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韓興娥
【編者按】本刊2013年第6期刊載了陶繼新先生與韓興娥老師的對話錄《從語文教材中“突圍”——“海量閱讀”教學的
課堂突圍——海量閱讀
韓興娥:徐美華老師教二年級,放假前,她班的家長委員會團購了一套新書,通過讀笑話學習成語。這套書是我介紹給她的,正適合二三年級學生讀,讀著有趣。羅義■老師教三年級,她說話很逗,應該適合二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她們倆當初都是以私人身份主動和我聯系,很快得到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徐美華老師所在的張店區(qū)有個女局長,已經為美華老師召開了一次現場會。對這樣的領導和教師,我心生敬意和感激,他們真正為學生著想,他們?yōu)楦淖兘處熤唤陶n本的“沉睡”狀態(tài)作出了貢獻。
陶繼新:通過讀笑話學習成語,孩子們肯定喜歡。小孩子除了具有很強的記憶力,善于背誦之外,對笑話與成語也有著極大的興趣。這可以看出來,您真是一個有心人,如果對此沒有興趣與研究,這樣的書即使就在跟前,也不會去看的。我想,徐美華老師的學生讀起這樣的書來,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韓興娥:感謝陶老師對“海量閱讀”實驗多年來的支持。我個人素質不具備優(yōu)勢,所以在“海量閱讀”這條路上,總是考慮找一個最低的起點。我較為呆板,為此,在給學生選擇書時就盡量找有趣的,給學生編寫的閱讀材料也如同“傻瓜相機”一樣,不需要什么技巧,教師只要領著孩子們在課堂上“扯著嗓子讀”即可。六年前,我班的學生讀玄老漢的成語、俗語、歇后語兒歌,孩子們好開心啊!
陶繼新:正是您的“海量閱讀”,讓我看到了中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線曙光,也引發(fā)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更深層的思考,此后才有對經典誦讀者陳琴等教師的關注。直到現在,只要有哪個教師在搞“海量閱讀”,進行經典誦讀,我都會激動不已,都會盡我所能擴展它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個語文教育同行者,如果不關注像您這樣積極而又走正道的語文教師,也就失去了一個教育者應有的良知。良知是一個人的生命底線,否則,就要“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傻瓜相機”的最大特點就是易學易用,語文教學不也應該這樣嗎?現在語文教學改革的模式、方法幾乎天天翻新,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遺憾的是,有的已經誤入歧途。學習語文就應當如用“傻瓜相機”一樣簡便易學。您的教學方法便是如此,可是,卻產生了一般語文教師遠遠達不到的效果。語文教學,更多的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回歸,我們的古人就沒有將語文教學搞得像今天這么復雜,不用肆意分析課文,直到將一篇具有完整意義的課文解剖得支離破碎甚至鮮血淋漓為止。
韓興娥:陶老師,我們志同道合,是源于對“海量閱讀”的熱愛。有一個校長,她說她的學校很窮,但她喜歡“海量閱讀”,我告訴她如果需要我跟他們學校的教師講課,我完全可以義務而為,我的教學筆記、學生讀物等,也可以免費送給她學校的教師,只要她盡最大努力為教師們提供“海量閱讀”的外部條件就行。我也真的為他們義務講課,并免費送給了他們一些書。我敬重這樣的校長,因為她不張揚,不要形象工程,只想讓學生踏踏實實地閱讀。她跟我說:“知道我們的孩子有多么可愛嗎?小小的手指指著一篇又一篇文章讀著,這是多么美妙的畫面?。∥覀兏静恍枰獔猿?,我們快樂地享受著?!彼看胃艺f到他們學校那些比我還“土”的教師教得多么開心時,我們兩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陶繼新:這個學校是窮的,可是,校長和她的師生精神上并不窮,再有了“海量閱讀”,精神上還會更富足起來。有的人非常有錢,可是,如果品德不佳,沒有文化,那就是精神上的乞丐。相反,有的人錢不一定多,如果有人格有文化,則可以稱得上精神上的富有者。
