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紅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據(jù)此在課堂上積極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師生互動引導生生互動,讓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提高了合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現(xiàn)狀
盡管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課改實踐中被廣泛運用,但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來自教師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運用形式化。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合作學習的要旨,把它當成課堂教學的插花點綴,為合作而合作,以顯示課堂形式的多樣和課堂表面氣氛的熱烈。
提問隨意化。教師不能根據(jù)學情和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靥岢鰡栴}。問題太容易,失去討論價值;問題太難,外延太大,討論往往不著邊際,影響了討論效果。
用時主觀化。本來,教師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與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對于難度大、有價值的問題,應多給點兒時間,反之則少給點兒時間。這樣既保證了活動的有效性,又有效地利用了時間。但我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怕耽誤教學時間,急于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匆匆忙忙走過場;而另外有些討論則顯得過于拖沓。
參與失衡化。搞好小組合作學習有幾個重要因素,即成員間的相互信任、有效溝通和相互間對討論同一問題的共同責任等。好的合作小組,應該有共同的知識基礎(chǔ),共同的合作學習積極性,特別是能夠相互信任、積極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務。但實際情況是,小組成員間往往不是一個平等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依賴的、主從的關(guān)系。即知識基礎(chǔ)好、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成了小組的主角,甚至包辦代替了一切,這使學困生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思想,失去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自覺不自覺地成了陪襯,形成了懶于動腦、動手的習慣。
形式固定化。由于諸多因素限制,許多合作小組長期不改變形式,加之班額過大,有的合作討論失去了意義,部分學生將討論變成了玩耍、嬉戲,導致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甚至無效。
二、改進措施
教師加強學習是前提。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必須在大力倡導學習方式轉(zhuǎn)變的同時,深入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zhì),全面、完整理解其意義,明確其只是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需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來選擇應用,而不能只是“為合作而合作”。
學生合理分組是關(guān)鍵。我采取“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也就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chǔ)、性格特點進行分組,讓不同層次、不同特質(zhì)的學生在同一組內(nèi)進行合作,讓這些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行為互相影響,從而達到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的目的。
加強學法指導是保證。教師要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并非分分組、排排座就可以實現(xiàn)的,必須要讓學生做到“四個學會”:合作前學會思考,合作中學會交流,合作時學會競爭,合作后學會反思。
發(fā)展性評價是導向。加強評價才能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教師的評價應側(cè)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合作參與度、表達的主動性,學習中是否互幫、互學、互助。
教師引領(lǐng)是關(guān)鍵。個別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片面理解為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學生討論時,教師往往袖手旁觀,甚至站在講臺上欣賞學生討論的“熱鬧”場面而無所事事,生怕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會妨礙學生們討論的熱情。而事實上,學生們因為沒有了教師的及時點撥引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顯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學生因逃離了教師視線而各行其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師深入到各個小組中去,通過觀察、巡視、指導等方式,積極地參與和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難點及學生參與情況等;或?qū)⒆约鹤鳛槟承〗M的一員,與他們一起讀書、討論、發(fā)表見解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傊?,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自學,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帶著問題討論——合學,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帶著問題評價——促學。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教師要變講授為引導,變灌輸為傾聽,變單評為組評。只有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小組成員的全面進步,促使學生個性發(fā)展。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