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一、扎實的訓練之味
哪怕是極其簡單、學生一讀就懂的課文都極具教學價值。比如說《赫爾墨斯和雕像者》,這是連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都能夠讀懂的一篇課文。這樣短而淺顯的課文有什么訓練價值?我想可以有以下幾種訓練:
1.為這則寓言再擬一個標題。
2.用朗讀傳達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用朗讀來表現(xiàn)人物就需要揣摩,赫爾墨斯怎么笑的?怎么問的?都要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情境、表現(xiàn)人物。
3.劃分這個寓言的層次,并用八字短語概括故事情節(jié)。如果學生能力弱一點,就可以不用八字短語來概括情節(jié),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比如可以用四字短語評價文章的結構技巧、用成語評價人物形象,都是別開生面的活動形式。
4.提取能夠表現(xiàn)課文大意的五個關鍵詞。如果我們的課進行得很順利,還可以讓學生論析這則寓言中的語文知識,如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文章的結構特點是先概寫一筆再細寫幾筆,等等。
二、厚實的積累之味
比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的教學,除了朗讀、背誦,還可以讓學生讀另外兩首詩:《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開頭》。這三首小詩彼此血肉相連,從“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過渡到“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再過渡到“假如生活重新開頭”,形成了詩歌連讀的課堂教學結構,豐厚了學生的課堂積累。同時,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訓練”量。
如《假如你欺騙了生活》的教學:
假如你欺騙了生活,以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且慢,生活并沒有到此為止,有一天他會教你向他認錯。大地的心是誠實的,孩子的眼睛是誠實的,人生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有無憾的付出無愧的收獲。
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這首短詩中,哪兩個詞最值得我們品味?此話題能夠讓學生對詩中所有的比較關鍵的詞語都進行品析、品味。
三、詩意的朗讀之味
詩歌和優(yōu)美的散文都要追求朗讀訓練,朗讀訓練需要追求角度的美妙。一般而言,我們會讓學生大聲地讀、準確地讀、有情感地讀,但那只是一般的角度,作為閱讀訓練來講,我們還需要提煉出更為細膩的角度。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的教學,可以分兩步:第一步,體味音樂美;第二步,欣賞文學美。兩個板塊形成一個課時的教學。欣賞、體味音樂美就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味感受課文之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這首詞,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要指導學生讀出“抑揚”;第二,要指導學生讀出“緩急”。這兩個朗讀的要點訓練到位,這首詞的朗讀就好聽,就能傳情達意。
四、片段的精讀之味
閱讀教學的訓練過程有一種處理方法,叫作片段精讀。教學的著眼點不是整篇文章的提問,而是在“文意把握”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局部或片段進行精細的研讀體味,把課文中的一個部分、一個片段或幾個片段像一篇短文一樣地用深、用透、用美。
比如《孔乙己》的教學創(chuàng)意是“知識積累、課中比讀”?!爸R積累”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老師介紹人們對《孔乙己》的研究,并順勢滲透有關知識,比如這篇小說的“兒童視角”“場景設置”等知識。然后選用兩個片段進行“課中比讀”。一是第四段,“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是孔乙己的出場;二是第十一段,孔乙己再次來到咸亨酒店,然后退場。教學中可以把這兩個片段作精細的比讀。課文的練習已經(jīng)給我們舉了例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以這兩個動詞的比較為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多線條、細膩的課文比讀:
出場與退場、正常與殘疾、傷痕與斷腿、長衫與夾襖、文言與白話、青白與黑色、眼睛與眼神……這些對比,把精神和肉體受到巨大摧殘的孔乙己形象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激起人們深深的思索。
片段細讀、精讀,讀得深深的、美美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開闊學生的閱讀眼界。
五、文學的賞析之味
小說教學,要教出文學的味道。繼續(xù)看《孔乙己》的另外一個教學方案——文學賞析的教學。比如,“茴香豆的妙用”之賞析,這是一種縱深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把所有的關于茴香豆的描寫集中,然后分析它的表達作用。又如“孔乙己挨打”之賞析,把所有的關于孔乙己挨打的內容集中,然后分析??滓壹喊ご颍亲髡邇A注全力來渲染的人物命運的悲劇。日常教學中,我們更關注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但短衣幫中沒有人打孔乙己,打孔乙己的都是有錢的讀書人,最終打折他腿的,就是丁舉人。這就與短衣幫的“嘲笑”形成鮮明的反差。這樣的品析可以深深觸動同學們的同情心。作者對孔乙己是懷有同情之心的,他在小說中很有分寸地點出,孔乙己只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卻遭受了人們殘酷的毆打,這就是觸目驚心的社會現(xiàn)實。
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排”出九文大錢,第二次到店,“摸”出四文大錢,我們常常把“排”和“摸”進行反復的比較、欣賞,而且孔乙己在喝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杯酒時,是沒有吃到下酒菜茴香豆的。他連茴香豆都沒有吃上就走了,這也是令人感慨萬千的。
這些就是欣賞。語文教學應當讓學生沉浸在這樣一種文學欣賞的氛圍里面。
六、有趣的研讀之味
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有時候還要有味道,要快樂一點、有情味一點、有情趣一點,老師的教學趣味往往要根據(jù)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情感氛圍來調整,教學《老王》《孔乙己》《臺階》這樣的篇章,教師都要入情入境,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的情感基調。
