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透過留學生習得“把字句”的規(guī)律,總結概括出現(xiàn)頻率高且不易解決的“把”字句偏誤問題的類型:語法成分之謂語問題、賓語問題、補語問題,語義關系問題,難以掌握的非處置式“把”字句問題這五大類。以便對外漢語教師采取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把”字句;偏誤類型
作者簡介:李芳菲,女,吉林師范大學2012級研究生,文學院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規(guī)范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2
一、語法成分之謂語問題
(一)誤將光桿動詞做“把”字句的謂語。如:請你把這封信寄。(應為:請你把這封信寄出去。)謂語中動詞前后要有一點別的成分。例如“把窗戶關上”,“關”后邊有個“上”。光說“把窗戶關”不行。最起碼得加個“了”,說成“把窗戶關了”?!八脛釉~的前邊或后邊要帶有表示結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但歌詞和戲曲唱詞有例外,因為受字數(shù)限制或者考慮押韻,容許在把字句中使用光桿動詞,譬如大家熟悉的“夫妻雙雙把家還”。
(二)誤將不及物動詞、關系動詞、趨向動詞、認知感受動詞做“把”字句的謂語。如:1.我把杯子破了。(應為:我把杯子打破了。)2.我們都把櫻花樹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應為:我們都把櫻花樹當做中日友好的象征。)3.小明把四川來過了。(應為:小明來過四川了。)4.警察把罪犯的犯罪經(jīng)過知道了。(應為:警察知道了罪犯的犯罪經(jīng)過。)
例1中“破”是不及物動詞,“打破”是及物動詞,我們可以說“我打破了杯子”,“打破”的語義指向是“我”,所以該陳述句可以轉化為“把”字句“我把杯子打破了?!崩?中“是”是關系動詞,不能用于“把”字句中,可以說“櫻花樹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或者是“我們都把櫻花樹當做中日友好的象征”。例3中“來過”是趨向動詞,一般我們說“某人來過某地”。例4中的“知道了”是認知感受動詞,后面直接加賓語,也就是“知道”的內容,這種詞本身就有一種主動性,不能用于“把”字句中來表示一種被動含義。
二、語法成分之賓語問題
留學生容易忽視賓語的定指性和非定指性?!鞍选弊志渲械馁e語應為定指的。例如:
請把一本書給我拿過來。(應為:請把那本書給我拿過來。)“把”字句是在謂語動詞前頭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一種主動句。所以“把”字句有很強的處置意味,而作為處置對象的成分即賓語應該是定指的。英語中如“Givemeabook.”和“Givemethebook.”前者的“書”是非定指的,后者的“書”是定指的,用“a”和“the”相區(qū)分,但是漢語名詞進入句子,在形式上沒有定指和非定指的標志,我們要通過指示代詞“這”、“那”、“這些”、“那些”等來表達。即“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定指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會帶上“這、那”一類修飾語。
此外,留學生在辨別和使用述補結構和述賓結構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如:1.我把安靜喜歡了。2.媽媽把一整天浪費了。對此,教師應幫助留學生做到:第一,看關系。如“喜歡安靜”和“考慮清楚”,都是“動詞+形容詞”的形式,但前者是述賓關系,“安靜”是賓語,后者是述補關系,“清楚”是補語。第二,看成分的詞性。這一位置如果用物量詞,一般是賓語,如用動量詞,就是補語。如“看幾本”中的“幾本”是賓語,“看幾遍”的“幾遍”就是補語。第三,某些表示時間的成分既可能作補語,也可能作賓語,作賓語時往往可以變換成“把”字句。如“他浪費了兩個鐘頭”和“他干了兩個鐘頭”,前者的“兩個鐘頭”是“浪費”的賓語,可以變成“他把兩個鐘頭浪費了”,但是后者就不能變成“把”字句。
三、語法成分之補語問題
(一)留學生錯將可能補語(如“v+得/不+動”等)用于“把”字句中。如:1.我一天把寒假作業(yè)做得完。(應為:我一天能把寒假作業(yè)做完。)2.我把這塊石頭搬不動。(應為:我搬不動這塊石頭。)
(二)留學生錯將結果補語用于“把”字句中。如:1.他把故事聽睡著了。(應為:女兒聽故事聽睡著了。)2.他把辣椒吃哭了。(應為:他吃辣椒吃哭了。)
(三)留學生錯將狀態(tài)補語用于“把”字句中。如:李東把漢語學得非常努力。(應為:李東學漢語非常努力。)留學生還經(jīng)常將表示狀態(tài)意義的“起來”用于“把”字句中。如:媽媽把那本小說看起來。(應為:媽媽拿著那本小說看起來。)
(四)留學生不恰當?shù)貙⒌攸c狀語用于“把”字句中充當補語。留學生經(jīng)常會說“他把飯吃在食堂”、“他把青菜洗在盆里”這樣的錯誤句子。我們假定:句型1:A+在+B+V+C,句型2:A+把+C+V+在+B。我們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句子可以由句型1轉化成句型2,如“A(他)+在+B(黑板上)+V(寫)+C(字)”,可以轉化成“A(他)+把+C(字)+V(寫)+在+B(黑板上)”,而有些句子不能進行轉換,如:“A(他)+在+B(火車上)+V(吃)+C(泡面)”,不能轉換成“A(他)+把+C(泡面)+V(吃)+在+B(火車上)”。我們認為,在能轉換的情況中,C一定在B,但是A則不一定在B。在不能轉換的情況中,A一定在B,而C則不一定在B。即前者中的“在+B”說明“C”所在的位置,而后者的“在+B”說明的是“A”從事某種活動的場所。具體地解釋,我們以“我在食堂吃飯”為例,在這個句子中,施事者是人“我”,動作是“吃”,受事者是“飯”,位移起點是飯碗,位移終點是肚子,而“食堂”并不是位移的終點,這里“我”一定在“食堂”,而“吃飯”不一定在食堂,“在食堂”說明的是“我”吃飯的場所,不是“飯”所在的位置。所以,我們不應該將“我在食堂吃飯”改成“把”字句“我把飯吃在食堂”。
