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婕
【摘要】女作家廬隱創(chuàng)作的《麗石的日記》開拓了女性寫作的新臺階。作品鮮明的性別立場,細膩的私人體驗為讀者展示出女作家得天獨厚的情感力量。站在新的視角——“女性之愛”來解讀作品內(nèi)蘊,體會廬隱如何透過小說來闡發(fā)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潰決。此外,結(jié)合五四時期和九十年代兩次女性寫作高潮,再次深入對“女性之愛”這一文學母題的理解。
【關(guān)鍵詞】五四新文學;廬隱;陳染;女同性愛
“女性之愛”,我將它作為審視女性作家思想感情的一個頻道,也視為探索女性寫作的新途徑。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多數(shù)描寫“女性之愛”的女作家們都是受到近代西方女性主義的影響,再結(jié)合自我生存境遇,從而開發(fā)了新的寫作資源。對于“女性之愛”這個母題的書寫,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中出現(xiàn)過兩次高潮,一次是五四時期包括廬隱、石評梅、凌淑華、梅娘等作家。另一次是在九十年代以陳染、林白。徐坤為代表的“私人寫作”熱潮。將“女性之愛”納入文學創(chuàng)作,是對作家本身意識觀念的展現(xiàn),也是對女性寫作帶來的文化內(nèi)涵的思考。我選擇女性之愛作為切入點,目的就是通過這一新的情感關(guān)系來探究作家創(chuàng)作的過程,以及文學作品本身的兩層意義。
廬隱,中國二十年代最活躍的女小說家之一。小說集《海濱故人》里,廬隱擅長塑造的大都是傍徨苦悶的女青年形象,集中描繪的是她們情智糾纏的人生?!逗I故人》給予現(xiàn)代文學的意義,在于作家敏銳的時勢目光和鞭笞灰暗的決絕之心?!拔逅钠诘呐骷夷軌蜃⒛吭诟锩缘纳鐣}材的, 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钡抑刈x《海濱故人》,尤其是《麗石的日記》則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介入文本。我更多從廬隱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一簇明亮的“女性之愛”?!逗I故人》處處流露著廬隱對同性比異性更值得愛戀的心理痕跡,可以說廬隱是現(xiàn)代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者,也是最早一批書寫女子“同性愛”的作家。
廬隱作品讓人意識到,女性之間的情誼也能夠被寫進文學作品,在《海濱故人》中我所感受到,男性作為文學以來一直光輝亮麗的形象近乎倒塌,從內(nèi)容到情感敘述中的對男性崇拜的色彩也消退不少。首先要感謝五四帶來的女性解放自我的浪潮,廬隱懷有的熱情和憤懣正是基于社會環(huán)境中男女處處不平等的態(tài)勢,她的一腔熱血和反叛之心決定了一種寫作姿態(tài)?!尔愂娜沼洝防飶]隱以女作家獨有的文學資源,坦誠訴說這個時代女性受到的情感壓抑,引起我們極大關(guān)注的正是麗石與沅青兩個女子之間“愛情”的起伏。這部小說明顯是一篇自傳式寫作,圍繞著麗石與沅青、雯薇三個女子之間生活情感變化展開。第一篇日記開始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到第八篇日記是小說第一階段:麗石急迫地等待好友沅青的信,不斷循環(huán)于失望—自我安慰中。第九篇日記成為了第一個小高潮:“沅青她極和我表同情,因此我們兩人從泛泛的友誼上,而變成同性的愛戀了?!钡谑沼浭堑诙€小高潮:原本十分滿足于這樣生活的麗石突然得知沅青要嫁給她的表兄,她受到了極大的痛苦,好友的離棄使她徹底崩潰,無法解脫。最后呼號著“我便恨不得立刻與世長辭,但自殺我又沒有勇氣,抑郁而死吧!抑郁而死吧!”小說就在這里也戛然而止。
