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豐
從新世紀是知識爆炸、超級直接經濟交換時代,到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試教育”濃厚,學生們被動讀書,導致中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低下,鮮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教育成果,揭示了“管理學習”的必要性,并闡明了管理學習的具體方法及其意義。管理學習學會讀書少教多學一、管理學習的必要性(一)知識爆炸,教育成果與信息文明特征相背有史以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已從直接經濟交換時代——農業(yè)文明階段,發(fā)展到了間接經濟交換時代——工業(yè)文明階段;目前,已從間接交換經濟時代,發(fā)展到了超級直接經濟交換時代——信息文明階段,其主要標志是出現了新的生產力——網絡。再加上不斷發(fā)展的多媒體技術,尤其是其中的流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智能化和虛擬現實技術對網絡的技術支持,使得地球真的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不僅“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成為現實,還讓“通話見面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因此信息文明時代,是按需生產,讓滯銷、浪費趨于-∞(無窮?。┑碾A段。使得在這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本世紀初有如下統(tǒng)計,人類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僅占10%。現代人在校讀書時間過長,如果一年不落地從“小學讀到研究生畢業(yè)”,其年齡已為二十六、七歲。然而當今社會能活過百歲的老人依然鮮見,由于生活條件比工業(yè)時代優(yōu)越,只是高齡老人增多而已。這使得風華正茂的學子們,來不及品味美好的青春,一踏上社會就幾近而立之年了。莘莘學子“所學是否既所用”都成問題,這正與目前時代的特征“超級直接經濟交換時代”形成了矛盾。(二)應試教育,學歷明顯高分低能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試教育”濃厚,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在背“各學科的標準答案”,讀書只為考試,絕大多數教師只教與考試相關的內容。這樣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禁錮。中國在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chuàng)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從以上關系式中可明顯看出,2000年后的同等學歷分值低于2000年前的,其能力自然隨之降低,所以說“學歷高”不等于“高能力”!從而導致當今社會大本畢業(yè)找工作都底氣不足,只有研究生畢業(yè)(從小到大讀書共19年)后26、27歲,才會有信心去找一份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工作!信息時代的中國把“自古英雄出少年,變成了當代英雄出長者(某某院士基本都是年過半百)”的一種怪事,鮮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教育科研成果。要知道沒有比爾·蓋茨1975年19歲時的白手起家,人類就不可能這么快就進入了信息時代。鑒于以上原因,我國的基礎教育學科,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管理學習”,讓我們的孩子,少年得志。讓各行各業(yè)的人才橫空出世,再現“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神話。學海無崖,有法則近。二、管理學習的內涵及其具體方法(一)管理學習的內涵就是在現有的知識儲備量的基礎上,使用有效的方法,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質,發(fā)現其自身的特長所在,使其在學習中選擇機會。其實質就是讓學生有架構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么自學,要么向他人請教。(二)管理學習的具體方法1.開設學會讀書課。從小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讀懂書的好習慣,逐步使其具有獨立的見解和架構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從小學高年級開始,開設讀書課。要以孩子的個性為基點,讓孩子自己或引導孩子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文學或科學類書籍去讀,在讀書的過程中,教師隨時答疑。讀完后讓孩子先說一說你從中得到了什么知識,你最喜歡本書中的什么內容,什么內容讓你感到很難忘或很受益?興趣會讓孩子從讀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這樣的讀書課,不可能是一對一的輔導,這就要求指導老師知識面寬,至少通讀過孩子喜歡讀的書籍才能答疑解惑。當孩子讀過兩三本以上自己喜歡的書籍之后,就要引導孩子開始寫“讀后感”或本書簡介之類的讀書筆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能讀懂自己有興趣的書籍之后,就自然會用已有的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去攻克感覺枯燥的、卻對其生存發(fā)展又必須要知道的課程,因為知識是觸類旁通的。到初中后,可以指導、訓練學生“自學”教材的能力。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答案多元化)為主,“封閉性”的問題(答案唯一)為輔。在上新課前讓學生先預習,將“讀不懂的內容”作標記;之后在聽老師講課時,重點聽有“標記”的內容,檢查“非標記”內容是否真的聽懂了?這樣在每個學科上,都培養(yǎng)學生這種“先自修再自查”的好習慣。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的五六年間,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學”的能力。到高中時,隨著孩子知識量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孩子們在學習中一定會有“選擇學習”和質疑某個“知識點”的能力。此時的讀書課,可讓孩子在讀完所選書籍之后,可引導其寫一篇“讀《×××》之我見”之類的小論文,以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傊_設學會讀書課,在基礎教育階段從興趣出發(fā),以點帶面,可達到全面發(fā)展的學習效果。