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伯祥
反常規(guī)教育法就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甚至要改變的教育方法,利用其“負面”效應達到管理班級、轉(zhuǎn)化學生的有效成果。在教育實踐中,這些方法有其不足之處,但只要我們運用得當,還是值得采用的。所以,班主任在具體工作中應該適當學會運用一些“反常規(guī)教育法”,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學會“殘忍”
梁同學是筆者班上一位漂亮活潑的女生,但在一次班級活動中,筆者讓她和同寢室的其他三位女生共同去完成一個任務時,發(fā)現(xiàn)她和三位室友的關系并不融洽。事后了解到,梁同學在晚上就寢時有個不好的習慣,即在半夜經(jīng)常醒來,一旦醒來就會叫醒另外的三位同學,搞得整個寢室的同學苦不堪言,其他同學也曾婉轉(zhuǎn)提醒過她,但均無效,考慮到是同學,再加上梁同學個性張揚,處事比較霸道,其他同學也就一時忍氣吞聲。
筆者知道這個情況后,覺得問題非常嚴重,于是就去找梁同學談話,問了她很多的原因,都被否定掉,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晚上無緣無故的會醒來。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后,家長帶她去就醫(yī),但檢查結(jié)果一切正常;又找心理醫(yī)生,也找不出問題。最后,筆者建議讓她的家長晚上把她接回家試試。第二天她母親說女兒在家和她睡覺時半夜沒有醒來過,而且睡得很香,接下去的幾天情況都是這樣。于是筆者推測,原因就是這位學生在家里受到家長的溺愛,在學校,晚上睡覺缺少安全感,所以經(jīng)常在半夜醒來,而當她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還在安然就寢時,心中就會感到不平衡,于是就會把其他同學叫醒陪她說話。
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后,筆者再次叫來梁同學,指出她行為的錯誤性,并告訴她“下次再有同樣錯誤馬上停止住宿”,她很不以為然地走了。筆者打電話聯(lián)系她母親,征求她母親的意見,但她母親也向筆者吐了苦水:在教育上,她承認自己的確太過寵愛,造成女兒任性、霸道。但考慮到家離學校很遠,家里條件又不是很好,每次都是騎電瓶車接送,很不方便,加上下半年的天氣變化多端,還會碰上惡劣天氣,況且來回至少要一個多小時,不但影響女兒的學習時間,而且還要影響自己的工作等等的不便之處,所以住校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讓梁同學繼續(xù)住校,她肯定還會影響其他同學,考慮再三,筆者決定對梁同學采取“殘忍”的手段,一旦發(fā)現(xiàn)她故伎重演,馬上“遣送回家”。決定宣布,母女倆都是十萬個不高興。頭兩天平安無事,第三天,梁同學又舊病復發(fā),筆者果斷作出停止住宿一周的決定,任她母親怎樣懇求,女兒怎樣哭鬧都不動心,一周后,又讓她寫下保證書,母女簽名后才讓她重新入住。從此以后,這位學生晚上再也沒有出現(xiàn)以前的情況。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當代的中學生在家中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太強,他們在學校也希望能像在家里一樣受到寵愛,生活要像家里一樣舒服,隨心所欲,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所以作為班主任,一方面要給學生一定的關愛,另一方面,這種關愛應該有別于家長對孩子的愛,因為班主任要關愛的是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愛,否則是做不好班主任的。作為班主任,不能無原則地寵愛學生,要嚴愛有度,該嚴的時候就要嚴。就如本案例中的那位學生,或許對她來說是比較“殘忍”的,但“殘忍”有時也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這位學生也是因為筆者的“殘忍”而改變了這一既影響自己又影響他人的不良習慣,使她融入到寢室這一小集體中。
二、學會“糊涂”
