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軒
【摘要】中國書法可謂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表征。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xiàn)出華夏審美人格心靈世界,并以其特立獨行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作為一門秀外慧中的藝術,中國書法集東方美學眾多元素與一體,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與審美特征。
【關鍵詞】書法;東方美學;意境
中國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中國書法是在東方這片沃土上發(fā)展和成熟起來的,它與東方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無數(shù)東方學的觀念,它是東方美學的濃縮與精華。
一、秀外慧中的“抽象藝術”
東方,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國度,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文化古樸、神秘、幽雅、充滿韻味,東方之美追求的是外在與內(nèi)在的統(tǒng)一、和諧,追求的并不是“為形式而形式”、“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美。東方美不僅僅秀在外,更是慧在中。書法藝術正是如此。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抽象和表現(xiàn)是中國書法的兩個不同側面。從形式或構造的角度而言,中國書法是抽象的;從內(nèi)容或意蘊的度而言,中國書法又是表現(xiàn)的。它的抽象是表現(xiàn)或表現(xiàn)性的抽象,而它的表現(xiàn)則是抽象或抽象性的表現(xiàn)。中國書法不僅僅講求形式美,也注重內(nèi)涵,不是一種“純形式”。作為一門抽象的藝術,書法不像許多后現(xiàn)代作品那樣,只注重抽象而不重內(nèi)涵,為抽象而抽象。
單純的抽象、“純粹的視覺性”并不是中國書法所致力的目標。“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學書通于學仙,煉神最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更重要。中國書法的創(chuàng)作,不僅要求極力發(fā)揮筆墨的性能,曲盡線條和結構的種種變相,而且要求賦予筆墨、線條和結構以人性的內(nèi)涵,使之成為情感和人格的象征。伍蠡甫所說:“我國書家的精神深處并沒有像康定斯基那樣消極的、頹廢的‘內(nèi)在需要,因此作品中呈現(xiàn)出雄強、剛勁、渾樸、秀雅、瀟灑、雋逸、奔放、嚴謹?shù)仁侄鄻踊娘L貌和境界。我國書法藝術能用抽象形式表現(xiàn)以上種種情境,堪稱健康地抽象藝術,而且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二、“動靜結合”與“陰陽之道”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老子把道看作世界萬物的本原,所以也把道看作認識的對象,強調認識的根本任務是把握“道”。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的美是陰與陽,剛與柔的糅合,字里行間透露著一種兩極相生、動靜結合且無以言傳的美。
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看書法藝術:以靜止的“形”表現(xiàn)動態(tài)的“勢”,以感覺的媒介表現(xiàn)超感覺的想象,以有限的筆畫表現(xiàn)無限的情思、意趣,這是中國書法(也是中國所有藝術)最引人入勝的審美追求。在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在動靜之間體悟萬事萬物的生生變化,以及宇宙全體的生機、節(jié)奏與和諧,這是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藝術追求。
總體而言,中國書法的美本質上更應該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內(nèi)容的美、意蘊的美或表現(xiàn)的美。中國書法的“形象”,不是靜止的形象,而是運動的形象,是類似于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所說的那種舞蹈般的“力的形象”。靜態(tài)的美在形,動態(tài)的美在力與勢,在神與意。在書法美的構成中,最根本的是動態(tài)的美。這種“動”,宗白華先生稱之為“生命內(nèi)部最深的動,是至動而有條理的生命情調?!敝袊臅ǎ员憩F(xiàn)有條理的生命情調為最高目標,書法用筆的根本原則是柔中求剛,正中求奇,穩(wěn)中求險。如董其昌所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p>
在書法和繪畫等等的創(chuàng)作中,動與靜是創(chuàng)作者首先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藝術辯證法。動與靜,分開來說是一動一靜,似成對立,但從全體來看,動與靜的交替,本質上還是動。朱熹在《讀易綱領》中睿智地指出:“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p>
三、書法中的意境美
從整體上說,東方藝術屬于意象型藝術。“意象”是東方美學中的核心范疇,它發(fā)源于中國古典美學,同時在東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學體系中也有具體、深刻的體現(xiàn)。在書法中,由符號語言,包括線條、墨色、形狀等組合而成的被稱為“意象”,無數(shù)的“意象”組合成了整幅作品的“意境”。
在書法中,古人稱之為“神”、“神采”、“神氣”、“精神”等等,都是講的書法的意境美。一件書法作品,如果總體上缺乏一種貫穿全幅的氣質和精神,就難以形成一種美的意境;成功的書法藝術,應該是每個字的線條和結構是美的,同時全幅又組成為一個整體,集中體現(xiàn)出某一種美的意境。中國藝術素以境界為上,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古人云“書畫同源”“書畫同體”,書法作品和中國的山水畫往往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會到中國畫的的意境、格調、氣韻,與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與人的性情。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我們所能看見的是它的形質——點、線及其構造,“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本不相關的客觀事象和物象按照藝術家的主觀傾向結合起來,可以相互為用,相互輝映。在書法中,不同的線條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與線條分割后的空間共同作用,可以構成千變?nèi)f化的書法形象,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境界。
然而,書法意境美的營造不只是取決于那線條的分割、黑白的呼應、點畫間的轉化,更多的是這境界“誕生于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睍ㄒ饩趁赖膭?chuàng)造,根本上取決于書家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在文學作品中,“風格即是人”,作品風格就是作者人格品位的展現(xiàn),書法上也是如此,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我們可以看出書家的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其隨順自然、委運任化的人格心靈的體現(xiàn);顏真卿端莊寬舒、剛健雄強、大氣磅礴的書法,又體現(xiàn)出他凜然正氣的人生追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不衫不履,天性自然,于其中透出他人格心靈的真率與活脫……書家常常借書法寄托情感、抒發(fā)情懷,使之成為一種理想化人格的化身。藝術的使命不僅僅在于反映客觀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主觀精神。所以,書法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最終取決于書家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和對客觀現(xiàn)實的美的感受。因而我們也可以從書家特有的漢字藝術造型和作品意境中窺探出他們獨特的審美意識和風格,要了解書法藝術的真正審美根源,只有到書法主體的心靈中去尋找。因為在那些流暢的線條、飛動的曲線、變化多姿的結構中滲透著主體的內(nèi)心世界和人格精神。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邱紫華.東方美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易中天.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構成[J].廈門大學學報,1998(1).
[5]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呂鳳子.中國畫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7]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8]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陳經(jīng).書法藝術中的道家哲學[J].呼蘭師專學報,2004(1).
[10]李穎,王洪波.意象:東方美學的核心范疇[J].求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