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正新 吳樟 張毅
[摘要]“鐵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抗戰(zhàn)中形成的聽從指揮、顧全大局、敢于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鐵軍精神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高校應該努力抓宣傳、促實踐,轉變思路、從“差生”抓起,館校合作、建立德育基地,從而幫助學生深刻認識鐵軍精神的內涵和本質,并且自覺轉化為具體行動。
[關鍵詞]鐵軍精神 紅色文化 培育 教育理念與實踐
[作者簡介]祁正新(1965- ),男,江蘇建湖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吳樟(1982- ),女,湖南株洲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張毅(1973- ),男,安徽合肥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南京 21004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共青團江蘇省委“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崇高志向”——紀念建黨九十周年“紅色校園文化年”活動立項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1JSGQT3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054-02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再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融入,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成才意識、創(chuàng)業(yè)意識,但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在這種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非常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為完成這項戰(zhàn)略任務,我們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中國革命傳統(tǒng)教育,開展各民族平等團結教育,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一、“鐵軍精神”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及內涵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huán)境中培育出的寶貴革命精神——“鐵軍精神”,成為我軍在火熱的戰(zhàn)爭年代所向披靡的精神保障。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遠離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但在我國經濟與社會迅速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時期,更需要“鐵軍精神”來激勵和鼓舞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而努力奮斗。在高校的大學生培養(yǎng)中,在對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yǎng)中,更應著重加強“鐵軍精神”培育,讓大學生將“鐵軍精神”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原則。培育大學生的“鐵軍精神”,不僅深刻影響他們的人生,使之獲得寶貴的精神支撐,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深遠影響。
“鐵軍精神”,即“聽黨指揮,忠于人民,堅貞不渝的鐵的信念;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鐵的團結;令行禁止,執(zhí)紀嚴明,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勇猛頑強,英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的鐵的作風”。廣義上講,“鐵軍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聽從指揮、顧全大局、敢于犧牲、熱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它既是人民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良作風的生動展示,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鮮明體現(xiàn)。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有必要把“鐵軍精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拌F軍精神”的豐富內涵,不僅對高校的校風、德風建設發(fā)揮著巨大的指導與激勵作用,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團結協(xié)作、不計前嫌的愛國主義精神??谷諔?zhàn)爭爆發(fā)以后,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主動與國民黨政府談判,共赴國難,同仇敵愾。為了國家的興亡,與十年的內戰(zhàn)對手團結協(xié)作,不計前嫌,這體現(xiàn)了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新四軍是由散布于湘、贛、閩、粵、浙、鄂、豫、皖8 省14 個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組成的,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各支部隊能夠為了共同的目標整合在一起,統(tǒng)交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編遣調用,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軍不計前嫌、團結協(xié)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2.顧全大局、熱于奉獻的犧牲精神。新四軍一直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在抗日戰(zhàn)爭中始終嚴格服從黨的指揮,黨指向哪里,新四軍就打到哪里,即便是作出局部的犧牲,也在所不惜。例如定遠、半塔反頑自衛(wèi)戰(zhàn)、蘇北黃橋戰(zhàn)役,都是在新四軍各部互相支援、適時放棄、協(xié)同作戰(zhàn)下取得重大勝利的。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鞏固國共合作,新四軍主動撤出南方的抗日根據地,更是體現(xiàn)出顧全大局的模范行動。
3.抓住時機、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四軍在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不斷摸索,發(fā)明了一系列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敵強我弱的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粟裕將軍所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大我避、敵小我欺、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24字方針,是對這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精辟概括,更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深刻體現(xiàn)。