四、語義關系問題
留學生一般很難理解為什么“媽媽把自行車賣了”可以說,但是句法結構相同,動賓之間也有聯(lián)系的“媽媽把自行車買了”就不可以說。其實,上述錯誤句子只是對“把”字句表層關系的簡單描寫,忽視了內在的、隱性的、彼此制約的句式內部各語言單位之間的某種意義聯(lián)系。肖祥忠將“把”字句的句子結構歸納為:“A把B+VP,A是由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構成,B是由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主謂短語構成,VP主要有四種情況,即動詞重疊、動詞+了(著、過)、動詞+賓語、動詞+補語(動量、時量、結果、趨向、狀態(tài)等)”。由此,我們將留學生在“把”字句語義關系上的偏誤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
(一)A與V的語義關系問題。如:1.他把毒品抽窮了。(應為:毒品把他抽窮了。A是V的受事)2.他把床單灑飲料了。(應為:他把飲料灑在床單上了。A是V的施事)
(二)A與VP的語義關系問題。如:1.他把那件事急壞了。(應為:那件事把他急壞了。或:他被那件事急壞了。A是VP的原因)2.她把那場交通事故嚇壞了。(應為:那場交通事故把她嚇壞了?;颍核荒菆鼋煌ㄊ鹿蕠槈牧?。A是VP的原因)
(三)B與V的語義關系問題。如:1.人把沙發(fā)椅坐懶了。(應為:沙發(fā)椅把人坐懶了。B是V的施事)2.我把老師批評了一頓。(應為:老師把我批評了一頓?;颍何冶焕蠋熍u了一頓。B是V的受事)
(四)B與VP的語義關系問題。如:他把那件事氣壞了。(應為:那件事把他氣壞了?;颍核荒羌職鈮牧?。B是VP的施事)很多留學生分不清句子中結果補語的語義指向,我們來分析,“抽窮”的語義指向是“毒品”,并非“他,所以不能說“他把毒品抽窮了”?!鞍选弊志浔硎痉e極的處置,“被”字句多半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遭遇。所以有些“把”字句往往可以轉換成“被”字句。是“他” “急壞了”,但是原因是“那件事”,所以說“那件事把他急壞了”或者“他被那件事急壞了”。
五、留學生難以掌握的非處置式“把”字句問題
對于“那種湯藥把歌星的嗓子喝壞了?!边@句話留學生不理解,認為喝壞嗓子的是“歌星”自己,怎么會是“湯藥”作主語呢,這就涉及非處置式“把”字句問題。王力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提到:“凡是助動詞把目的位提到敘述詞的前面,以表示一種處置者,叫作處置式”。然而,處置式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把”字句。“把”字句中有一些不符合處置式的類型,我們暫且稱為非處置式。如:
1.那種湯藥把歌星的嗓子喝壞了。
2.干了幾天的苦力活,他把手都磨出泡來了。
3.雖然分別好幾年了,但昨天我一下子就把他認出來了。
4.我把整條街都跑了個遍,還是沒有找到他。
這些句中“把”字句都不是處置式的,這里“把”字所介引的成分不是動詞的受事者,其中1是表施事的,2是表系事,3是表當事,4中“累”與“孩子”形成了主謂關系。所以說上述句子所體現(xiàn)的語義關系都不符合處置式的要求。總之,現(xiàn)代漢語中的“把”字句紛繁復雜,王力先生的“處置式”觀點有其局限性。
胡附、文煉、梁東漢先生等均對處置式的語義特征提出過異議,胡附、文煉認為:“處置的說法,是比較勉強的。因為‘把字句不一定表示處置的意義,許多沒有處置意義的意思,在我們的語言里也常常用‘把字句表示出來”。例如“墻上的那枚釘子把我的衣服撕破了”;“好孩子,你把我的心都哭亂了”。
梁東漢先生認為存在許多用處置式很難解釋的“把”字句,簡單的例子“他把我恨透了?!痹谶@里,雖然“我”被恨,但是“我”本身并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也就不符合王力的“處置式”。但是“他把我恨透了”這句話本身是正確的。
總之,要掌握“把”字句確實有很大難度,留學生學習“把”字句也需要不斷地積累,決不能死學,決不能過于較真。
參考文獻:
1、張伯江.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語言研究,2000年第1期.
2、肖祥忠.對外漢語教學中“把”字句構成要素語義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4月,第26卷第2期.
3、劉金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光桿動詞句的語法特征[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8年底11期.
4、晁代金.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把”字句研究述評[J].河西學院學報,2009年,第2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