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俠 趙艷苓 陽勢
【摘要】呼吸和咬字是歌唱方法中免不了遇到的兩個基本問題,他們雖然不是歌唱的全部,但卻與歌唱中的每一個小點都密切相關。他們相互聯(lián)系,共同促成著正確的歌唱,因此在聲樂教學中也尤其重要。處理好呼吸問題是處理喉嚨及歌唱狀態(tài)的根本,而正確的做好咬字也是歌唱位置和歌唱聲道統(tǒng)一的基石。
【關鍵詞】聲樂教學法;傳統(tǒng)聲樂教學;心理機理教學;官能聽覺
在聲樂教學中,呼吸和咬字問題無時無刻不被提到,而許多教師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見解程度和處理方法正是形成現(xiàn)在中國聲樂方法不統(tǒng)一,意見有分歧的主要原因。針對現(xiàn)代聲樂教學概況,基于筆者多年的聲樂學習經(jīng)驗,現(xiàn)對呼吸與咬字問題的教學做如下淺要分析,請廣大聲樂教育從事者與廣大聲樂愛好者批評指正。
一、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的呼吸
呼吸是聲音的根本,也是最能被歌唱者所感受到的,好的呼吸既能帶動喉位的下降和穩(wěn)定,又能引領演唱者進入興奮的歌唱狀態(tài)。歌唱時,應首先掌握好呼吸,對呼吸肌肉群做有效的訓練,使之由不自主的肌肉訓練成可自由控制的肌肉,在歌唱中,充分發(fā)揮氣息的支持作用,從而達到更高效的歌唱。在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更多的注重演唱方法的教學,對聲樂理論的講解并不多。而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理論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把聲樂理論知識正確理解并運用到歌唱中去,才能更高效的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單以呼吸和咬字這兩個方法性層面的問題為例,足以說明在這種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中,許多單薄的感性引導和經(jīng)驗示范是需要革新并升華的。氣息,在我國古代就有了“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的說法,更有譚峭的《化書》中寫到“氣動則聲發(fā),聲發(fā)則氣振?!边@些說法雖強調(diào)了氣息的功能但卻沒有明確呼吸的本質(zhì)。在聲樂教學中單純的強調(diào)“氣沉丹田”,并不能使學生很準確的吸氣到位,由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匱乏,不能正確理解教師的吸氣比喻,只靠感性的體會很難使學生應用到自身的體驗。相比于效率低的缺點,更嚴重的是容易使學生誤導而生成錯誤的習慣,如大口吸氣、抬肩或塌胸等。這些錯誤的習慣和方法導致歌唱時不但沒有氣息的支持,而且沒有通暢的歌唱聲道,學生很難舒展的歌唱,造成惡性循環(huán)。
二、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的咬字
“咬字”永遠是歌唱時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一直延用“以字形腔”的理論,即讓學生在咬清楚字的前提下把字放到歌唱腔體中去。而歌唱的腔體是什么、在哪里,卻從未對學生講述過,只是通過示范,讓學生去感覺。這種教學方法會產(chǎn)生諸多問題:首先,學生在咬字的過程中,由于禁錮著“咬清楚字”的箍環(huán),導致學生在歌唱中過分強調(diào)字的清晰,加大了嘴的動作,而使字很難進入腔體中,導致聲音橫、扁。其次,即使每一個字的字腹咬在了腔體中,在字尾收聲時,學生也會不自覺的唱出腔體,關閉了歌唱聲道,導致腔體的不統(tǒng)一,也不能確保每一個字都唱響。第三,學生在被告知打開腔體的同時,并沒有被告知如何打開,只是去聽教師的示范。這種教師口中的“腔體”對于學生來講本身就是模糊而說不到本質(zhì)的。尤其在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的情況下,學生為了打開聲音,就會不自主的提軟腭、張大口、撐喉嚨??梢?,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咬字方法的成效低、副效大。
三、心理機理教學法以及官能聽覺的優(yōu)勢
