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范坤
經過十年課改的努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滿堂灌”的現象漸成歷史,但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以下現象:重視教學預案的落實,忽視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重視知識的歸納總結,忽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重視知識、能力目標的完成,忽視學生情感目標的實現……這些現象本質上仍然是教師課堂霸權的另一變種,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制約著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要徹底改變這些現象,就要勇于突破以教師為中心和“先教后學”的套路,讓教師從課堂教學的主角和主導的地位勇敢地“退”到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地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基于以上認識,在多年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我采用“指導——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有效性啟導為基礎,以群體有效交流為依據,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主旨,讓學生明確目標,研讀教材,發(fā)現問題,小組討論,群體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深化,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一、自學感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在新型的課堂中,自學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又因為它處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巧妙耕耘,就會有預想不到的驚喜?!镀返屡c社會》屬小學中高年級課程,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對其教學目標有一定的自我解讀能力。課前,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導學提綱,提出導學要點,向學生出示學習目標或交代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學生依據提綱的要求,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初步感知教材。學生在相對獨立的氛圍中,與文本進行第一次對話。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看地圖,找家鄉(xiāng)》的導學提綱可以這樣制定:①收藏夾:請收集和家鄉(xiāng)有關的地圖和介紹家鄉(xiāng)的圖片。②小貼士:你會看地圖嗎?和爸爸、媽媽一起辨認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③小導游:在導游圖上向外地的游客介紹家鄉(xiāng)。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自學指導和學生的前期準備,把“讀”書的時間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參與中收獲看地圖的基本技能儲備和關于家鄉(xiāng)信息的知識和心理準備,激活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交流體驗——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品德與社會》課上的信息交流是全方位的,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人和媒體之間,還包括教學內容、環(huán)境等隨著教學的進程,無時不在進行著信息的交換、溝通和分享。本環(huán)節(jié)意在促進靜態(tài)交流向動態(tài)交流轉變,單向交流向雙向甚至多向交流轉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轉變。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看地圖,找家鄉(xiāng)》一課,我改變以往單純的對照地圖,找到家鄉(xiāng),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找到家鄉(xiāng)的教學思路,而是充分利用課前“自學感悟”的準備,以小組的形式分成若干個旅游公司進行友情競爭。每個旅游公司推薦一位能說會道的“小導游”,向外地游客隆重推介家鄉(xiāng)的旅游線路、風土人情等,最后由扮成外地游客的同學組成評審團對雙方的表現進行評價,評選出“最佳小導游”。這種游戲活動寓教于樂,深受學生喜愛。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令曾經被喻為“說教”的課堂精彩紛呈。
三、質疑解惑——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引導學生尋疑、質疑,交給學生設計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并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看地圖,找家鄉(xiāng)》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評出“最佳小導游”后,我讓學生對看地圖找家鄉(xiāng)的方法進行提問式總結,即通過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或他人回答的形式進行知識梳理。學生提出了“怎樣讀懂地圖上的語言?”“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家鄉(xiāng)有哪些鄰居?”等問題。這些問題前面已經解決了,學生可以自問自答。當學生看到兩幅地圖并排放在一起時,一位學生提出“這兩幅地圖上畫的家鄉(xiāng)大小怎么不一樣呢?”這時,我適時組織大家討論,最后,細心的同學發(fā)現,原來,它們的比例尺不一樣。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有價值的和價值不大的問題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促進學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在教學中,教師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質疑的條件,如上面“把兩幅地圖并排在一起”,學生便容易提出和比例尺有關的問題。對于學生質疑問題的價值,應體現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和能力上,而不在一兩個問題本身有多少價值。對于問題的解疑釋疑,教師也應當以呵護質疑精神為基本出發(fā)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和細心處理。淺顯的問題,可直接作答;重點問題,組織讀議,啟發(fā)學生自求其解;難點問題,用曲問的方法,旁敲側擊,組織討論;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離譜的問題,進行彈性處理。
四、導行實踐——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多樣、富有變化發(fā)展的活動環(huán)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的整體建構。但“活動的結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結束”,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離不開反復的實踐。只有讓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互動起來,讓學生用課堂上得到的“道德認知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實踐、去深入體驗,才能真正強化和鞏固所學的東西。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看地圖,找家鄉(xiāng)》一課時,在學生知道家鄉(xiāng)是祖國的一部分,了解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初步掌握利用地圖的基本技能后,我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從小喝著家鄉(xiāng)的水長大,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那樣的親切。同學們,學了《看地圖,找家鄉(xiāng)》后,你們想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呢?”有的學生說“可以在電視上做廣告宣傳家鄉(xiāng)”,有的說“我長大了要為家鄉(xiāng)作貢獻”,一位小女孩別出心裁提出為家鄉(xiāng)設計名片,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就這樣,課后大家親自動手,根據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感性認識,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為家鄉(xiāng)設計心中的“名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從指尖流出,化作自覺為家鄉(xiāng)服務的行為。
由于改革了教師的教學方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指導——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以教學程序的形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fā)起學生參與學習和活動的興趣,學生享受著探究、合作、交流和實踐的過程帶來的快樂,逐步實現著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葉圣陶語)。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實驗小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