4.不屈不撓、堅守信念的大無畏精神。新四軍既取得過黃橋戰(zhàn)役、涇縣保衛(wèi)戰(zhàn)、繁昌五次保衛(wèi)戰(zhàn)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的輝煌勝利,也遭受過像皖南事變、淮北反頑斗爭失利這樣的嚴重挫折。戰(zhàn)爭中,新四軍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屈不撓,繼續(xù)拼搏。例如,在皖南事變中,奉命北移的新四軍,在國民黨7個師8萬余人的圍殲下,除2000余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與國民黨談判時被無理扣押,被囚長達5年。他臨大節(jié)而不懼,視人格重于生命,一再斷然拒絕蔣介石高官厚祿的引誘,憤然揭露蔣介石制造皖南事變的真相,作《囚歌》以明志,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浩然正氣。
如今雖然已經遠離了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但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博弈卻從未停止過,尤其是表現(xiàn)在經濟、社會、科技等綜合實力方面的你爭我趕。大爭之世,不進則退,在這樣的國際社會背景下,要想取得戰(zhàn)略優(yōu)勢,就必須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顧全大局、抓住時機、不屈不撓的“鐵軍精神”,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鐵軍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需要。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鐵軍精神”的培育路徑
“鐵軍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鐵軍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探索“鐵軍精神”的培養(yǎng)路徑,是高?!拌F軍精神”教育研究的重點。
1.抓宣傳,促實踐。任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從廣泛的宣傳教育開始的。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有著他們自身的特點,比如更加獨立,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不喜歡單純的理論學習,過于自信,張揚個性等,我們要針對這些特點展開廣泛的宣傳教育工作。
首先,在高校內開展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鐵軍精神”。高校要利用各方面的資源,例如高校團委、學生會、社團、廣播臺、校報、校內橫幅、宿舍及教室宣傳欄等廣泛地開展宣傳,讓每個學生都知道,我們在積極開展“鐵軍精神”的教育活動,力爭每個學生都能對“鐵軍精神”有初步的認識,甚至主動地去學習研究。
其次,召開小范圍的小組討論,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也可以以宿舍為位,以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為主體,帶動身邊同學一起進行學習,并由輔導員老師進行跟蹤指導。
最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校可開展知識競賽、辯論賽、主題征文等活動,檢驗學習效果,查漏補缺,鞏固成果。另外,還要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到各地新四軍紀念館參觀學習,走訪紅軍老戰(zhàn)士等,讓學生去親身體會“鐵軍精神”。
2.轉變思路,從“差生”抓起。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抓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優(yōu)秀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地看到教育效果,這些“優(yōu)等生”能較快進入狀態(tài),配合學校的工作,并且較快完成學校的教育任務,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教育效果往往只是表面現(xiàn)象,類似“作秀”,而真正需要教育的“差生”卻被邊緣化。從一項調查結果來看,“優(yōu)秀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主動性,而與之相對的“差生”,才是最需要加強教育的群體。首先,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差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重點,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例如在組織小組學習、討論的時候,教師、輔導員要親自擔任差生的指導老師;到新四軍紀念館等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的時候,要重點讓差生參加。其次,還要注重對“差生”的后期跟蹤教育,要讓“鐵軍精神”真正被學生吸收并不斷鞏固,使其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相關調查表明,差生更傾向于接受網絡、電視等媒體和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載體,豐富教育方式,增進教育效果。
3.館校合作,建立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要常抓不懈,在開展各項相關活動的同時,要與相關紀念館合作,建立大學生德育基地,使大學生在參加各種紀念展覽活動過程中,鍛煉自我,激發(fā)愛國、愛黨情懷。相關紀念館有著能反映“鐵軍精神”的豐富材料儲備,包括很多圖文并茂的主題材料,以及影像材料等,都可以作為開展“鐵軍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資源。一方面,鼓勵學生或者大學生社團參加紀念館的展覽活動,切身體驗,在聽取專業(yè)人員的講解過程中,使學生可以回顧和重溫戰(zhàn)爭年代新四軍的輝煌歷史;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學校與紀念館的合作共建,經過相關培訓,讓學生去充當某些單元的講解員、引導員等角色,使學生在鍛煉自我的同時,對愛國歷史題材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濱江學院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號召,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著重通過開展“鐵軍精神”的紅色教育活動,讓學生學好專業(yè)技能的同時,牢記黨的奮斗歷程,進一步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靈活多樣的培育形式、種類繁多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發(fā)揚“鐵軍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斗志,并且能夠將愛國主義情感自覺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努力拼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Z].2004-10-15.
[2]劉以順.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J].理論建設,2006(5).
[3]王平,許紅.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三個結合”[J].高等教育,2011(1).
[4]胡繼紅.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