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是出版社的生命線,有好選題就有好書,就能產(chǎn)生雙效。因此,我非常重視選題,規(guī)定每季度開一次選題會,討論和篩選選題。我的思路是以編輯工作為重心,所以選題會只有與編輯工作相關的人員參加,甚至連分管行政的領導都不能參加選題會和干預編輯事務,當時曾引起部分人員的不滿。這是我辦社時一個自以為得意,但也不免偏頗的做法。不久,我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妥,但沒有公開承認改正,而是漸漸有所變動。選題的來源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作者主動來稿,這是作者看得起這家出版社;二是編輯向作者邀約得到的選題。我贊成前者,因為出版社主動性大,而后者必須審慎,否則一旦稿子不稱意,則很難處理。當全稿交來出版社后,編輯將承擔其職務中的中心工作——審讀和編輯。我很迷信“編者不是作文老師”的說法,不能只停留在改稿中。我曾向編輯強調(diào),編輯不應只改錯字、語法和標點;要發(fā)現(xiàn)優(yōu)秀作者,培養(yǎng)后學成熟,要宏觀全局、微觀細節(jié),以醇疵比例來確定該稿是否采用。如有改動處,當與作者商量,最好請作者自己動手,編輯只是最后的統(tǒng)稿。一審后的二、三審是保證書稿質(zhì)量水平的關鍵,雖只抽查,但應認真審閱,能從滴水看到大海,由此來確定書稿的優(yōu)良等級,可惜多年來只剩下一種流程,用以符合三審制而已。
事業(yè)初創(chuàng),諸事艱難。當時,我社位于全國高校出版社前列,為保障實力增長,我對出版社的行政工作比較注重財務進出,管理較嚴,實行“一支筆”。在收入上,我始終貫徹“小有余”的方針。在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上,學術與經(jīng)營并重,以暢銷書的盈余補助學術性較強的長銷書等的不足。對日常用途,則比較苛細,可能也遭到有些人“摳門”的疵議。當時,為樹立廉潔辦社的形象,對員工生活的改善和提高關注不夠。至今反思,我未免“左”了點,缺乏對現(xiàn)實的更多考慮。
一個單位不僅要有和諧的氣氛,更要有良好的風氣。因此,我對員工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一定會認真嚴肅處理。有一位副總編輯和一位編輯室主任利用職務之便,除在他人書稿上掛“著者”之名外,還“分潤”這部書的稿酬。事后被原作者舉報,經(jīng)我核實后,通過組織程序,讓他們離社,另行安排。其間雖有人說情,包括學校的個別領導,但都被我婉拒了。這一舉動對全社員工,特別是新到社的年輕人,有所警惕,為以后良好的社風奠定了初步基礎。
南開大學出版社在不夠平坦的道路上走過了30年,我離任后,已更迭了6任社長。雖然由于主觀性格的各異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每一任都顯現(xiàn)不同的辦社風格,但走發(fā)展道路的總方向一直未變。我因享高年,得以伴隨出版社走過這30年,雖眼見它的發(fā)展、成長,但限于所見所聞不足,難以作出全面恰當?shù)脑u說,只能回憶我主持工作那幾年的所作所為,忠實地敘述。是耶?非耶?留待他人評論。“人去政聲后”,我很注重離任后同仁們的評論,因為那是無顧忌的實話。我離任后很久,有一位女總支書記說到我在任那幾年為“來新夏時代”,以示與他人的不同;又有一位資深編輯至今猶念念不忘當年各部門輪訓的效應。我的人生宗旨是:在我所處的時代,盡力做好我應做的事。同仁們的真情評論,對我是莫大的激勵。感謝所有愛我、支持我的人。更祝愿南開大學出版社在未來的歲月里能沿著正確軌道,發(fā)展得更興旺,更有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