韓興娥:在閱讀中獲得了豐盈的精神力量,就容易固守清貧。以前從未上過公開課的我不斷地講公開課,極少有“失手”的時候,即便“失手”也不會太差,因為學生有“海量閱讀”的功底。但我還是不喜歡公開課,因為關起門來在教室里,就是簡單地和學生讀書即可,多讀書的課就是好課。上課的形式簡單到極致,照舊可以吸引學生,因為閱讀的文章內容新鮮。以閱讀的大環(huán)境為訓練場,使學生在口誦心惟中獲得了識字的神功。每日瑯瑯的書聲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也讓每一個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陶繼新:“多讀書的課就是好課。上課的形式簡單到極致,照舊可以吸引學生?!蹦会樢娧氐莱隽苏Z文課的本質。而現在有的語文課,一篇課文往往要用三四個課時才能完成,講得學生越聽越糊涂。您之所以不喜歡公開課,是因為現在的有些公開課太假了,太沒有“生態(tài)”特點了。有些公開課經過了很多“高手”的指點與幫助,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排練”,可謂“千錘百煉”,可那不是一個教師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教學課,而是變了味的表演課。而您上的公開課則不然,您是將平時上的課原汁原味地端上了公開課堂,而且又是那么精彩,特別是學生的即興發(fā)揮,讓人稱贊不已。為什么呢?因為您的學生有了“海量閱讀”的文化底子,有了“道法自然”的品質,所以,雖然未經很多人的幫助與排練,卻極少有“失手”的時候。
韓興娥:我的公開課跟家常課比較,也不完全是“原汁原味”,家常課上學生讀得多,說得少,公開課上會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因為大家想看“海量閱讀”的效果,學生多說能體現他們閱讀的成效,其他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我的公開課確實從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幫助。我們的“排練”和其他教師的排練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年開學后,我打算教徐美華老師的《讀〈論語〉學成語》,一共20個單元,那么這個假期,我就要把她的書稿修改好,在大型公開課前學習幾個單元,我們師生從中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到了公開課上學習全新的內容,就會萬無一失,這種“排練”對我們師生都是一個提高的過程。我和陳琴老師都反對在某一篇文章上付出太高“成本”,我倆六年內不上一節(jié)重復的課,在學習某一本書的一段時間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形式沒有太多的變化,但內容總是變化的。
陶繼新:其實那些未經“排練”的公開課,也具有“原汁原味”的特點。您的公開課的前期“排練”,是為上好公開課作深層次的準備,是讓學生學習更優(yōu)質的文化做奠基工程。盡管上的課是他們未曾學過的課,卻會有一個又一個的亮點閃現。
在某一篇文章上付出太高“成本”,恰恰是現在一些公開課的癥結所在。君不見,為了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幾乎是全校為之努力,有的還要請上教研員再行“指導”。這樣的課,不是為學生上的,而是為聽公開課的人上的。這是公開課的異化,也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傷害。您與陳琴老師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淀,也需要相當的智慧與勇氣。
韓興娥:公開課的弊端人盡皆知,我沒有陷進去,一是天性作不了假,受不了那種精雕細刻的折磨;二是因為我不是那塊料,根本講不好公開課。這不是謙虛,我的確不具備講好公開課的素質。但這并不影響我成為一名好教師。什么是好教師?就是您多次說過的,把真正的好教師——那些大師的經典作品搬到課堂上即可。
陶繼新:“名師出高徒”,大師更出高徒。可是,我們面前的大師“幾希矣”。怎么辦?將經典作品搬到課堂上,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大師留存的精神文本,“聆聽”大師的教誨,汲取大師的智慧。其實,真正的名師,不是自己講得如何天花亂墜,而是要讓學生學得樂而忘返。您的課堂,已經抵達了這樣一種境界。每次聽您的課,我都激動不已。孩子們在課堂上對經典文化的熱愛,以及由此煥發(fā)出來的極大熱情,非親歷現場是難以想象的。當經典文化不斷地走進學生心田后,也就等于為他們的生命成長灌輸了最優(yōu)質的精神營養(yǎng)。
韓興娥:中國近百年來重白話輕文言的教育,已經使像陳琴那樣具備“幼學如漆”童子功的教師寥寥無幾,經典文化面臨著斷層的危險,所幸的是我們有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的經典。我一直說自己缺乏文化積淀,不是謙虛,在學生時代除了讀好課本外,大多是讀小說,對詩詞等經典閱讀得極少。唐詩宋詞都是40歲前后讀的,為了教學的需要讀的,有一定功利的目的。誦讀后雖然忘得快,但再閱讀相關的書籍就覺得有味道了,功利閱讀也就變成興趣閱讀了。所以有人質疑為什么共讀的書不選擇學生最喜歡的,而總是選擇有一定難度的?為什么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增加文言,總是讓學生處在“爬坡”的狀態(tài)?這樣的做法與“給孩子一個輕松愉快的童年”是不是相悖?
