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亮
【摘要】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課堂提問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手段,在課堂提問中充分運用心理學可以讓這一手段更加有效和完善。本文就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對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心理學運用做一些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提問 心理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44-02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能夠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充分結合起來,能夠對學生的課堂心理過程和活動進行及時了解,可以把師生的雙邊活動進行協(xié)調。在心理學上,一般把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這一過程稱為“解答距”。依照“解答距”的長短以及深淺,問題可以分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個等級。而把這四個解答距運用到中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可以起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調配四個解答距等級問題的方法
(一)運用臺階型提問
所謂臺階型提問就是提問的時候逐漸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一步步的把問題難度進行加大,逐步把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提高。比如在七年級語文《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教師可以首先從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套子”、他的社會影響以及別里科夫的婚事失敗等一層一層的進行提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一個頗具深度的問題:別里科夫作為專制制度的維護者,在死后為什么沒有好一點的局面呢?隨著這樣的提問,學生的思維能力一點點的深入,最終充分認識與解決了這些問題。
(二)善用搭橋型提問
當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被問題難住后,教師要及時為學生進行引導,為他們搭建起一座知識的“橋梁”,讓學生能夠順利把問題解決掉,以此來到達最終目的地。比如,在莫泊桑的《項鏈》這一課,教師向學生們進行提問:作者莫泊桑對路瓦栽夫人的刻畫在當時社會下有什么比較現(xiàn)實的意義?這種問題一般比較隱蔽,學生難以回答出來,這時教師再繼續(xù)問:作者莫泊??坍嫷穆吠咴苑蛉耸且粋€什么樣的人?她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現(xiàn)實?這一問題比較簡潔易懂,學生也會容易回答,這種搭橋型的提問就把上面的難題給輕易解決掉了。
二、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心理學運用
(一)注重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
從心理學上看,在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去掌握新的知識比較容易記得住,也比較容易回憶和保持。從這點上出發(fā),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比較容易的掌握新教材和新知識就一定要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出發(fā)。比如,在學習了《梁生寶買稻種》這一課后,學生初步掌握了在描寫人物的時候要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發(fā)去進行選材,然后再確定是詳細描述還是簡略帶過。接著在學習《分馬》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這篇課文怎樣把主題給反映出來的?作者是通過什么材料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這些材料和《梁生寶買稻種》有什么不一樣?學生依照以前掌握的基本知識,通過對比兩篇文章就能很快回答出可以依照文章的中心思想去進行選材。
(二)善于抓住文章重點和把握文章難點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不能夠把文章中的全部內容都給提出來,這個時候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提問,反而會得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到《孔乙己》這一課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作者在描寫孔乙己的時候有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些問題不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文體特點上來看,在文章中都屬于重點與難點知識。通過對文章的具體了解與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知道孔乙己是一個追求名利、愚昧庸俗、窮困潦倒以及麻木不仁的人,作者在描寫孔乙己時是批判為主同情為輔。學生理解了這些,這篇文章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強調提問的系統(tǒng)與層次性
通常來說,在人的腦皮層中,所形成的一些暫時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這種系統(tǒng)性就是由單一到復雜的暫時聯(lián)系,然后到復雜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并把這種暫時聯(lián)系納入到已經掌握的暫時聯(lián)系系統(tǒng)當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從這種規(guī)律出發(fā)。在人的認識活動中,通常是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課堂提問中,教師也要做到這一點。比如在學到《捕蛇者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問題:在文章中,永州的蛇既然毒性很大,為什么人們還拼命爭搶呢?;蔣氏在捕蛇的過程中,三代遭難,為什么還是不愿意進行“更役”和“復賦”?;你們可以從捕蛇人民的凄慘生活中看清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便于學生整體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最后學生得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這一結論。
(四)掌握提問的難易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問題的時候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依照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來進行,設置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讓學生產生興趣。如果提問的問題難度太高,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如果太簡單和太容易,這個問題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學生對自己不太熟悉的內容容易置之不理,更別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內容了。比如在講到《談骨氣》這一課,教師問學生:作者是如何論證中國人是具有骨氣的?這種問題與學生的思維層次相脫離,他們不太容易回答出來。如果教師這樣問:《談骨氣》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骨氣的定義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舉了那些關于骨氣的例子?這些例子和孟子的哪一句話相同?把這些例子進行結合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就與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契合,學生理解文章也就輕而易舉了,不但把握住了思想意義,而且還學會了對文章進行論證的方法。
三、結語
在中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重把心理學應用其中,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提出能滿足學生知識需求與個性發(fā)展的問題,在思考得到成熟時,由學生自己對問題作出結論。廣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導向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以及解決問題,等到學生掌握了自主對問題進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時候,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目的也就會真正得以實現(xiàn)了。
參考文獻:
[1]梅玲.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六忌”[J].課外閱讀(中下),2012(11)
[2]李敏.談新課標下中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考試周刊,2011(66)
[3]李偉.中學語文課堂提問切入點的教學探究[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