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燕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順學而導、順學而教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深化,有效教學的呼聲漸濃,不過,大家對有效教學研究大多停留在有限的課堂45分鐘,缺乏對課外任務布置有效性的研究,筆者認為課外任務也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課外任務的布置應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本文聯(lián)系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認識。
一、課外任務確保學生“看得懂”
課外的任務是課堂學習的一種有效延伸,課堂學習的知識點或多或少在學生大腦中留下了痕跡,是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知識點及其習得過程在學生大腦里留下了的痕跡不會太深,需要及時地反饋,從課堂所學內容出發(fā)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課外任務是教學中最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手段,就初中物理教學而言,課外任務的布置應首先確保學生能夠看懂,能夠有效地激活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應用到問題的解決中來,并將知識內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筆者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回顧課堂所學,課外任務中通常設置有一項基礎類問題。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重力一節(jié)內容后,筆者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
(1)請你不看教材,回憶一下重力產(chǎn)生的原因?
(2)物體A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誰,受力物是誰?
(3)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向哪里?課堂上老師突出強調了哪兩個字?
(4)重力的作用點是什么?重力的作用點是否一定在物體上,能否在生活中找到重力的作用點不在物體上的實例?
(5)有哪些影響重力的大小的因素,重力大小如何求解,表達式如何?
(6)公式G=mg中,g=?單位如何?物理意義怎樣?
實踐經(jīng)驗表明,上述6個小問題能夠有效串接課堂教學內容,問題學生能夠看懂并能有效地聯(lián)系到課堂所學的知識,如此設計,借助于小問題有效地消除了學生思維上的頓挫感,保證基礎性知識的內化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即使是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也能在梳理重力相關概念的過程中全面理解、內化知識。
二、課外任務確保學生“用得上”
基于課堂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問題的設置課外任務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清楚自己課堂所學,在學生復認并內化了這些基礎性知識后,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以形成,我們的課外學習任務應從看得懂的基礎性知識出發(fā),適當?shù)丶哟笕蝿盏碾y度,將答案適當?shù)碾[藏起來,不是學生簡單的回憶就能得到問題的答案,需要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在經(jīng)歷了一段物理思維過程后才能完成任務,體驗“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覺,讓學生清晰地感覺到課堂所學的價值,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區(qū)的跨越與知識結構的遞進,學生為了有效解決問題,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有所增強,形成良性的發(fā)展過程,推動認知能力和物理科學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上升。
例如,在和學生學習了“重力”相關概念后,除了布置上述知識梳理性問題,筆者在課后還設置具有一定開放性和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1)從我們實驗室出發(fā),就實驗室常見的儀器,請你嘗試著設計實驗來探究影響物體重力的因素,看看你能設計出哪些?
(2)測量物體的重力大小,你能想到幾種方法?
(3)如果你在用你的方法測量重力時,你的測量方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從這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出發(fā),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會積極地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聚集到課堂上所學的重力相關概念上,但與上面的簡單任務相比,需要學生聯(lián)系頭腦中原有的物理思想方法,將原有的認知和方法遷移到課外學習任務的解決過程中來,豐實認知結構的同時,思維和能力也得到了促進和發(fā)展。
三、課外任務確保學生“散得開”
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課堂的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意識,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筆者認為課后的任務還應該想辦法讓學生聯(lián)系到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將生活、物理、實驗三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讓學生課后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中調動知識和思維方法,實現(xiàn)大腦中知識表象的深刻化,這種做法,在初三復習教學中尤為適用,能夠有效消除復習的枯燥感,增強學習動機。
例如,筆者在初三實驗復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再次體驗和探究,筆者以“礦泉水瓶子”為實驗器材,要求學生在課后去自主體驗和驗證初中階段中的幾個物理實驗:
(1)探究空氣柱發(fā)聲的音調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
空氣柱發(fā)聲的音調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學生在學習時就不容易記住,往往要靠實驗現(xiàn)象來強化記憶,中考復習時由于與新課學習有了一段時間間隔,記憶變得更為模糊,引導學生課后自己去探究。
具體做法是:
步驟一:取一個礦泉水瓶,在瓶中裝上適量的水。
步驟二:用嘴在瓶口處吹氣,瓶內空氣會因此而振動發(fā)聲。
步驟三:逐漸增加水的高度,重復步驟二,可以發(fā)現(xiàn)聲音的音調隨著空氣柱長度的增加而降低。
(2)驗證液體壓強與深度之間的關系
在礦泉水瓶同一側壁從上往下開三個小孔并用指頭堵起來,在瓶中裝滿水,可以看到最下面的小孔射出的水射程最遠,通過直觀的現(xiàn)象驗證“液體內部深度越大,壓強越大?!?/p>
(3)做浮力相關實驗
引導學生嘗試著將一只漂浮在水上的空礦泉水瓶往水中壓,讓學生體驗,隨著瓶子入水體積的增加(即排開液體的體積增大)時,手上用力變大,借助平衡條件可以得到浮力也在增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