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王琨 傅學慶
摘 要:生態(tài)旅游是當今旅游界的熱點。野三坡位于太行山北端,保定市淶水縣西北部,東緣距北京100公里,東南、東北部與北京市房山區(qū)和門頭溝區(qū)接壤,西北與河北省涿鹿縣毗鄰,屬于海河流域大青河水系。通過野三坡景區(qū)及森林植被的實地考察,對其資源條件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提出森林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應遵循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方案。
關鍵詞:野三坡;森林公園;生態(tài)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86-02
一、概況
野三坡位于太行山北端,保定市淶水縣西北部,東緣距北京100公里,東南、東北部與北京市房山區(qū)和門頭溝區(qū)接壤,西北與河北省涿鹿縣毗鄰,屬于海河流域大青河水系。處于中低山過渡地帶,西眺2 700多米的小五臺山,東望華北大平原。南部的拒馬河和百里峽發(fā)育有巖溶地貌和峰林,拒馬河中游南北兩岸為深切峽谷。
二、資源條件分析與評價
野三坡不僅歷史悠久,是當地的道教圣地,同時還具有典型的山地景觀。其山峰、瀑布、泉水、林石不僅類型齊全,而且各具特色,可用“野”、“奇”、“幽”、 “雄”、“險” 、“秀”來概括。具體資源評價如下。
(一)動植物景觀資源
野三坡國家森林公園內植被覆蓋率較大,種類豐富,垂直分布明顯。800—1 000m的低山區(qū)為人工、半人工植被帶,主要為山楂、山核桃、椿、楊、柳、榆、槐和灌木荊條、三裂繡線菊等。1 000—1 300m處為低山灌叢帶,主要為毛榛-丁香灌叢、繡線菊-丁香灌叢、丁香灌叢、繡線菊-毛榛灌叢等。1 300—1 600m處為中山楊、樺木、櫟林帶。陽坡以遼東櫟為主,伴有少量黃花柳,色木槭、山核桃等;陰坡以楊、白樺、黑樺、堅樺混交林為主,伴有少量色木槭、椴樹等。該帶灌叢繁茂、種類豐富,有毛榛、繡線菊、六道木、溲疏、紅山柳、山刺梅等。地被植物豐富,覆蓋率達95%。1 600—1 850m處為中山樺樹林帶,主要有紅樺、堅樺、楓樺、黑樺,還有色木槭、山楊、黃花柳等,灌木有丁香、六道木、杜鵑、毛榛、刺五加和地被植物黃花地丁、地榆等。1 850m以上地勢比較平坦,為山頂草甸,組成種類有苔草、黃花菜、黃花地丁、金蓮花、鳶尾、龍膽、黃花柳和紅樺等。本區(qū)有多種國家及地方重點保護動物,如野豬、斑羚、褐馬雞、黑鸛、金雕、雀鷹、勺雞等,此外還有上百種昆蟲。
(二)地質地貌景觀資源
野三坡的地址遺跡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系統(tǒng)性,是華北板內造山帶的典型代表。此外,野三坡還有完整的地址遺跡,各類不整合面清晰,侵入巖、火山巖、沉積巖、變質巖各類巖石遺跡齊全,異常發(fā)育的構造節(jié)理、斷層、褶皺等構造遺跡突出,山地夷平面、河流階地各種擬態(tài)等地貌遺跡豐富多彩。如百里峽是野三坡地質地貌景觀資源的精華所在,屬巖溶、水動力和重力崩塌等疊加作用形成的嶂谷景觀,為望京坨北麓發(fā)育的三條各具造型、呈鹿角狀延伸并朝不同方向輻射的峽道,分別命名蝎子溝、海棠峪和十懸峽。峽內由于受物理、化學、生物等侵蝕、沖蝕、溶蝕、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了包括奇峰、怪石、絕壁、幽洞、天橋、天窗、潭穴、腳洞、一線天、鐘乳石、倒石錐、巖溶泉等數十種景觀類型。峽谷全長52.5km,從崖頭到溝底高差在百米以上,谷底時寬時窄,最窄處不過1m,有開有合,時上時下,整個溝谷呈蛇形彎曲狀態(tài),變幻莫測。
(三)水體景觀資源
園區(qū)內拒馬河水量豐富,為多條“S”形河道串聯(lián)構成,水流平緩,青山纏繞,與游路并進,為園區(qū)增添了靈氣。另外,鑲嵌在高山峽谷中的峨峪水庫和大澤水庫等,也可結合周圍其他風景資源開展水上觀賞活動。如魚谷洞泉,泉水清澈,長流不息,平均流量0.42m3/s,是人們公認的中國八大怪泉之一。因每年谷雨前后從泉口向外涌魚而得名,這種有趣的情景一般延續(xù)8—10天。這種魚的學名叫“多鱗鏟頷魚”,俗稱“石口魚”,每尾重350g左右,黑脊白腹,鮮美可口。
