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
【摘要】在人類思想史上真理問題一直是人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人類生存的本能是思考。不論是人們解決了真理問題給出了人類的最終答案,還是人們逃避真理問題的困擾。人們只是想要在生存中獲得一種解脫,這也是人們自身想要得到的東西。即便真正的善沒有被人們找到,人依舊要生活下去。與其不斷地被各種問題所困擾,不如享受尋找真理的過程——一種痛快與快樂并存的生活。
【關(guān)鍵詞】柏拉圖;真理問題;人皆求善
在整個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一個濃重的真理情結(jié),即對真理問題的研究及解決。在兩千年來的哲學(xué)史上,西方哲學(xué)家不斷討論的問題就與真理問題直接相關(guān),也就是說西方思想史的動力是與真理問題直接相關(guān)的。
真理問題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例如,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總會本能的反應(yīng):“真的是這樣嗎?”柏拉圖用一個論證來證明這個問題,即“人皆求善”,每一個人都是追求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人并非都在追求善,而是在做惡的事情。柏拉圖為了證明這個命題的正確性就進行了論證:在我們的觀察當(dāng)中是有人求善,有人求惡。求善的人就不用證明了,那么求惡的這類人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明知為惡而求惡;另一類是不知為惡而求惡(以惡為善),這類人由于自身認識的有限性,把惡的東西和善的東西混淆在一起,在主觀意愿上是想求得好的東西,所以這類人是想求善的。再將明知為惡而求惡的這類人分成兩類,一類是明知為惡但有利,例如,小偷在決定偷東西的時候是不想求惡的,只是想貪圖利的部分(決定這個事情的決定因素是利即暫時發(fā)生的好的事情,也就是寬泛意義上的善),也就是說小偷在做決定的時刻是認為自己在作善的事情;另一類是明知為惡且無利,這是一個空項,也就是說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所有的人都是求善的。這個論證進而證明了求惡的人其實是在求善的驅(qū)動力下進行錯誤的追求善的行為。這種推論是排除法。如果找到一個個例證明明知為惡且無利的這類人是存在的,那么柏拉圖的論證就被推翻了。比如說:損人不利己的人,不利己是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但是當(dāng)事人卻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那這就不算是明知為惡且無利;自殺的人,自殺是什么好處都沒有的事情,但是對于當(dāng)事人來說死是唯一獲得痛快的方法,唯一解脫當(dāng)下所遇到的痛苦的出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吸毒的人,當(dāng)事人知道毒品是惡的東西,自身不希望被毒品所控制,并且吸毒之后的結(jié)果也是不好的,但是對于吸毒的人來說,只有毒品可以幫助自身從這一時刻進入下一時刻,也就是說毒品是解決自身生存的關(guān)鍵。在毒癮發(fā)作的時候,毒品對吸毒的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經(jīng)過上述的舉例可見柏拉圖的論證是正確的。
但是柏拉圖不僅要論證命題,更是要解決有人求惡的問題。不知為惡而求惡,這類人求惡是因為不知為惡,以惡為善求惡,他們的問題出在自身的善觀念,他們把惡的東西當(dāng)成善的東西來追求,善惡不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讓他們擁有一個真正的善觀念即不會出差錯的善觀念。對于這類人解決的關(guān)鍵是讓他們對善的問題有清楚和正確的認識。當(dāng)他們有了真正的善觀念后,便會按照這個善觀念進行選擇,那他們就不會以惡為善;明知為惡但有利,這類人是讓利益所蒙蔽,這種利益是暫時的、當(dāng)下的,往往是了一段時間就會變成不好的東西。這類人之所以會被暫時的利益所控制,是由于自身缺乏對善的真正的認識。如果他們對真正的善有充分的認識,那么這些目光短淺的利益就可以得到被控制和抑制。所以,要解決有人求惡的關(guān)鍵點是要尋找到真正的善。每個人都想求善的,人的原始欲望和生存沖動就是求善。柏拉圖論證的結(jié)論是:人一定要尋找到真正的善并且掌握真理,在掌握真理之后,人才能從真正的善出發(fā),去追求真正的善。柏拉圖“人皆求善”的最終論證結(jié)論是找到真正的善。柏拉圖認為人們身處的世界是混亂的,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把惡的東西當(dāng)成善的東西來追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把握住真正的善。