與同時期《莎菲女士的日記》相比,早它五年成文的《麗石的日記》在文學史上默默無聲。廬隱并無如丁玲一般以異性交往和愛情的矛盾多變?yōu)橹骶€。她的麗石還未有那樣的勇氣,更多地沉入與自我世界。日記里單純的情緒堆積和自我剖析,同性之間“愛與不得”的慘烈有另外一種感染力。莎菲與男人的對立,在廬隱筆下似乎被潛藏了。因為麗石既是莎菲,又扮演了“凌吉士”,她無謂的堅持不是輸給“表兄”,是被同性好友的拋棄所擊潰。麗石細膩得心理動態(tài),情感波動、單薄病態(tài)的身影,被廬隱以最詩意和集中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胞愂边@樣更加純粹的女子,她不是“花木蘭”式的“革命女性”。如果說廬隱的題材過于“小兒女”,有些單一淺薄。但《麗石的日記》這部大膽袒露同性愛戀的作品,值得用更大范圍的視野再次探索廬隱女性寫作的重重意義。
探究廬隱的女性意識覺醒,與女性逐漸尋求自我解放的歷史發(fā)展有巨大關(guān)系。中國第一次出現(xiàn)了女性作家群是便在二十世紀初期,隨后在二十年代開始活躍于文壇。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也是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在這個歷史階段,關(guān)于女性情感領(lǐng)域的挖掘,成為了第一代女性作家群體共同的選擇。廬隱便是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空間中,寫出了諸多以青年女性情誼與婚戀為主題的小說。“同性之愛”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母題在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斷隔。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創(chuàng)作掀起“私人寫作”、“軀體寫作”高潮,以陳染為首一批女作家,由此接通了“五四”女性文學中呈現(xiàn)的女同性愛的傳統(tǒng)。陳染的創(chuàng)作同廬隱有著類似的開拓性質(zhì)。從表述女性追求與男人同等的地位、獨立生存意志、婚戀的困惑幾方面的書與廬隱都有著相似之處。同樣處在一個復雜的世紀交錯的環(huán)境中,她更集中與女性自我選擇上的迷茫,展露出長期以來被男權(quán)社會公共話語遮蔽女性體驗。她筆下的“倪拗拗、黛二”(《私人生活》、《無處告別》)追求的是女性解放現(xiàn)代性和徹底性。比“麗石”更加強調(diào)獨身意識,對“異性”的排斥不再是由于封建婚姻的束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遠離。陳染等人傳承了廬隱這代女作家對于同性愛的書寫,她進一步開發(fā)了同性愛存在的合理性。
女性之愛不純粹“同性戀”,廬隱筆下女子的同性情誼,無法用異性“愛情”來全部涵蓋。我理解的“女性之愛”是停留在“姐妹之邦”中的一種精神信念,她們在自我尊嚴和獨立的建立中,與“異性”的愛戀往往帶有“臣服”和“依附”的意味。她們的精神寄托就會不自覺地投入在同性之間,這種“愛”相當于她們的自留地,互相傾訴煩惱,得到庇護和安穩(wěn),從而享受到了“愛情”。麗石與沅青的愛,是“關(guān)愛”也是一種對抗現(xiàn)實的“同盟”。廬隱也在隱隱地告訴我們,這樣的“同盟”也始終不會被他人承認,更無法存在于公共空間,最后還是在家庭社會的壓力下自我解體。
女作家們專力于書寫女性之間的精神契合。同性之愛的演繹更能使讀者深刻地進入女性角色的內(nèi)心,這樣的愛可看做是廬隱自己的決心,來與舊社會一切束縛所了斷,也可以理解為青年女性在當下對于愛情的無望之心,也可以看做是女性知識分子在理想消退之后,生活的虛無與精神寂寞。最終回到女性本身,我將這樣的同性之愛,看做她們在生存壓力之下,主動尋覓的一個“方舟”。廬隱的女性之愛,是對異性的失望,也是對男性的渴望;是對同性密友的信賴;是對污濁世界的怨恨。所有愛憎交織的感情和訴說,都被她集中在女性之間這樣私人的空間,這種掙扎陣痛之感,令當下的讀者依然能夠深切感知。
【參考文獻】
[1]茅盾.廬隱論[N].文學,1934-7-1(3).
[2]廬隱.海濱故人[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3]張莉.從“女學生”到“女作家”——第一代女作家教育背景考述[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