(四)天象景觀資源
一是石城嶺觀日出。石城嶺地形險要,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一望無際。天將曉時,站立峰頂遠眺,波瀾壯闊的云海一望無際,噴薄欲出的紅日云蒸霞蔚。待到晨曦日出,霞光萬道,一面通紅,一條長長的淡紅色的橫線隨著太陽升起逐漸變寬,當太陽完全露出地面時形成上大下小的蓮花盆形。二是韭菜堰觀云霧。觀云霧景可選擇韭菜堰梁南側幾處突出的崖頂上,南面懸崖上云霧變化莫測,是京郊最佳的云霧發(fā)生地,故當地稱其為“仙云嶺”。
(五)人文景觀資源
野三坡歷史悠久,地勢險要,風物薈萃,既有豐富的自然景物資源,還有幾處獨特的人文景觀資源。一是蔡樹庵長城,現存南北兩段,共長2km(高5—10m,寬4m)。沿長城共有6座敵樓,保存尚好。站在第4樓高呼,回音繚繞,當地人稱之為“回音樓”。二是大龍門城堡,地處陽明山麓,高峰疊嶂、峭壁峽谷,為明代內長城重要城堡之一,城堡內現為大龍門古村。三是龍門天關摩崖石刻,地處大龍門城堡西北0.5km,沿河一側高峰聳立,峭壁如削,上刻有20幅自金代以來名人書寫的詩詞,綿延0.5km,為研究明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可靠的佐證。四是佛洞塔是一座孤立山峰,山頂部為一大平臺,面積200畝,中部原系一龐大的寺廟群,廟前有一座長11m的穿山洞——羅漢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有盛大廟會。
三、保護區(qū)劃分
根據野三坡旅游資源分布和開發(fā)現狀,由南向北將公園劃分為龍門天關長城文化保護區(qū)、白草畔原始森林休閑區(qū)、魚谷洞奇泉怪洞游覽區(qū)和百里峽峽谷風光游覽區(qū)等四部分。
(一)龍門天關長城文化保護區(qū)
由瀑布、山峰、奇石、遺址、摩崖石刻等景觀構成,區(qū)內有許多文物名勝遺留至今,現有的“大龍門城堡”、“蔡樹庵長城”、“摩崖石刻”等都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客可進行觀光、戲水、登山、考古、休閑等活動。
(二)白草畔原始森林休閑區(qū)
由山峰、原始森林、稀有植物、奇石、遺址等景觀構成,白草畔素有“太行山中的綠色明珠”之稱,區(qū)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生態(tài)保存完好,山地風光獨具風采。游客可進行觀光、度假、登山、考古、休閑、野營等活動。
(三)魚谷洞奇泉怪洞游覽區(qū)
由溶洞、鐘乳石、遺址等景觀構成,是游人獵奇攬勝之佳境,可供游客進行觀光、科考、了解歷史文化等活動。
(四)百里峽峽谷風光游覽區(qū)
由峽谷、山峰、奇石、瀑布等景觀構成,區(qū)內有罕見的巖溶型嶂谷地貌體系,其特有的地質、地貌、動植物及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雄、險、奇、幽”的天然百里畫廊,堪稱大自然的奇跡。游客可進行觀光、登山、休閑、探險等活動。
四、開發(fā)保護方案
(一)動植物資源保護方案
森林防火是森林公園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針對區(qū)內森林覆蓋率高,野生動植物較為豐富的特點,森林公園的植物資源保護,必須貫徹“保護、培育、合理開發(fā)利用”的方針,實施以下保護措施。一是按《森林防火工程技術標準》(LYJ127-1991)的規(guī)定加強防火設施建設,分別在龍門天關、白草畔和百里峽景區(qū)新建望火、觀景兩用樓。二是在游客密集的景點修建防火隔離帶。三是儲備防火用具,配備防火指揮車、風力滅火機、防火電話、防火工具等。四是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網絡,杜絕外來病蟲害的傳入,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發(fā)現災情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五是配備專業(yè)護林隊伍,加強巡山護林工作,對園內的古樹名木進行特別保護,加強森林植被的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六是貫徹“加強保護、積極馴養(yǎng)繁殖、合理開發(fā)利用”的方針,禁止捕捉傷害各種野生動物、攀折樹木花草等損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維護其正常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二)景觀資源保護方案