心理機理教學法則很有效的避免了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不深入、探不到本質(zhì)的缺點,不但使學生的歌唱更加準確明了,而且能讓學生記住歌唱方法,而不是像傳統(tǒng)聲樂教學只記感覺,很容易遺忘。例如,當學生聲音淺薄、松懈、音量小時教師就要分析出此時的呼吸機能懈怠,學生沒有正確的使用呼吸系統(tǒng),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氣息浮”,此時應引導學生正確的吸氣,深吸氣,然后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腰腹部,體會歌唱時的腰部擴張,并引導學生用吸氣的感覺歌唱。而當學生的聲音僵硬死板時則分析出氣息僵沉不流動,這時應引導學生把注意力由整個腰部的用力轉(zhuǎn)為后腰的用力,小腹有控制的內(nèi)收,讓氣息吐出來。這樣方法性的指導教學,更有利于學生面對問題時知道“該怎么辦”,做出正確處理。再如對共鳴音色的調(diào)節(jié),當聲音亮、尖、刺耳時則分析出基因管太多,應多加泛音,可以調(diào)整為“u”母音的練習,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唱“u”時的泛音管道中,以此作用于學生的心理,讓心理指揮歌唱。當學生的聲音發(fā)空,沒有音色時則應分析出基因管的使用較少,此時若是男生則多練“e”母音,女生則多加強“ü”音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集中體會聲音的高頻亮芯,并有意識的把這種高頻的聲音加入到聲樂演唱當中去。
官能聽覺也在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當聽到一個窩的不通的聲音則很輕易的就能聽出是壓喉頭的問題;當聲音軟弱無力、塌陷,則判斷出聲音沒有支點,胸腔沒有挺立??;當聲音散、不集中,則判斷氣息使用時密度小,發(fā)力點不明確等等。官能聽覺與心理機理教學法的結(jié)合運用對于學生發(fā)聲的技術指導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在唱e2以上的音時聲音越來越向后唱、連續(xù)的下行花腔跳音聲音位置不掉下來等等的心理生理的配合指導作用,在聲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四、心理機理教學法引導下的正確歌唱
心理機理教學也要求教導學生明確聲樂演唱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演唱與理論相呼應,用理論作為一種心理意識指導歌唱實踐,并用歌唱實踐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再以呼吸喉位和咬字為例在心理機理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吸氣,用嗅覺器官吸氣,用意識使氣息順著脊柱吸到后腰,去感覺吸氣肌肉群向外擴張,帶動腰部的膨脹。引導學生歌唱時從腰椎發(fā)力,使吸氣肌肉群繼續(xù)擴張,體會呼氣肌肉群的且戰(zhàn)且退。只有在正確的意識指揮下,學生才能做到正確的呼吸機能運動,而正確的吸氣不但在歌唱時形成良好的動力,而且在吸氣的瞬間可以高效的打開喉嚨,使歌者進入適當興奮的歌唱狀態(tài)。在用嗅覺器官正確吸氣的同時,喉頭是略微下降的,歌唱時腰部發(fā)力也能更好的保持喉位的穩(wěn)定,這樣就能使歌者處于所謂的“打開”的歌唱狀態(tài),學生的歌唱就進入了正確的軌道。此時,并不用太多的抽象的位置引導,學生就能很自然流暢的歌唱了。
在歌唱的咬字問題上,應該先立腔后立字,并且明確所謂的“唱到腔體中”是指在良好的呼吸控制下,歌唱聲道打開的狀態(tài)中,把字唱到咽腔中去。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張大口提軟腭。為了把字唱響則每一個音都要唱在咽腔中,不能唱出腔體。在腔體穩(wěn)固的基礎上把字唱清晰則要求縮小咬字過程,每一個字要歸韻,都歸到“a、e、i、o、u”五個元音上。這樣唱出的聲音才是既清晰又響亮的。在心理機理教學中,對“a、e、i、o、u”五個元音的訓練是咬字行腔的關鍵。通過使用官能聽覺的教學,使學生明確正確的咽腔位置。在明確咬字機理的情況下,歌唱中,就有意識的把歌詞歸到五個元音的腔體中,從而做到字聲統(tǒng)一。
五、結(jié)語
心理機理教學是一種聲樂教學發(fā)展大勢所趨的科學教學方法。在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也時而有些涉及到心理機理教學和官能聽覺教學的方法,但這種意識并不強烈,而且方法并不系統(tǒng),常會被經(jīng)驗教學的立場打敗。而明確科學的教學方法,深入探索歌唱方法的本質(zhì)對于現(xiàn)在聲樂教學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心理機理教學法和官能聽覺的方法應被積極學習和廣泛傳播,用科學的力量、嚴謹?shù)膽B(tài)度和有效的手段促進我國聲樂教學事業(yè)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8.
[2]荷伯特·凱薩利著,李維渤譯.心的歌聲[M].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系選編,1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