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的洋貨開始侵入中國市場,特別是“五口通商”以后輸入中國的商品不斷增加。到19世紀末,外國資本開始在中國設立商行,這種趨勢不斷瓦解著中國的自然經濟,使之逐漸解體。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漸感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合時勢,出現(xiàn)了商品經濟的思想和意識。
關鍵詞 商品經濟 思想 意識
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識碼:A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天朝大國和地上的世界接觸,從此中國被強行推入世界近代化的歷史過程之中。近代化的過程,一般是指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變的巨大的社會變遷過程。本文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在西方商品經濟的沖擊下,近代中國社會對商品經濟的認識和反應。
一
近代中國社會的商品經濟思想,是指在西方商品經濟的強力沖擊下,在中國社會形成的一種重視商業(yè)、發(fā)展商業(yè)和保護商業(yè)的經濟思想。它的形成遵循了一個由高到低,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反抑商思想。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的洋貨開始侵入中國市場,特別是“五口通商”以后輸入中國的商品不斷增加。凈增值從1864年的4621萬海關兩增加到1874年的6436萬海關兩。到19世紀末,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的商行已達到千家。這種趨勢不斷瓦解著中國的自然經濟,使之逐漸解體。在商品經濟的沖擊面前,人們漸感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合時勢,出現(xiàn)了反抑商的思想。如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提出“本末皆富,則家給人足”,①農工商“三者缺一,則莫人生”②的思想。在禁煙運動中林則徐表明歡迎遵紀守法的外國商人來中國經商。魏源主張把工商業(yè)放在優(yōu)先地位。在實際改革中他們也注意維護商人的利益,起用民間私商。他們的反抑商思想,雖未擺脫“本”、“末”的限制,但與重農抑商政策已經有了本質的不同。
2、重商思想。這是19世紀50到60年代早期維新派知識分子王韜、鄭觀應等提出來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中國的關口越開越大,依恃不平等條約,西方的商品潮水般的涌入,激烈地沖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和人們的封建觀念。這些早期維新派知識分子,他們大多出使過西方,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有一種切身的體會,思想較一般封建士大夫開明。他們大張旗鼓地宣傳“重商”思想,批判和否定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民以農為本,國以商為本”,馬建忠在1890年提出“治國以富強為本,而求強則以先致富”,主張大力發(fā)展商業(yè)。他們的思想集中反映出以商本取代農本的觀念。
3、工商并重的思想。近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沖擊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同樣撞擊著清政府的統(tǒng)治。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發(fā)起了洋務運動。19世紀70到90年代,洋務派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旗幟下,先后辦起了二十多家民用工業(yè)和軍事工業(yè),采用了西方的雇傭勞動關系和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反映了洋務運動興起后,“工商立國,工為體,商為用”③等思想為更多官僚士伸所接受。民族資本主義也是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張之洞的“以鐵路為龍頭,以軍功為基地,以民用為重心”的“工為本,商為未”的思想。張騫的發(fā)展新式工業(yè),帶動農商實業(yè)救國的思想等代表了當時的工商并重的思想趨勢。
4、成立商會,保護商業(yè)發(fā)展的思想?!恶R關條約》簽定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加深了對中國的侵略,在中國開礦山、辦工廠、修鐵路,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中國的民族危機也空前嚴重。在救亡圖存的影響下,“重商”“商戰(zhàn)”由原來的一種口號變?yōu)橐环N思潮,一種抵御外侮的手段。許多官員紳士開始熱心于經商辦工廠,一時秀才工廠、生員工司林立,出現(xiàn)了一個投資辦廠的熱潮。在這種趨勢下,人們的思想從重視商業(yè)、參與商業(yè)上升到成立商會,保護商業(yè)的方向發(fā)展。到1911年,全國的商會已有50多家,800余處成立分會。商會是商人立足于社會的依托,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必須要求。商會的出現(xiàn)也反映了近代中國的商品經濟思想又提高了一步,更體現(xiàn)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已在中國成長起來。
二