對于森林公園的古建筑物保護,貫徹“修舊如舊”的方針,保持其原歷史風貌;保護區(qū)內不得開荒、采石;重點景區(qū)要禁牧,加強對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控制游人規(guī)模,建立治安管理組織,及時檢查對景觀景點資源的破壞隱患,調整好風景開發(fā)與保護的矛盾,避免盲目開發(fā)建設及對風景資源的破壞。特別是要保護好龍門天關長城文化保護區(qū)大龍門古村的古民居,對于亭、臺、閣等駐景設施的建設,應在不影響景觀“野”趣的原則下,采用天然材料、“拙”的造型,以“顯山露水”為原則,有計劃地推進景觀建設。(“顯山”:即要求城區(qū)建筑高度以檐口高度作為控制基點,控制在10m以下,即3層以下為宜,個別為造型需要可局部達到14m;“露水”即規(guī)定沿河不再新建任何建筑,新建筑要求間斷式布置在靠山一側。)
(三)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方案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各類風景資源,應堅持以保護為主,適度開發(fā)的原則,依法建園,建立健全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好森林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野生動物資源,做到風景資源的永續(xù)利用。一是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綠化,增加植被蓋度,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盡量減少公園內裸地面積,并防止植被破壞等現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二是不建設污染環(huán)境的工業(yè)生產設施,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三是有計劃地加強景區(qū)垃圾回收、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有效避免旅游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四是建立景區(qū)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檔案,定期請環(huán)保部門對景區(qū)大氣、水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問題應及時處理,記錄在案。
(四)安全衛(wèi)生維護方案
在安全維護方面,每個景區(qū)應各安排一處安全救助機構,主要負責解決處理各種事故、救助工作,設置必要的應急藥品和急救設施;設立一處工程搶險機構,負責處理山體滑坡,公路坍塌、橋梁事故、汽車肇事?lián)岆U等,配備專用車輛及工程搶險設備,負責解決處理日常搶險工作;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防止洪水、泥石流、火災、治安等事故的發(fā)生;健全突發(fā)事件應急體系及旅游安全預防體系,完善旅游安全救援體系、旅游保險體系,及時排除各種安全隱患。在衛(wèi)生環(huán)境建設方面,生活垃圾和糞便要進行密閉收集和及時處理,實行專人管理,保持園區(qū)內干凈衛(wèi)生;在管理接待區(qū)設垃圾轉運站和專用車輛;森林公園內的廁所,宜設在隱蔽位置,并設方便殘疾人使用的設施,廁所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500米。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