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華
《思想品德》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全面對學生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一條主要途徑。因此,重視思品課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尤為必要。那么,怎樣上好思品課呢?不妨采用四步教學法。所謂四步教學法是指思品課堂結構可按四步進行。
一、明確目的
《思品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是:通過以“五愛”和“五講四美”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類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礎。這一目的,具體體現(xiàn)在小學思品課的各冊教材的各篇課文中。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明確本冊教材的安排目的和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即:本冊教材都要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道德情操;本課教學讓學生明白什么道理,受到什么樣的教育,使學生形成怎樣的良好行為習慣,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教學中,要先把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交待給學生,使學生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教學《為人正直》一課時,備課時,教師就要把使學生知道為人正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學生要光明磊落、公正、坦率、主持正義,做一個正直的人,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上課時,先要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一是弄清什么是為人正直;二是怎樣做才叫為人正直;三是學習、生活中培養(yǎng)為人正直的高尚品德。這樣,就能使教師有目的地去教,學生有目標地去學,做到有的放矢,效果事半功倍。
二、講清道理
思品教材中,第一篇課文,都堅持圖文并茂,以故事為主,夾敘夾議,寓道理于故事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循序漸進地明白事例,懂得道理??刹扇∫韵路椒ǎ?/p>
1.設計問題。教學時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合理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總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事理。如:教學《學習、做事講效率》一課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1)什么叫作講效率?(2)學習、做事時為什么要講效率?(3)怎樣做,才能做到學習、做事講效率?在學習中,學生把這些問題一步一步地解決了,這篇課文所講的道理,也就一清二楚了。
2.分析事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文中那些淺顯易懂而又寓于哲理、寄于感情的故事、例子,使學生在分析、體會中,知情明理,受到感染和教育。如《為人正直》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讀懂文中所講的包拯的故事,接著,指名敘述故事的梗概,使學生知道:包拯辦案不受賄,無論誰犯了法,他都毫不留情,依法制裁,即使自己的親屬也決不包庇,就連皇帝有錯,他也當面直言,并不因為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不敢提意見。隨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弄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包拯具有公正坦率、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崇高品質(zhì)。最后告訴學生,包拯這樣做就是為人正直。
3.聯(lián)系實際。書本上的認識、事例對學生而言,畢竟是間接經(jīng)驗,是理論性的知識,有些內(nèi)容離他們的生活很遠。因此,教學中教師還可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用身邊常見的事例去體會道理,以達到對事理認識的提高與鞏固。如學習《學習、做事講效率》一文時,可聯(lián)系實際舉如下的例子讓學生討論明理:張華和李明分別是班上語文、數(shù)學課代表,每天早上負責收作業(yè),張華每天提前半個小時來收作業(yè),她一人一人地等,一個一個地要,直到上課有時也收不齊,她深為作業(yè)耽誤,自己的學習時間而苦惱。可李明卻與張華不一樣,她每天也是早早地來到了學校,到了班級就開始復習功課,快要上課時,她讓全班同學兩人一份把作業(yè)本放在課桌的左上方,之后從前往后收,僅僅兩分鐘就把作業(yè)收好了。學生通過分析和對比,就會馬上明白,張華做事不講效率,李明這樣做就是講效率。之后,讓學生大量列舉家里、班上、社會中的做事講效率的事例,加深明理,這樣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激發(fā)情感
通過學習,學生在通曉事理之后,教師還要設法使學生與課文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達到感情的升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有情理交融,才能付之于行動,達到教學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就是道德觀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怎樣激發(fā)情感呢?
1.以情激情。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動情,用自己有情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把課文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以此去影響、感染學生,使之產(chǎn)生相同的情感體驗。
2.明理激情。學生在明理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去拔動他們感情的琴弦,讓學生在道理中,在故事里分清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懂得愛什么,恨什么,學什么,棄什么。如教學《寬厚待人》一文,學生在通過事例明理的過程中,教師抓準時機,拓寬地引導學生討論:當陳浩把墨汁濺到王英花襯衫上時,王英為什么沒生氣,還那么和氣?她當時該怎么想,倘若你是王英你該怎么想、怎么做呢?這樣,學生在明理之中,便會動了真情。
3.設境激情。教學中可充分運用投影幻燈、錄音、錄相等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此外,還可以通過朗讀、表演、實驗、實例等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
四、指導行動
在學生明理、激情的基礎上,思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行業(yè)習慣。因此導行,既是思品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終點站。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認識與行為之間有一條鴻溝,要用實踐來填平,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條,那便是練習。”因此,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習,把課上掌握的知識,明白的道理,運用于指導自己的行動上,指導行動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1.教師有目的地安排指導。首先可以結合課文內(nèi)容。如學習了《學習、做事講效率》一文后,教師可在同一時間內(nèi),讓學生做幾件事情,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其次是即興考查。如學完了《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創(chuàng)造》一文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學習所得,為班級、為同學做些好事,以體現(xiàn)課文中心。
2.學生自己無意識地形成習慣。學生通過思品課的學習,通過文中事理的啟迪,榜樣的激勵以及感情的升華,在平時的學習、做事中無意識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此時,教師要及時地予以肯定和表揚,讓他們堅持下去,發(fā)揚光大。
以上四步教學法,只是自己在思品教學中的點滴經(jīng)驗體會。教無定法,上好思品課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