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好:七夕佳節(jié)又至,許多商家開始打著“中國情人節(jié)”的旗號賣巧克力和玫瑰花,看起來真是不倫不類。請問七夕真的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嗎,古人是怎么過七夕的呢?
訪客/羽雨
編輯回復(fù):“七夕”被當(dāng)作“中國情人節(jié)”的原因,顯而易見是來自中國人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但是,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雖然歷經(jīng)千載仍然得到頌揚,卻未必等于說“七夕”這個日子是個情人們歡喜相聚的日子。七夕節(jié)又叫乞巧節(jié),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xí)之”的記載。乞巧節(jié)不是紀(jì)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jì)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乞巧節(jié)是女子的節(jié)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準(zhǔn)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wǎng)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故而人們也稱這天為“少女節(jié)”或“女兒節(jié)”。
編輯您好:都說進入了農(nóng)歷七月,就是進入了“鬼月”,要過一個追思先人的“中元節(jié)”。但是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只有“上元”元宵節(jié),所以請介紹一下這月“鬼節(jié)”的來歷與習(xí)俗吧。
訪客/沐塵
編輯回復(fù):中元幽影倩,月圓引魂歸,農(nóng)歷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這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qū),中元節(jié)是比清明節(jié)或重陽節(jié)更重要的祭祖日。
本版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