班級里的學生犯錯是常有的事,有些學生很容易接受老師的批評,而有的學生則不同,受到老師批評就會鬧情緒。教育這類學生,一味地批評、懲罰未必會起到應有的效果,班主任有時“難得糊涂”卻能在這些學生的教育上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阮同學是班上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習慣很差,上課不認真聽,下課老愛往籃球場跑,平時作業(yè)不愛動腦,喜歡從同座那里“參考”,所以成績也一直在班級中等偏下。對此,筆者進行了多次批評教育甚至必要的懲罰,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數(shù)學考試,他居然考了班級前十名。筆者知道,他的這次考試成績肯定有水分,但筆者沒有批評他而是將錯就錯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表揚了他??粗撬查g漲紅的臉,筆者更確定了他的“水分”。課后,筆者單獨找他談話:“老師一直在說你是個聰明的學生,這不,這次數(shù)學考試你不是成功了嗎?老師希望你能保持這個水平?!痹捯魟偮洌图t著臉支支唔唔地說:“老師,……”筆者知道他想說什么,于是馬上接口說:“老師知道考試有偶然性,要保持好的成績不容易,但是老師相信憑你的聰明,只要你上課認真聽,課后獨立完成作業(yè),你一定能再考出像今天這樣的成績?!边@次考試以后,阮同學的面貌開始慢慢地改變:上課認真了,作業(yè)不抄襲了,碰到問題能夠問同學問老師了??吹竭@可喜的變化,筆者不斷地適時加以表揚鼓勵。幾個月后,這位同學真的用自己的實力考出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績。
學校三令五申,學生不能帶手機進學校。盡管班主任多次宣傳教育,有的學生還是偷偷地把手機帶進來。有一次,筆者剛在班主任講話時對這事作過強調(diào),第二天,就有值周老師拿著一只充電器跟筆者說是筆者班某某學生的,還說這學生再三要求不要把這事告訴班主任。當時筆者就火冒三丈,沖出辦公室去找這個學生。剛進教室,就看見他坐在教室里認真看書,看見筆者進去馬上把頭低下??粗谋砬椋肫饎偛胖抵芾蠋熣f的話,筆者抑制住沖動沒去叫他,而是隨便叫了另外一個學生談心。在隨后的幾天里,也一直沒有去和他談這件事,而是偷偷地觀察他??赡苁浅鲇谝环N內(nèi)疚的心理,他在各方面表現(xiàn)得比任何時候都好:自修課不再講空話了,討論問題也是把聲音放得很低;第四節(jié)課一下也不是忙著去籃球場,而是去食堂吃飯,然后早早地來到教室學習;上課也比以前更認真了,課后的問題也多了起來……一段時間后,筆者找他談話,他問為什么不沒收他的手機,筆者笑著說:“充電器在我這里,你還能用手機嗎?”他紅著臉說:“我早已把手機帶回家了”。
班主任的“難得糊涂”,是給學生一個機會,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一個進步的機會;班主任的“難得糊涂”,是對學生的寬容,是對學生的理解;班主任的“難得糊涂”,體現(xiàn)了與學生關系的平等,更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信任。不過,這“糊涂”只能“難得”。
三、學會“虛偽”
杭同學是以735分(全市35名)的中考高分考進我校的。高一階段,由于過重的學習壓力,和過高的學習期望,患上了抑郁癥,經(jīng)常一個人回到寢室里流淚,坐在教室里發(fā)呆聽不進課,做不成作業(yè),在家里還會無理由地亂摔東西,休學回家一年后來到筆者所帶的高一(10)班。剛到班里時,雖然情況有所好轉(zhuǎn),但還是表現(xiàn)出許多異于常人的舉動。針對這樣的學生,學校不能一腳把她踢給父母,必須給她機會,這樣,留給班主任的任務就顯得尤其繁重。在向原班主任老師了解她的情況,再經(jīng)過自己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頭腦聰明,反應快,有時也能說會道,平時總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但又總是因為達不到目標而陷入無限痛苦。如果能經(jīng)常性地給她鼓勵,哪怕是給她一些“虛偽”的奉承,也能讓她體會成功,感受到溫暖,找回歸屬感。為此,筆者為杭同學專門制定了以下措施。
1.班級實施值日干部制,安排她每天記載班級同學遲到早退情況,并寫下班級日志,并在晚自修向班主任匯報。這樣每天筆者都可以和她交流,還時不時夸她是筆者的好助手,介于班主任與班長之間。一段時間下來,筆者發(fā)現(xiàn)她的笑容多了,班級的遲到早退現(xiàn)象也基本消失了。為此,筆者在班上大張旗鼓地對她予以表揚,讓她頗為自豪。
2.班級開展研究性學習,我讓她組織一個以“演講”為內(nèi)容的研究性學習小組,每周一次班上演講,和其他小組一起PK研究成果。事后發(fā)現(xiàn),她很有表現(xiàn)才能,每次的演講都很精彩。