我讀過的與經典相關的書,只記得大意,講不出來,只能讓學生自己去“聆聽大師的教誨”,學生自己閱讀比聽教師講要付出更多努力,學生這種“爬坡”的辛苦受到質疑時,我感到很孤獨,特別期盼同路人。學生自己閱讀比聽教師講得到的收獲更大,知道是好事,但我總是因為“半路出家”缺乏“童子功”而底氣不足,總為自己不能講得天花亂墜而愧疚。
陶繼新:選擇學生覺得有“難度”的書讓學生“爬坡”是有道理的。一般教師往往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不會想到學習難度大的文本,往往會在孩子那里有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令我想到《學記》上的一句話:“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意思是說,學生學習有四種失誤,前兩個是反義詞,一是學得多,一是學得少;后兩個也應當是反義詞,一是學得易,一是學得難?!秾W記》上沒有說“難”,而是說了“止”。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我們的古人太有智慧了,學習只有太易的失誤,卻沒有太難之說。對于初入小學的孩子,非常簡單的數學加減法,他們會感到困難;可對于背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玄妙的哲學之言,卻并未感到太多困難。四書五經這么難,古人有的則是小時候就先背會了。管他懂不懂,先背了再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過去學過的經典自然會呈現出來??磥恚y和易其實也是相對的,先難后易,小朋友未必感到特別困難,有時反而覺得比較輕松。同時,《學記》告訴我們,學習的敵人是“止”,只有決不放棄,才能走向成功。讓學生多讀多背經典,不但不會加重他們的負擔,反而會讓他們有一種快樂無比的感覺。而且,有了大量經典在胸的“童子功”,長大之后定然能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
韓興娥:我也是頂著“死記硬背”的質疑,盡量讓孩子多誦讀,朗讀、背誦是我在六年的教學中一以貫之的做法,越是低年級的小孩子背得越快。我教了26年語文,一至六年級教了幾個來回,對這一點堅信不疑。但是要讓家長和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這一點就難了。在“輕松好玩”和“加大難度”兩方面找一個平衡點,不容易!
陶繼新:“輕松好玩”和“加大難度”看似對立,又有著內在的維系。這其中需要兩個關鍵詞:自信與自豪。當小孩子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閱讀了不少書、背誦了不少經典后,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滿意。隨著閱讀與背誦數量、質量的增加,他們并沒有感到不堪重負,反而會有越來越容易的感覺。為什么?因為學生閱讀與背誦的經典越多,其大腦中也就會形成越來越優(yōu)質的接納這種經典文化的語言系統,于是,也就有了越來越大的學習興趣。小孩子具有巨大的記憶潛能,可很多時候被忽視甚至扼殺了。如果有效開發(fā),會讓這種潛能噴發(fā)出來。當他們能夠比一般的孩子閱讀與背誦更多的東西,而且并不感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產生自信。自信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有之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無之則會厭惡甚至放棄學習。同時,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如果給其適當展示的舞臺,他會感到特別的自豪。小孩子更是如此。
有的人對“海量閱讀”不太理解,甚至反對,這是正常的。大凡沒有親身實踐過,特別是有了某些偏執(zhí)之見的人,對您的這種課堂肯定會持不同意見。相反,凡是對您的“海量閱讀”與課堂教學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您本人有了深入認識之后,就會高度認可您與您的教學,并且還會“學而時習之”,從而讓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駛向經典誦讀的快車道。
韓興娥:陶老師,您一描述當年人文教育研討會的盛況,我就忍酸不禁。三年級學生讀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小不點兒對古典才女的愛情詩大發(fā)議論時,會場上笑聲一片,我心里那個慌啊,要指責我那太有話柄了!我也沒有預料到因為一首唯美的詩詞,讓學生牽著鼻子走,以至于越來越搞笑,前期“試教”李清照的其他詩詞沒出現這種情況。而且是小孩子一本正經,不覺得好笑,聽課的教師笑得前仰后合。我心里慌得忘記了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幸好,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我們師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就漸漸形成一個“套路”,我們的課堂在“軌道”自動滑行,這才沒有出大錯。
陶繼新:其實,那正是課堂教學的精妙之處,沒有預設,純屬“突發(fā)”事件。也正是這種情況才顯現學生的真正水平。他們一點兒不懼怕公開場合,一點兒也不服氣全國的校長與教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氣魄”?關鍵是他們肚里有“貨”,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看出您在公開課上的“常態(tài)性”,也看出您的真誠?!吨杏埂酚醒裕骸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边€說:“君子誠之為貴?!鄙瞎_課也是這樣,要做真實的人,誠實的人,而不是做弄虛作假的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更多在課堂上,教師誠實,也會讓學生守住真誠之本。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