因為孔圣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喜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實行它為快樂)之者?!?.少教多學。其原則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精心而科學地篩選教學內容,用“知識做基礎,能力為導向的培養(yǎng)”方法,以少教多學為準繩,開發(fā)學生自己的學習潛質,逐步讓孩子具有“管理學習的能力。”少教多學的切入點是要把所有學科的學習內容歸納為“概念、知識和技能”三類之后,再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1)概念: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即其涵義和適用范圍。概念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而變化。概念的講授要“一貫耳、二理解、三記憶”,從而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通俗地說:貫耳就是將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概念名稱事先不講解而直接貫穿于文章的段落之中,以閱讀理解、說明文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先學習,其中設填空、提問等題型以引導學生理解該概念,如學生能在段落中理解概念更好;如不能,腦海中會記憶了許多“不理解的名稱”。此時老師再去講解他“不理解的名稱”,由于孩子的求知欲很強,就會很快理解并牢記。(2)知識:人類認識自然或社會成果的結晶,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知識的傳授重在理解和內化。就是讓其能分辨一事物、而不是它事物,并能在學習者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對知識進行加工和利用。(3)技能:技藝才能。它的重要性和涵義古人早有詮釋。a.古人對技能的理解①技能是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春秋管子《管子.形勢解》:“明主猶造(再生)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審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傷(不會生活困難,也不會受到制度的傷害)?!雹诩寄懿皇侨巳四芡〞缘摹H缣祈n愈《送高閑上人序》:“然吾聞浮屠人善幻(豐富的想象力),多技能;閑如通其術(高閑如能通曉他們才藝的話),則吾不能知矣(然而我就無法通曉了)。”③有技能的人,是令人賞識的人。如明李贄《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則有若琴師、射士、棋局、書工(繕寫人員)其人焉?!奔寄苷滟F,不能失傳。如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文儒近臣不當(適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那身懷絕技的人,將無法將其技能傳于后人)?!眀.技能的具體教學方法首先,技能的教學要側重基本功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注重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舉一反三,使學生熟練掌握所教的基本技能。其次,在熟練了基本功的技能之后,再訓練其技能的運用能力。從簡單應用,到復雜應用,再到綜合運用,步步提升。逐步引導學生們能將這種技能的一般方法,不自覺地遷移到其它方面的學習中,從而使其具有管理學習的能力。當這種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其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不自覺地成長起來了,也就是說在不自覺中建構著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再次,特別要注意的是——技能不是人人能通曉的。因此在技能的教學中,只能讓人人學會最基本的入門級別的技能就夠了,而不能逼迫所有學生都去掌握提高級別的技能。如數學很多學生就比較難于深入地學習。如“中國‘差生(主要是數學差所致)在加拿大成‘天才(走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的故事,就說明由于我們對學生評價機制的缺限,而無法讓天才學生嶄露頭角??傊瑹o論在哪個學科的教學中,只要將其所有教學內容,歸納為:概念、知識和技能三類,再精選出其中的要點,選用該學段學生“最容易、最快捷”接授所學內容的教法進行有效教學,即讓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逐步建構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就一定能達到“少教多學”的教學效果。三、管理學習意義管理學習中的“學會讀書”,是以“看”為主的學習方法,男生擅長的是“看”;管理學習中的“少教多學”,是以“聽”為主的學習方法,女生擅長“聽”。從“所看”中分析問題,就會有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從“所聽”中記憶和模仿,從而有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管理學習,可同時開發(fā)男生和女生本身的優(yōu)勢,彌補其自身的不足之。在學習中既有“一般”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一定能讓學生具有架構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管理學習,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教學體現;管理學習,可讓孩子們自己有時間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發(fā)現自己的特長所在,在學習中選擇機會;管理學習,能進行有效教學,實現“使教學重點從教學內容的數量到教與學的質量的轉移”,實現如《中外哲理名言4》中北京市的孫奉中所言:教育任務的終極,是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備了自學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曦.少教多學——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視角.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7).
[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12.
[3]熊丙奇.中國“差生”在加拿大成“天才”.發(fā)現,2011,(12).
[4]魯亞玲.少教多學教學設計.中國校外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