上擔任領物的極有可能就是內(nèi)人,可見當時的演員是有著等級制的,等級的高低取決于表演技術的高低。
二、唐朝樂舞使用的樂器與樂隊編制
從“圖二”與“圖三”可以看到唐代樂舞使用的樂器。右側(cè)樂池共有十三人,其中一人演奏羯鼓、兩人演奏毛員鼓、一人演奏阮咸、一人演奏排簫、一人演奏箏、一人演奏方響、一人演奏篳篥、兩人演奏橫笛,一人演奏拍板、一人情況不詳、一人歌唱。左側(cè)樂池共有十五人,一人演奏鼗鼓、一人演奏毛員鼓、兩人演奏答臘鼓、一人演奏鈸、一人演奏拍板、一人演奏橫笛、一人演奏尺八、兩人演奏篳篥、一人演奏笙、一人演奏箜篌、兩人情況不詳、一人歌唱。通過壁畫可以明確地了解唐朝樂舞的樂隊編制是以吹管樂器、彈撥樂器與打樂器組合而成。這種形式的樂隊編制可以說一直保留至今,如今的“西安鼓樂”中的坐樂(在在室內(nèi)演出)的樂隊編制基本上與莫高窟壁畫中的樂隊編制相似。
三、唐朝樂舞的音樂織體
“織體”是指音樂作品中各個聲部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和聲、各個聲部不同的節(jié)奏、個聲部的音區(qū),一首音樂作品演奏時所發(fā)出的音響就是由各種織體組合的結(jié)果。由于音樂是眼睛看不見的,因此分析與了解一部音樂作品的織體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樂譜。然而古代時候沒有科學的記譜方式,即使是莫高窟藏經(jīng)洞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樂譜也只是單聲部的琵琶譜,況且現(xiàn)在對這些琵琶譜的翻譯還存在著不同的意見。通過莫高窟的壁畫,可以通過畫面對唐朝音樂的織體進行推測。
1.各聲部關系為多根線條組合
通過壁畫上所展示的樂器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樂器都是高音樂器,其中沒有一件是低音樂器,這種編制的樂隊是不可能演奏和聲的。這是因為和聲是由不同和弦的進行形成的縱向音響變化的多聲部音樂,而形成和聲進行的和弦則是由三個音以上通過三度音程排列而構成。當樂隊的樂器中沒有低音樂器時,縱向上缺少疊置和弦的空間,由此推斷唐朝樂舞的音樂沒有和聲是有依據(jù)的。
然而壁畫上展現(xiàn)的樂器的音色是不同的,吹管樂器是延綿型的音色、彈撥樂器是顆粒型的音色、壁畫上的打擊樂器都是沒有具體音高的打擊樂器,因此各種樂器是不可能同時演奏一條旋律的。此時最佳的音響效果則是各種樂器根據(jù)各自的性能、音色以及音響特點,在一條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具有自由發(fā)揮性質(zhì)的演奏,即“加花變奏”。這就形成了每個聲部在一條旋律線的約束下,形成多條具有變奏性質(zhì)的旋律,也就是線條型的織體。
2.各種打擊樂器形成節(jié)奏組合
從“圖二”與“圖三”看,兩側(cè)樂池樂隊使用的打擊樂器是沒有具體音高的。根據(jù)中國古時候按照樂器制作材料分類,這些樂器分別屬于皮制樂器(鼓類)、木制樂器(拍板)以及金屬樂器(鈸)。這些打擊樂器中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之間有音色的區(qū)分,比如鼓、拍板、鈸是用不同材料制作,因此音色是不同的。有些音色是完全相同的,比如羯鼓、毛員鼓、答臘鼓與鼗鼓均為皮制樂器,其音色是相同的。假設這些皮制樂器都是演奏同一種節(jié)奏型,那么這些樂器的作用只是加強了音量而已,由此可以推斷壁畫中各種鼓類的演奏的節(jié)奏必定是不同的。各種鼓類樂器演奏的不同節(jié)奏,與其他木制打擊樂器、金屬制作的打擊樂器形成節(jié)奏的組合,成為線條型織體中的節(jié)奏骨架。
3.關于樂隊的指揮
指揮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一般而言,一支樂隊是不能缺少指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樂隊指揮都是站著指揮的,在中國的戲曲樂隊以及絲竹樂隊等指揮往往是由演奏鼓的演奏員擔任。通過對莫高窟第220窟北壁樂舞圖的分析,樂隊的指揮應該是由演奏羯鼓的演奏員擔任,得出這樣的依據(jù)是根據(jù)壁畫的畫面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
從畫面上看,右側(cè)樂池演奏羯鼓的演奏員坐在第一排,與演奏毛員鼓的演奏員作在一起。必須注意的是羯鼓與毛員鼓的區(qū)別只是在于體積的大小,其音色是非常相近的,這如同是西方交響樂隊中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之間的關系,因此把這兩種樂器安排在一起是為了形成節(jié)奏的組合。起到鼓類樂器中低聲部作用的羯鼓一般都演奏強拍。左側(cè)樂池的第一排坐的是鼗鼓演奏員,其身后是毛員鼓、答臘鼓、鈸的演奏員,由此形成了另一個打擊樂器的組合。左右兩個樂池的打擊樂器中羯鼓的聲音最低,而且左右兩個樂池中只有一人演奏羯鼓,因此可以推斷羯鼓演奏員擔任著整個樂隊的指揮。
有些學者認為,莫高窟第220窟壁畫中左側(cè)樂池的那個手臂舉起的人是樂隊指揮(圖三的演唱者)。本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主要理由有兩點。第一點是此人坐在左側(cè)樂池的位置是兩個樂池的樂隊演奏員不宜看見的位置,而且此人沒有站立,尤其是坐在這個人前面的那些打擊樂器演奏員根本不可能一直回頭看指揮。第二點是畫面上所有演奏員的眼睛都沒有看他,每個演奏員都全神貫注地在演奏,這說明他們演奏的節(jié)奏不是用眼睛統(tǒng)一,而是用耳朵聽。
結(jié)束語
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中保存著我國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各個朝代大量的壁畫、雕塑,這些壁畫與雕塑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這些時代的舞蹈、音樂的題材,這些壁畫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的依據(jù)。由于目前文物保護的措施,很多洞窟沒有開放,大量的壁畫沒有能夠公開展示,而且進入石窟的參觀者不能拍照,因此對敦煌石窟壁畫的研究還有著很大的空白與空間。本文只是從目前敦煌藝術研究院提供的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樂舞圖進行一些研究,并不包括莫高窟的全部壁畫。
注釋:
①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第207頁。
②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897頁。
③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