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寶
【摘要】:中學階段正處于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不僅關系到未來學生學業(yè)上更進一步的深造,也關系到其一生。語文教學開展美育,對學生至關重要。寓美育于語文教學中,不僅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澆灌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人自身各種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使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美育
新課程標準下,《全日制教科書(必修課)語文》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教材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讓我們領略了自然美、體驗了社會美、享受了藝術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家的心血和獨特的風格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馬克思說:“美育是一個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一個具備共產主義世界觀和行為的共產主義社會成員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揭示的“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美育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質將成為教育進步的標志,成為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質、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先進文化、發(fā)展社會文明的一個根本因素。學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傳授各種知識、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個體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從而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標。以美的方式、美的內容、合乎美的規(guī)律性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理性思考的同時,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情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悅。即寓教于樂。
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美育滲透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感受自然美,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對于養(yǎng)育自己的大自然會產生深深的眷戀,人們愛它的天姿麗色,更愛它的風采神韻。因而,異彩紛呈的自然美成為作家重點描繪的對象。語文新教材在表現自然美方面是極其豐富而廣泛的。它的范圍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千古絕唱的赤壁到風光秀美的康橋,從悠長悠長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內容從“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黃葉地”的秋天,從“一覽眾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東籬下”的美麗田園,從“我的空中樓閣”到荒涼寂靜的地壇……既有雄偉壯闊、險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靜雅、明媚秀麗之美。可以說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風細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這里競相展示,處處表現出造物主那神奇誘人的魅力。
經過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優(yōu)美、更生動,足以讓讀者“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了。比如說《荷塘月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朦朧、淡雅、恬靜的月下荷塘,現實中我們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樓閣》,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辭和句式使我們感受修辭之巧表達之妙,又使我們感受語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現實中我們又能在哪里找到這樣居所?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形狀、線條、光澤、色彩等欣賞“飛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賞“淡妝濃抹總相宜”之美,從主觀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品味“草色遙看近卻無”、“柳暗花明又一村”從客觀上心靈上得到美的享受。更應該利用媒體、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北國風光”“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甚至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知道“雪”不是“淡黃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懷抱中。
二、鑒賞社會美,凈化心靈提高修養(yǎng)
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無不滲透著社會美,其表現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從古往今來的政治斗爭到各個階層的精神面貌,從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激烈交鋒,都激發(fā)了讀者的情感體驗,給人以有益的心靈啟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少年,可以聽到愛國詩人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心聲,可以觸摸到陸游“中原北望氣如山”憂國憂民的時代脈搏,可以感受到辛棄疾“廉頗老矣”的沉重嘆息……讀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鳥》,你會加深一份對祖國母親的眷戀之情。
新教材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美,以其健康的內容、感性的形式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鮮明的“人文精神”為困境中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支強心劑,而贊美人類的崇高精神,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啟迪個性的創(chuàng)造思維,則成為語文教材中社會的三大支柱。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課文具體內容出發(fā),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靈來陶冶學生情感.例如《岳陽樓記》中所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抱負,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收集材料歸類整理,相互傳閱;可以寫心得寫讀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組織學生到名人故舊游覽,領略名人風采 。
三、品味藝術美,提高才情展示才華
藝術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是美的高級形態(tài)。讀著充滿藝術美的作品,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甚至產生新的聯(lián)想和想象。藝術美就內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結構美、語言美。
形象美,這里所說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帶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本質的人物形象。結構美、語言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表達的藝術。無論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約,蘇軾的豪放,還是魯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纏綿,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語言美產生的巨大藝術魅力。它們或純粹,或精微,或謹嚴,或飄逸,無不是經過作家們精心地推敲,細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輝,點綴在文學的夜空之上,令人嘆為觀止,百讀不厭。
教師無論在備課時,還是在講課中,都要進入角色,傾注感情。要使學生“入情”,教師必須先“入情”,只有先“動情”于己,而后才會“辭發(fā)”。備課時要“入得去”,深入鉆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使自己與作者同休戚,共哀樂,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作者的寫作匠心. 講課時要“出得來”,用情真意切的講述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要緊扣教材特點,深切“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 要啟發(fā)學生沿著作者思路的軌跡,深入剖析“語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深刻領悟“作者的旨趣”,使課文無聲的鉛字,變?yōu)橛新暋⒂行?、令人可聽可見的動情語言,生動地展現文章思想感情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