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教學片段】(薛法根)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比老師要棒多了。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從詩文中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詩。就是說,有一枝紅杏從墻里伸到墻外來了。
師:對,大家一起來看一下課文中的插圖,畫中的杏花開得多艷哪,它已經(jīng)越過墻頭。
生:我讀懂了“春色滿園關不住”,這句說這滿園子里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
師:對,這句淺顯易懂,表述方式和現(xiàn)在的一樣。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開”中的“小扣”一詞,它指的是輕輕地敲打柴門。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門。
生:我懂了“久不開”的意思,是說很久也沒有人來開門。
師:為什么很久沒有來人來開門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為他輕輕地敲打柴門,所以主人聽不見呀。
生:也許是因為主人在睡覺,沒有聽見敲門聲。
生:也許是主人在園子里欣賞春色,被園的花草樹木陶醉了,因而沒有聽到敲門聲。
師:你們的想象可真豐富,那么詩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第一句詩。生讀。
生:老師,什么是屐齒?
生:我知道,屐齒是指木頭做的鞋子下面的橫條。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紋路吧,(抬起腳,演示給同學看)
師:對,不過詩人穿的不是我們這樣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種木頭鞋。請大家觀察一下插圖。
生:我知道這句“蒼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苔蘚??墒俏也恢肋@句中“應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資料,我知道這里的“憐”不是指現(xiàn)在的可憐,而應該解釋為“愛惜”。
師:對,你能通過查閱資料來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這里的“憐”是喜愛,舍不得的意思。因為是詩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應”字,這里解釋為大概、可能。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齒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齒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跡。
生:他們說得還不完整。應解釋為:大概因為主人愛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
薛老師的高明之處是把學習的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暗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實踐。在學生說句意時,老師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圖畫來理解;其次,在對重點詞語理解時,幫助學生內(nèi)化查閱資料理解的方法。樸實而又不著痕跡,但這也就是課堂中的亮點所在。學生在實實在在的交流學習中,得到切實有效方法上的收獲。教學的過程清清楚楚,教學的意圖明明白白,教學的核心——方法內(nèi)化,蘊含其中,無痕地落實為學生學會學習而教的目的,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教學片段】(竇桂梅)
生:我知道蒼苔是一種綠色的植物——
師接:空氣潮濕的時候,春雨過后它就會貼著地皮長出來。這個貼著地皮的小植物,沿著街門的街道不斷生長。所以蒼就是綠,苔就是沿街而上的,貼著地皮的——生接:青苔。
師: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覺得春天的時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師:你發(fā)現(xiàn)就這么普通的小植物,它卻將生命的春天喚醒了。你會這樣感慨:哇,春天——一生接:好美?。?/p>
師:請你讀一讀,讓我們感受你看到的蒼苔是多么美??!
(生讀得有點一般)
師:要是我啊,我就讓人感覺到綠綠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長,再——一生接:應憐屐齒印蒼苔(輕一點,蒼苔兩詞有點顫抖)
師生齊讀:應憐屐齒印蒼苔。(竇老師還在拖音,學生已讀完,師繼續(xù)讀,苔拖得很長很長)
師:我還沒看完,你們就看完了!
師:繼續(xù)聊。親愛的同學們,還有誰???
生:紅杏。紅杏是一種美麗的花。
師:那當然了!你知道紅杏是什么時候開花了嗎?
生:春天。
師:是早春還是晚春?
師:二月就開。這讓老師想起孔子當年在四棵杏樹下給學生講課,那是春秋時期。每到二月時,學子們就進京趕考去了,抬頭望,那紅紅的杏花就是給他們的希望?。。ǔ鍪荆宏懹蔚脑姡?/p>
師:陸游寫的詩句很多,他也愛杏花。我們也跟著一起夸夸吧!
生讀:楊柳不爭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師:這么美的杏花,所以,葉紹翁也禁不住地贊嘆他所見的這枝紅杏。那我們把剛才感受到的送到這一枝紅杏來吧!
生齊讀:一枝紅杏出墻來。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看我們來游園,只遇到了蒼苔、柴扉、紅杏,所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園,如此而已的景物,然而卻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感覺春天到了!
生:我感覺這些景物給我?guī)泶禾齑阂獍蝗坏臍庀ⅰ?/p>
生:我感覺春天萬紫千紅。
師:換一個詞,那叫生機勃勃。
師: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用我們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這蒼苔將我們的眼睛染綠了。那紅杏的紅啊,那是春天的生命在——
生:燃燒。
以上教學片段也是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但竇老師的做法更側(cè)重于情感的激發(fā)。她對學生情感的喚醒是很有步驟,很有方法的。比如,運用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深情的示范朗讀、恰當?shù)脑姼柰卣梗瑢訉愉亯|,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朗讀、想象,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意,同時也使得學生的情感慢慢地、悄無聲息地卻又自然而然地隨著詩意的理解、詩情的體會而被調(diào)動起來,澎湃起來,直到最后隨著詩中的紅杏“被春天一起點燃”而達到了情感體驗的高峰點。
是側(cè)重于方法的滲透,還是側(cè)重于情感的激發(fā),這也許體現(xiàn)的是兩位特級教師的不同教學風格,或者說,反映的是他們在這節(jié)課上個性化的教學選擇。但在細細品味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則教例在不同之中卻都有相同之處:沒有生硬的標簽式的反復強調(diào),也沒有脫離文本的說教灌輸,而是無痕的方法內(nèi)化,無痕的情感孕伏,無痕的升華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學生“靜悄悄地生長”,一切都是在無痕中實現(xiàn),這難道不正是語文課堂最和諧的境界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