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啟巧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就閱讀提出了誦讀古詩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的學習目標。小學生人w韻律。更不可能想象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在小學低年級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剛剛接觸到文字的學生感受到古詩中所蘊藏著的美,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無疑是對低年級語文教師的一項嚴峻考驗。對低年級學生該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我覺得是注重誦讀,淡化理解,深入淺出。
一、創(chuàng)造情境,借助課件理解詩意。
如何讓學生融情入境,關鍵在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同時使思維產(chǎn)生發(fā)散。古詩產(chǎn)生的時代離我們已經(jīng)很久遠了,但低段古詩中出現(xiàn)的生活片段大多是孩子生活中的最愛,如《春曉》中的鳥鳴、夜雨落花;《村居》中的春景、放風箏的情境等,讓現(xiàn)在的孩子不難理解。但如果要讓他們更深一層體會其中的意境,就需要借助多媒體,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圖片、視頻去做更多的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更多的理解詩意,也幫助學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間。還可以借助圖片出示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讓他們打開視野。還可以在教學古詩的同時,出示相關的詩句讓學生品讀欣賞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在古詩教學中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為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也為古詩教學開辟了新天地,讓故事的無窮魅力大放異彩。
二、動作演示,激發(fā)興趣。
低齡的學生學習古詩,有時會出現(xiàn)倦怠的情緒,此時就需要教師利用一些游戲或者討論發(fā)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贈汪倫》一詩中“忽聞岸上踏歌聲”,“踏歌”一詞之意孩子們難以理解,我便抽一學生唱歌,我便用腳踏節(jié)拍來和聲,這一下孩子們都明白過來了,紛紛做出回應,這樣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通過這一句來讓學生自己做出動作,然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給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只要說出了大致的意思,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基本上達到了。這樣深入淺出,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更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印象。
三、配樂朗讀,體驗情趣。
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shù)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為背景,在一片茂密的林蔭小道上,一位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悠閑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的回蕩聲,后面插入一段知了的叫聲,這樣就有助于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把自己代入詩人所描繪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地吟唱出來。再讓學生理解字、詞、句后裝扮成牧童,去體會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學生在表演中輕松而又快樂的體會出詩意。我想,在低段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多留給學生反復吟誦的時間,達到熟讀成誦。并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通過視覺、聽覺、動作演示等,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也許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