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林
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作文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型思維方式,讓學生學會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用文字表達自身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初中學生的想法樸素單純,往往只能用簡單的詞匯去表達情感,從而使文章散亂無章。這種文章的最終結果就是分數(shù)普遍較低,拉低語文成績,因而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因此,主要分析初中語文作文中的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教學;學生;寫作
從近幾年學生考試的初中作文中,不難看出,學生的寫作詞匯量較少,文章結構單一,情感表達的方式過于直白,使文章具有“流水賬”的性質??墒?,如今初中作文在語文學習中所占地位愈來愈重,幾乎占據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因此,必須提高初中語文作文,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克服“流水賬”毛病,廣大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措施呢?本文關于初中語文作文的問題進行分析及對分享關于寫作的教學策略。
一、從思想上正視語文作文,提高寫作積極性
在初中學生的世界觀里,不少學生認為,寫作就是寫出的作品夠字數(shù)就可以了,因此,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如,由于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不高,而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恰好又是作文,為了完成作文任務,所以出現(xiàn)了“湊”字數(shù)的情況。學生可能是抄襲,可能是泛泛而談,總之,只要把字數(shù)寫夠了,任務就完成了。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缺乏寫作的積極性,甚至厭惡寫作,害怕寫作。因為對寫作不感興趣,平時也不訓練,也不積累好詞好句,導致下一次的作文還是“湊”字數(shù)。這樣的結果就是,每次的作文都得不到提高,每次的分數(shù)都一樣的低,然后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和厭惡感就更重了。
這個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必須打破這個循環(huán),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思想上進行引導,讓學生正視作文,了解作文的重要性,從而主動、積極地學習寫作、練習寫作。教師應立足于生活,讓學生親身實踐和體驗生活,才能從內心把感悟表達出來。如,可以創(chuàng)立一個作文小組,將近幾年各地中考滿分作文利用多媒體放映出來,讓學生對里面的字、詞、句和思想表達方式等進行討論和分析,讓學生主動學習,感受滿分作文的魅力。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要一味地授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講,才能學到更多,記得更牢。在討論過后,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寫下對這堂課的感想,字數(shù)不限。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湊”字數(shù)的毛病,也可以讓學生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克服對寫作的恐懼,增加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方式,建立創(chuàng)新型初中作文教育方法
一般的,教師在進行作文的教學時,總是先給出題目,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作,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抄襲,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其實,堂上寫作有利于避免抄襲,但是,同樣不可阻止“流水賬”的發(fā)生。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方法,建立創(chuàng)新型初中作文教育方法。如,在進行作文的教學時,給出題目,要對題目進行分析、討論,給學生一個寫作的方向,不要讓學生茫茫然地進行寫作。然后,在學生寫作過程中,要進行課堂巡查,觀察學生的寫作進度,對于寫作慢的或者寫不出來的學生,要進行輔導,使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更加深入,找到寫作的方向,才能讓學生更好的下筆。再者,寫作要限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要完成寫作,時間一到,要及時收起來,進行批改,不要因為學生還欠兩行字就給他多兩分鐘的時間。要讓學生牢牢記住,考試沒有更多的時間!其次,批改作業(yè)要細心,不要只是隨便給個分數(shù),要重視評語的作用,對學生文章進行分析,優(yōu)點和缺點都需要寫出來,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文章的好與壞,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改正錯誤,有方向性地發(fā)揚優(yōu)點。多付出一點時間,得到的回報才會更多。最后,要進行意見的反饋。要讓學生對教師的評改進行分析,將意見反饋給教師,學生與教師之間要多溝通、多交流,彼此之間分享經驗和想法,才能共同進步。只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周邊的事物有其相應的感悟和體會,探索精神和探索意識才會不斷增強。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yǎng)品格優(yōu)良的人才,廣大教師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仍需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周燕.作文就是生活:學習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札記[J].中學語文,2011(10).
[2]陳燕莉.淺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小學電教:下,2011(06).
[3]李紅.作文教學之我見:談感情的真摯細膩表達[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5).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三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