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
我在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經(jīng)過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描寫阮恒的幾句話值得思考,這些句子是:
1.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
2.抽血過程中阮恒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
3.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
4.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
5.接著,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xù)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
說其值得思考,主要是因為:
一是從“啜泣”“嗚咽”“哭泣”“抽泣”等詞語的含義細微差別中層層推進,真切地反映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復雜心情。
二是這幾個句子反映了同一語言現(xiàn)象,都是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來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可以作為學生隨文練筆的切入點。
三是課后思考題“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恒表情、動作的句子,并說一說他當時是怎么想的”以及《教師教學用書》中定的教學目標“抓住描寫阮恒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些提示為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jù)。
根據(jù)以上解讀,我把教學目標鎖定為“通過這些句子的理解與練筆,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我重點對第一句組織了教學:
師:獻血迫在眉睫,阮恒是怎么做的呢?找出重要的句段讀一讀。
生:一陣沉默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
師:(出示句子)這是一位女醫(yī)生提出讓孩子們輸血之后,屋子里一陣沉默后的一個孩子的表現(xiàn)。請讀這句話,在文中畫出表示動作的詞。(生邊讀邊畫)
師:這句話中哪些字、詞深深地吸引著你,為什么?
生:顫抖,因為阮恒很害怕。
生:舉、放、舉,因為阮恒放下了,但是為了救小姑娘他又把手舉起來了。
師:這是誰的小手呀?
生:是阮恒的。
師:讀讀他的名字,讓我們記住他。(生讀)
師:再讀一讀這個句子,記住他不一樣的動作。(生讀句子)阮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動作呢?透過他的動作,我們一定能猜想出他當時的內心。
師出示以下提示,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如果我是阮恒,我的小手顫抖時心里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我仍舉起手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忽然又把小手放下,這時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終我還是把手舉起來,因為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再次讓學生朗讀)
教學還算順利,學生也體會了阮恒的內心活動,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叵虢虒W過程,發(fā)現(xiàn)這些練筆只是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實現(xiàn)了“以寫促讀”,而學生的語言并沒有得到多大的發(fā)展。我在這次教學中僅僅止步于阮恒當時是怎么想的,而沒有從學生語言的習得與運用方面著想,還是在教材內容的理解上打轉。怎樣突出“內容理解”重圍,走向語用?
于是,我上網(wǎng)查找了一些相關的教學實錄,一位教師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師:同學們知道這句話是人物的什么描寫?(動作描寫)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表現(xiàn)出了阮恒的猶豫不決和害怕,這種難過的心理還能從哪兒看出來呢?請找出文中的其他句子。
(生讀相關的句子)
師:請同學們讀讀這些句子,想想這些句子是描寫人物的什么,這些描寫說明了什么?
(生讀句子交流)
師:這幾句話都是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的描寫。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把阮恒內心恐懼不斷加深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刻畫出一個為救朋友而寧愿犧牲自己的小男孩的形象。作者之所以寫得這么好,都是因為做到了細致的觀察。只要你能做一個有心人,認真地觀察生活,你也能寫出特別棒的文章來。
師:下面請大家注意觀察老師的動作、神態(tài),想象老師的內心會是怎樣的。(教師表演:教師手中握著一些卷子,砰的一聲推開門沖了進來,疾步走到講臺上,把卷子摔在桌子上,吼道:“你們是怎么考的?”)
師:現(xiàn)在請你試著說一說老師剛才的舉動。
(生試說交流)
師:請你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
(生練筆后交流評價)
這位教師和我的教學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將練筆向前推進了一步,讓學生學習運用動作、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特點,從而真正習得語言,發(fā)展了語言。從文本的初讀感悟交流中引導學生抓準關鍵詞句,這是教學目標達成的第一層次。引導學生從重點句中品出關鍵詞的味道,讓學生想象這些詞語背后的內心獨白,讓學生言語訓練扎實,是實現(xiàn)本課教學目標的第二層次。同時一句“這種難過的心理還從哪兒能看出來呢?請找出文中的其他句子”,引導學生尋找同一種語言現(xiàn)象(通過人物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內心世界),通過歸類、內化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了這種“模型”。然后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是達成教學目標的第三層次。
語用,不能止步于“阮恒當時怎么想”,更在于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習得語言、運用語言。教學不能拘泥于文本,更在于巧用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馬安上寶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