有的課文可以上得輕松一點,比如《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本來也是抒發(fā)人生萬千感慨的,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上得有情趣一些,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分析、文句揣摩。在課文品析中,可以這樣問同學們:“這篇課文哪一個字要讀出快樂的情致???”學生會說:“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教師接著再問:“一個字,哪一個字要讀得快樂?”于是就把學生深深引入課文,學生讀、想、分析、揣摩,最后品味出“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這句話中,一個“亦”字要讀出快樂的色彩。原因是,一個孤獨中的貶官去找另外一個貶官,張懷民如果睡覺了,作者就會悵然而返,所以這個“亦”字就要讀得快樂一點。
還有一種教法。請同學們用朗讀的方法把這一篇文章讀成兩個部分、三個部分、四個部分。這就是以朗讀帶動分析。讀成兩個部分,那是“敘議結合”;讀成三個部分,那是“敘述、描寫、抒情”;讀成四個部分,美味就出來了,那是“起、承、轉、合”。味道就在這里。讓學生品味到如此精密的結構形態(tài)、如此美妙的章法,這就是有趣有味的閱讀分析過程。
七、創(chuàng)新的寫作之味
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是天然合理的,所以我們的課堂上要留一些機會讓學生動筆。北師大版的初中語文教材里有一篇課文叫《靜默草原》,這是一篇難以進行深入教學的課文,充滿了鏡頭感,很難抓住一個片段來進行深入地品析。我們可以執(zhí)行這樣的創(chuàng)意:第一步,概說課文;第二步,自由創(chuàng)作。這里的“自由創(chuàng)作”,就是“課文作文”,即任意組合這一篇文章的字詞句,形成一篇由學生自由命名的寫意作品,一篇微型的美文。如學生的作品:
草原速寫
草原上,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
草就是海水,極單純,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這里面有文筆的訓練,有語言的訓練,又有思維的訓練,連命名都是學生自己進行的。
這樣的學習過程,同樣充滿情味。
八、新穎的活動之味
課堂閱讀教學,從學生的學習而言,我們要“重在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祖國的語言,是課標的核心理念。有時候活動我們要組織得別開生面一點,比如《山居秋暝》的教學可以設計如下三次活動:
第一,“一句話概述”活動?!渡骄忧镪浴肥且黄裁礃拥脑姡空垖W生用一句話概述。如:這是一種詩情畫意;這是一種迷醉自然的感受;這是一首隱居者的情歌。
第二,“一段話描寫”活動,請同學們把詩聯(lián)中的畫面描述出來。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句:
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第三,“一篇文吟誦”活動。朗讀他人改寫過的《山居秋暝》,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吟讀: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莊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晚鐘的聲音,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女)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樹枝。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清亮的細流潺潺地淌過石頭,隱隱地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喧笑,月光下,長發(fā)飄揚的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今夜,又有人會被夢中的王子擁進新房!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中,收網(wǎng)的漢子們駕著滿倉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他們知道,無論何時踏進家門,家里總會亮著溫暖的燈。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這份幽靜而縹緲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處。
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教師用最美的形式來結構課堂教學,把最美的教學資料用于課堂教學,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九、美妙的探究之味
探究能把學生深深地引到課文里面去,發(fā)現(xiàn)課文解讀的密碼。比如《荷花淀》的教學,可以探究這樣一個問題,伏擊戰(zhàn)描寫中最美妙的一處細節(jié)是什么?同學們會有許多答案,如有的同學會說游擊隊員把漂在湖面上的那種“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撈起來甩給女人們,是最美妙的細節(jié)。我們要引導學生再來細讀關于伏擊戰(zhàn)的描寫。游擊隊員是能夠站在水里打槍的,湖里面的船翻了,人落到水里也是能夠站起來的。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這里的描寫實際上是在說水并不深,如果是在深水里活動就不可能有伏擊戰(zhàn)了,人站都站不穩(wěn),怎么能伏在水面上打槍呢?原來有一句話為后續(xù)的細節(jié)埋下了伏筆,當日本鬼子的船追過來的時候,搖船的婦女們說:“往荷花淀里搖!那里水淺,大船過不去?!薄八疁\”就是這一個片段的伏筆。最美的細節(jié)就在這里,沒有這個細節(jié)就沒有后續(xù)的故事。討論到這里的時候,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啊了一聲,恍然大悟。這就是文學筆法的欣賞。
十、精粹的講析之味
老師永遠應該用自己積累的豐厚知識教育學生。老師的學養(yǎng)太重要,沒有優(yōu)秀的老師就沒有優(yōu)秀的課堂,所以當講的時候必須講,我們要用美好的、精粹的知識來充實學生的語文積累,讓學生的語文視野更加開闊。有些知識,教師不講學生怎么知道?
《陋室銘》,是一篇典型的詠物言志的文章,具有典型的三層次結構——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言志。老師在課堂小結的時候,可以用充滿文學知識的話語作為課堂教學的講析內容,并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做筆記:
文章起筆崇高圣潔,可謂神來之筆,暗示了陋室的“名”與“靈”,“惟吾德馨”,概寫一筆?!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寫靜為動,描述了幽雅的自然環(huán)境?!罢勑τ续櫲澹鶃頍o白丁”表現(xiàn)了交往人士的高雅,借客人襯托主人的不凡?!翱梢哉{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以上細寫幾筆,極力渲染了“陋室”的因“德”而“馨”?!澳详栔T葛廬,西蜀子云亭”巧用典故,類比自己德行高潔。結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匠心獨運的點睛之筆,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以君子自期的情懷,顯得立意高遠。
全文駢散結合,韻律生動,讓人回味無窮。
這就是用文學欣賞的語言來進行課堂學習小結,學生做筆記,積累下來,如果每節(jié)課都有一些這樣的積累,那就是語文教學的幸事,那就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