3.盡可能多的讓她參加各種活動,并刻意安排小組成員,有意識讓她成為主角,讓她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如果有機會,筆者會參加她所在這一組的活動,而且由筆者親自擔任這一組的指導教師,和她一起出謀劃策,讓她體會集體的溫暖和成功的喜悅。
4.在學習上給她更多的關懷,及時向任課老師了解她的學習情況,并向各任課老師反饋該同學的各種信息,以求得各任課老師的幫助。發(fā)現(xiàn)進步及時表揚,考試時,對她的試卷進行特殊的批改,盡可能給以“鼓勵性”的分數(shù)??疾盍耍魑焕蠋煻紩茸鏊墓ぷ?,幫她分析原因,減少低分對她的刺激。
5.及時跟家長溝通,了解其在家里的表現(xiàn),約定每周最少聯(lián)系一次(家訪或者電話聯(lián)系),及時反饋她在家校的表現(xiàn),相互配合,并安排和她同住一個小區(qū)的同學跟她一起回家和上學,讓她不會感到孤單,體會同學之間相處的快樂。
一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杭同學的表現(xiàn)有了可喜的變化,雖然她的成績還只處在班級中下,有的時候仍然會有情緒上的波動,但筆者已經(jīng)不再象以前那樣擔心了。這一案例給我們的啟發(fā)很多,但最讓筆者深有感觸的是:有時老師“虛偽”一點未嘗不是一種好事,只是要用對人,做對事。
四、學會“偏心”
《圣經(jīng)》中“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現(xiàn)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他于1973年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馬太效應”。后人解釋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或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現(xiàn)象。
“馬太效應”運用在教學上很有可能出現(xiàn)老師只關注尖子生而對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采取放棄態(tài)度,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必須避免的。
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 “馬太效應”對激勵先進、鞭策落后還是功不可沒的,在班主任工作中運用“馬太效應”促使學生轉(zhuǎn)化,貌似老師處事“偏心”,但實則效果顯著。
駱班是同學們對班長的愛稱。他,全市第三的中考成績,溫文爾雅的氣質(zhì),陽光活潑的個性,加上可愛的外形條件,為老師喜歡是在情理當中的。因為他的成績的確優(yōu)秀,幾次大型考試均列年段前列;而且工作能力也是令人折服,班級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對他的鐘愛時不時地溢于言表。時間長了,班上其他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開始有了意見,說老師偏心,什么事都向著他。為了不讓學生把怨氣發(fā)泄到駱班身上,筆者及時在班團活動課上闡明自己的觀點:誰表現(xiàn)優(yōu)秀,誰就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歡迎同學監(jiān)督。課后,筆者又分別找了幾位有意見的同學,跟他們約法三章:只要你們達到約定的目標,老師一定會給予你們理所當然的榮譽和認可。同時,筆者還組織班委適時調(diào)整了班級學生考核條例,重點增加了進步獎的獎勵分數(shù)和文體等其他方面的獎勵,讓絕大部分學生都有獲得褒獎的機會,這樣大大調(diào)動了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在接下來的幾次考試和班級活動中,筆者對進步明顯,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同樣給以特別的表揚和獎勵,并有意無意地給這些同學以“偏心”,刺激另一部分學生,在班級中形成一股“爭寵”熱潮。同時,筆者把這種激勵方法傳授給其他的任課老師,鼓勵他們在平時的課堂上和作業(yè)后,更多的是在各類考試后運用,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學期下來,沒有得到老師特殊認可、得不到老師“偏心”的學生幾乎消滅,而班級上不但沒有相互排斥的硝煙,反而多了和善的調(diào)侃:“今天你被寵了嗎?”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