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就是對真理問題的解釋?,F(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就是在洞穴里的囚徒,是以惡為善的人。人之所以會求惡,是因為人們把惡的東西當(dāng)成善的東西來追求,并且自認是在求善。就算是人們在求善,但是善的觀念出現(xiàn)問題,那么人們所做得決定就是以惡為善。當(dāng)人們要解決這個問題時又會遇到如何進行認識的問題。這時信念認識論便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人想要獲得自己的善觀念,但是又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只是在自己的情緒被鼓動和煽動之下,接受他人所說的想法,不加反思和判斷的接受了別人的想法,把別人的想法當(dāng)成自己的善觀念。在接受善觀念的問題上,柏拉圖認為這種不加思索的情緒,即放棄判斷權(quán)的情緒叫做信任情感。人們是在信任情感里接受時善惡,這個接受過程是不加判斷的行為,也就是說在信任情感里頭所接受的善觀念是有問題的。柏拉圖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論證的:在信任情感當(dāng)中,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信任過程是不加判斷的過程,只是一種接收過程。如果你信任的人欺騙了你或是這個人自身的認識有限而讓你產(chǎn)生了錯誤的善觀念。那么當(dāng)你以這種善惡觀念去判斷和選擇的時候,就會以惡為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柏拉圖提出了一種想法:人們要真正得到善并追求到真理,就應(yīng)該采用理性認識論。理性認識論的兩個根本點:一是我來做判斷,我擁有判斷權(quán);二是我是有根據(jù)的在論證中進行判斷。
柏拉圖給出的真理情結(jié)是,提出“人皆求善”的命題,并引申出一個真理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善”。柏拉圖給出了兩種獲得真理的途徑:一是信任認識論,二是理性認識論。柏拉圖首先強調(diào)不要因為情感因素而影響對真理問題的認識,進而陷入信任認識論中,然后柏拉圖要求人們應(yīng)在理性認識論里追求真理。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人們就會面臨如何選擇信任和理性的難題,因此在這里就形成了一個真理情結(jié)。人們必須要找到真理,否則就會以惡為善,不斷地把惡的東西加注在自己的身上,不斷地傷害自己,最終使自己的身上充滿惡??墒窃鯓硬拍苷业秸胬砭妥兂闪藝谰膯栴}。因為人就活在這里,人必須有真理,但是真理在哪里人又找不到。人又不能不這樣活下去,但是人又沒有辦法活下去。所以,柏拉圖所呈現(xiàn)的真理情結(jié)是一種動力,推動人們?nèi)ふ艺胬?。很多哲學(xué)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伊壁鳩魯提出:“善就是讓人活得痛快,活得快樂,活著就是善?!边@種觀念被稱為快樂主義原則。似乎真理問題被解決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就會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問題。伊壁鳩魯給出的答案是:“真正地的樂就是欲望滿足之后的無欲望狀態(tài)的平靜?!笨墒敲恳粋€人的欲望都是不同的。如果人們所擁有的欲望是假的,也就是惡的欲望,那么人們應(yīng)該如何選擇真的欲望呢?所以真理問題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很多人想要逃避真理情結(jié),想要剔除真理情結(jié)的存在,想要在生存中獲得一種解脫,但是真理是存在的,是無法逃避的,也是人們自身想要得到的東西。人們之所以能夠生存就是因為人們會思考。如果人們解決了真理情結(jié),給出了最終答案,并且將這個終極問題消解了,那么人們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人的本能就是思考問題和反思自身,一旦解決一個問題便會接著解決下一個問題,人就是這樣生存的。人們與其不斷地被各種問題所困擾,不如換一種思路:既然找不到真理,沒有真理又活不下去,那么人們就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痛快的活著,享受著真理問題帶來的悲傷和快樂,享受著生存的痛苦與幸福。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著,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M].商務(wù)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