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根據(jù)具體語境的需要,在現(xiàn)有“了”字用法研究的基礎上,從語法和語用角度,具體語境的區(qū)分和交際的需要等不同角度對“了”用法進行了再研究、再分類,使“了”的用法在教學和日常的交際中更加清晰明。
關鍵詞:“了”; 語境;具體用法
作者簡介:凃亞(1990-),女,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1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虛詞“了”,我們根據(jù)它在使用時的句法分布情況,將其區(qū)分為“了1” 、“了2” 和“了3” 。我們知道,現(xiàn)代漢語中的助詞“了”是由動詞“了”語法化而來的 ?!傲?” 、“了2” 和“了3”的意義分別由動詞“了”的不同分布形式虛化而來。盡管它們的語義來源是相同的,但正是由于句法分布形式的不同,使得“了1” 、“了2” 和“了3”的意義與用法都出現(xiàn)了不同。
一般情況下,大家普遍接受的“了”的用法有三種。第一種用法是“了1”作動態(tài)助詞附著在動詞或某些形容詞的后邊,表示動作行為或性狀變化已經(jīng)完成,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中間,不能去掉。例如:“他今天出去買了書。”“我給他送去了一些水果。”第二種用法是“了2”作語氣詞附著在句末,表示確定的語氣,去掉后不影響句意。例如:“我洗衣服了?!薄暗矫髂晔罴倬陀邪四隂]見到他了?!钡谌N用法是“了3”兼有“了1” 和“了2”的功能,也就是說兼有語氣詞和動態(tài)助詞兩種作用。例如:“蘋果已經(jīng)熟了?!?/p>
以上是就一般情況而言, 如果仔細觀察,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 了” 的語法性質(zhì)和“ 了” 的語法意義等方面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基于“了”這三種基本功用,作者從語法和語用角度,具體語境的區(qū)分和交際的需要對“了”用法進行了再研究、再分類,使“了”的用法在教學和日常的交際中更加清晰明了。
第一種用法是“了”放在句子中間,放在動詞后,既有動作的完成又有“量”的表現(xiàn)。這個“量”可以指事物的種類,也可指具體東西的數(shù)量。這種用法有兩小類情況:(1)強調(diào)事物的“量”,若沒有“量”則句子不完整。例如:“我買了書?!边@個句子在實際的運用中是不恰當?shù)?,因為句子表達的意思是不完整的。當你問別人“你昨天做什么了?”,如果對方答“我買了書”,你可能會覺得他還有后話,靜待下文。如果回答是“我買書了”則意思完整。當然還有另外兩種表達具體的“量”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例如:“我買了書,買了衣服,買了日用品。”這個句子中有“量”的表現(xiàn),即書、衣服、日用品都是種類的體現(xiàn)。又如:“我買了一本書?!边@個句子也是可以的,因為句子中也有“量”的表現(xiàn),即“一”是數(shù)量的體現(xiàn)。(2)第二類情況是強調(diào)被描述事物的特征,有描寫賓語特征的情況,也有方式、目的作定語的情況。例如:“他買了新衣服?!边@里就是表示衣服的性質(zhì),即衣服是新的,不是舊的。又如“那個年輕人扶著老人下了車?!痹谶@里表示動作已完成,又強調(diào)是“扶著”的行為方式。
第二種用法是“了”放句末表語氣。相當于上述的“了2”。 “了2”最基本的意義也是來源于動詞“了”表示“結束、完成”的意義,所以“了2”的“完成”表達的是“事件完成”的意義。例如:“這場球賽結束了,我們贏了”?!笆录耐瓿伞本鸵馕吨白兓钡漠a(chǎn)生或者說新情況的出現(xiàn),因此“了2”就很自然地引申出了表示“變化”的意義。不僅動作行為會引起變化,其他方面也會出現(xiàn)變化,凡是出現(xiàn)變化的情況都可以用“了2”來表達。例如:“小明快會走路了?!边@句話的意思是小明以前不會走路,現(xiàn)在會走路了。
在這里需要區(qū)別一下表示陳述語氣的“了”和動態(tài)助詞“了”。語氣詞“了”附著在句末,表示確定的語氣,去掉后不影響句子的意思。而動態(tài)助詞“了”只能附著在動詞或某些形容詞后,表示動作行為或性狀變化已經(jīng)完成,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中間,不能去掉。例如:“我給她送去一些水果?!边@里的“了”是動態(tài)助詞。又如“我到明年暑假就有八年沒有見到他了。”這里的“了”是語氣助詞。
第三種用法是“了”放句中或句末,表示動作完成,陳述事實,又表變化,表語氣。例如:“天晴了?!边@里是表示現(xiàn)象或動作的變化,即天氣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她穿紅衣服了?!边@里是強調(diào)現(xiàn)象的變化,即她以前不穿紅衣服,但現(xiàn)在穿紅衣服了。又如:“都十點了?!边@里是表示時間的變化。
在這里還需要補充的是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還有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況。例如:“了”既表陳述事實,又表語氣,還表示了量的變化。例如下面這個情況——方奶奶要給郭奶奶說親,郭奶奶說:“都60歲的人了!”。 又如“這孩子都兩歲了還不會說話。”、“《紅樓夢》她看了兩遍了。”還有一種用法是在形容詞后還是表示“量”。例如:“我比你胖了三斤”。有時“了”字只是一個襯詞的作用,例如:“我了個去”。它來源于搞笑動漫《平田的世界》及《西游記——旅途的終點》,翻譯的過程中為了湊足四個音節(jié),才有了這個詞。所以,“了”在這里其實只是個襯詞,并無實際意義,相當于“歸去來兮”中的“來”。
經(jīng)過深入仔細的研究,作者認為“了”字的用法一定要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所以“了”的含義及用法要按照交際需求來分析。
參考文獻:
1、劉堅,江藍生.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2、王媛,漢語“了2”的意義用法及教學策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5月第5期
3、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朱德熙, 《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