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
在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青年路明馨園小區(qū),有個遠近聞名的“百歲婆婆鞋鋪”,1980年開張,到現(xiàn)在已經30多年了。鞋鋪的主人叫鄭目仁,老人生于1911年6月,今年已經102歲了。
有人給鄭婆婆算過一筆賬,按平均3天做一雙鞋計算,這些年來鄭婆婆至少做了3000雙鞋。當初穿鄭婆婆娃娃鞋的“娃娃”們,如今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yōu)槿烁改负?,又來鄭婆婆的“鞋鋪”給自己的娃娃買鞋,不僅是因為老人手藝精湛,做的鞋精致、漂亮,孩子穿了養(yǎng)腳、舒服,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認為經“百歲婆婆”之手做出的鞋,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好運。
鄭婆婆的“鞋鋪”是用老式童車改造的,上面擺滿了做好的娃娃鞋和做鞋用的布料,還掛了“百歲婆婆鞋鋪”的牌子,紅色的大字很是醒目。只要天氣好,鄭婆婆都會準時“出攤”,需要采購做鞋用的布料、針線什么了,老人就推著她的“鞋鋪”步行四五公里去市場挑選,順便還買些蔬菜、水果。鄭婆婆的女兒擔心母親勞累,替她去買回來,老人還相不中。
鄭婆婆和已經退休的女兒、女婿一起生活,政府還給老人發(fā)了老齡補貼,家里不缺錢。女兒、女婿很孝順,覺得母親年紀大了,想讓她安享晚年,別做鞋了。但鄭婆婆不答應,她說自己不是圖掙錢,就是喜歡做娃娃鞋,看著那么多孩子穿上自己做的鞋,打心眼里覺得樂呵。老人認為,自己天天做針線活,身體才不會得病。她說,只要還能拿得動針線,眼睛還能看得清,就會一直把娃娃鞋做下去。每天做鞋、出攤,成了鄭婆婆的精神寄托,也成了她健康長壽的動力。鄭婆婆的女兒吳桂蘭說,老人經常向家人“顯擺”她的勞動成果,每做好一雙鞋,都開心得像中了獎一樣。
別看已經是102歲高齡,鄭婆婆耳不聾、眼不花,穿針引線連眼鏡都不用戴。她坐在自己“鞋鋪”旁,邊招呼“生意”邊悠閑淡定地做著娃娃鞋,已成了菏澤的一道風景線。2011年,鄭婆婆參加了菏澤老人自拍的網絡視頻《民生》,山東衛(wèi)視、菏澤電視臺對鄭婆婆進行了專題報道,同年她入選2011年度山東省十大老齡新聞人物。
鄭婆婆的女兒說,除了樂觀、勤儉、多運動,母親的生活習慣也很好,起居非常有規(guī)律,每天早上6點左右起床,晚上7點睡覺,一日三餐都很準時。而且老人從不挑食,吃飯時喜歡放點醋,一年四季不離水果,也喜歡吃肉,但從不多吃,每次只吃兩三片。老人膳食結構很合理,早餐一般不重樣。另外,鄭婆婆還有一個特殊的生活習慣,就是每餐后都要睡覺,即使是吃過早飯后,她也要小憩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