近代中國社會的商品經濟意識,是指在西方商品經濟的沖擊和商品經濟思想的影響下,社會民眾的生活觀念、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一種商品時代的心態(tài)觀念反映。這種反映呈現(xiàn)出一個由淡到濃,由南到北的發(fā)展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崇喜洋貨的消費觀念。西方的洋貨初入中國市場時曾受到自然經濟的抵御而不能暢銷,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這種抵抗勢頭就減弱了,人們對洋貨不再陌生,也不再敵視,而是表現(xiàn)出來了一種對洋貨的向往和追求。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用它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的最頑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到19世紀未,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用西方的機制品,到清未時一些官僚士伸在生活上的洋化逐漸成為一種風氣,與洋有關的一些日常用品走進千家萬戶,它以其物美價廉、方便耐用為一般民眾所接受。
2、羨慕商人的價值觀念。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之下,商人一直是“富而不貴”,位于“四民之末”,沒有社會地位。但到近代中國,在商品經濟的強烈沖擊和重商思潮的侵染下,商人的地位不斷提高。19世紀60年代,東南沿海一帶崛起了一批近代商人,他們以特有的地位投資近代企業(yè),而不是投資土地,很快成為既富且貴的上層人士。最突出的如狀元出身的張謇投資創(chuàng)辦企業(yè)達50多家。甲午戰(zhàn)爭以后,他了卻宦途生活,“志意于實業(yè)、教育二事”。在這種風氣的引領下,商人已不可能再居于“四民之末”了。這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價值變化的明顯反映。
3、趨于務實的擇業(yè)觀念。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擠進社會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取士之路。隨著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和衰敗,科舉制也越來越腐朽,以致“鄉(xiāng)里之弟讀書十年,而不能作一書札”,“通人學士,或有問一里之長果幾許?不能答者”。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將這些無有實用,無補于國家危亡的詞章之學都束之高閣。到19世紀末,東南沿海一帶,一些知識分子不再拚命擠身于科舉仕途,越來越多的人由重科舉變?yōu)橹赝庹Z、重科技,“士多志在通英算,銳志科學,講求實用”。⑤1905年科舉制壽終正寢,不少知識分子或在近代企業(yè)中選職,或擠進一些新式學堂學習技術。人們選擇職業(yè)主要考慮其實用價值以及利益所在。
4、公開趨利的生活觀念。公開講趨利、言利在近代中國是一個涉及實際生活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哲學和道德問題。義利是中國劃分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到近代中國社會,在商品經濟的作用下,人們一反傳統(tǒng)公開言利、趨利。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投資辦廠的人有增無減。生員公司、秀才工廠在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不斷出現(xiàn),除了“救亡圖存”、“實業(yè)救國”的愛國思想之外,言利、趨利成為當時人們行動的基本出發(fā)點?!案餍懈鳂I(yè)的人,無不蠅蠅趨利”。⑥
近代中國社會的商品經濟思想和意識,也不是一個有十分明顯區(qū)別的兩個方面。因為,在方向上兩者同時并進,在層次上相互交織,在進程上新舊交替甚至中西混雜。有的人有思想無行動,有的人有行動無思想。不少為工商權利呼號的,自己又不去逐利,保持清高。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只在于商品經濟思想意識的提高與集中方面。意識是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反應。在近代中國,思想是迅疾的,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發(fā)展商品經濟,又深入到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往往是來不及消化,囫圇吞棗。而作為意識又平靜地、遲緩地消然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之中?!吧鐣Y構的裂變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進程中逐步實現(xiàn)的,不論社會變革的最終爆發(fā)形式和裂變如何,事實上它的爆發(fā)力量和變動趨向,早在社會生活的一般進程中緩慢的聚積和體現(xiàn)著。只有通過對日常生活及其關系的演化變遷,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⑦總之,近代中國社會商品經濟思想和意識,均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的反應,其意義和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p>
(作者:任職于甘肅張掖市委黨校, 本科、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
注釋: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1.
王方中.中國近代經濟史稿.北京出版社,1982-07.
趙津.中國近代經濟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