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孝存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是課堂教學中的雙邊關(guān)系,要想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使語文課成為高效課堂,關(guān)鍵是教師的主導要得法。如果主導得法,則事半功倍;主導不得法,則累死無功。主導什么、如何導,是兩個關(guān)鍵問題。
一、導入得法
課堂導入如果只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樣學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得有趣??鬃诱f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绻麑W生學而無趣,教師控制不住學生走神兒的趨勢,自然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教《漂浮的山》一課,一開始我就把學生引導到一個新的情境中,讓學生產(chǎn)生對知識的好奇。我問:“同學們,你們見過山嗎?”“見過。”學生回答。我接著問:“你們見過能漂浮又能旅游的山嗎?”“沒見過。那是什么樣的山?”學生驚奇地問。我說:“那就是漂浮的山。”緊接著開始板書課題。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學習之中,為下面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導讀得法
語文教學讀為大,因為“思、感、悟、情”都來自于讀。沒有讀就沒有收獲。但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不是自由閱讀,如果過度強調(diào)個性化閱讀,而忽略了教師的“導”,不論學生領會到什么,教師都在一味地大加贊賞,勢必偏離文本的核心價值。如教《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時,我讓學生帶著“假如你發(fā)現(xiàn)兩個日本小姑娘時會怎樣做”這樣的問題讀第二段,學生閱讀后紛紛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扔了她!”“送給別人!”“餓死她!”“爹娘孬,小孩長大也不會好!”“還奪我們的釣魚島呢!”“當人質(zhì),讓日本鬼子投降來換!”……面對這樣的答案,我既沒有贊揚,也沒有直接批評,只是引導說:“同學們,請你們先在‘五六歲‘襁褓中‘無辜三個詞下面畫上圓點,再默讀,慢慢地讀?!苯Y(jié)果讀后答案變成了:“大人殺人,小孩沒殺?!薄按笕擞凶?,小孩無罪?!薄八龥]有讓她爹娘殺人?!薄暗镁人?!”……通過這樣的引導,自自然然地回到了文本的核心價值,感悟到聶帥的“人道主義精神”。
三、導問得法
課堂教學之路不能總是平平坦坦,要不斷提問,給學生設置障礙,讓其吃點力、費點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如教《向大樹道歉》一課,我提了四個問題:(1)丹尼爾為什么向大樹道歉?(2)道歉日為什么讓新聞媒體參加?(3)丹尼爾道歉時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4)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感想?這樣一連串的提問,環(huán)環(huán)緊扣教學目標,讓學生一直處于高度興奮的思維狀態(tài),這對其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而增強環(huán)保意識十分有利。
四、導議得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找矛盾,挑異同,擴思維,創(chuàng)新意。就前段所提的四個問題而言,其中就有很大的探討余地。另如教《空中霸王的克星》一課時我提問:“同學們,拇指大小的蜂鳥能殺死體格龐大的老禿鷹。老禿鷹殘殺飛禽走獸,是生存的原因,還是結(jié)果?是唯一的原因嗎?”然后先后讓同桌、小組、全班議論,最終使學生明白除了蜂鳥本身的特征外,還有大自然的安排——食物鏈。
五、導用得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教學生學知識,還要強調(diào)學生的實踐性。語文教育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如教《莫泊桑拜師》一課時,我說:“同學們,學了這課你們已經(jīng)知道要想把作文寫實、寫生動,就得多觀察,并把觀察所得及時寫出來?,F(xiàn)在各家都有電動車,你們就以《騎車》為題,寫寫家人的具體情形?!苯Y(jié)果學生既寫出了爸爸騎車、媽媽騎車、爺爺騎車時的不同神情,又寫出了上坡騎車、下坡騎車時的不同姿態(tài),還寫出了騎重車、騎輕車時的不同心理。這樣學用結(jié)合,語文課才有語文味,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溢滿語文的濃香。
六、導評得法
“評”即評價。這里的評價是指讓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教得好與壞,誰說了算?一定是學生。因為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直接參與者,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內(nèi)容、方式、方法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斷,最能夠評得真、評得實、評得出于內(nèi)心。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評,看一看他們有什么心理需求。否則,教師改進教學就成了一句空話。另外,在聽取學生評價時,教師還要做到多傾聽、胸襟坦蕩,這樣才能更公正、客觀地認識自己,適時適度調(diào)控教學態(tài)度、內(nèi)容、方式、程序、時間,不斷優(yōu)化教學效果。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