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近些年來,我發(fā)現很多農村小學生把學習當成負擔,甚至厭學。為此,我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現導致小學生厭學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讀書無用論”的影響
盡管教育的價值和功能愈來愈凸顯,但現實中讀書無用論潛在的負面影響依然相當嚴重,認為讀書沒有出路的家長大有人在。一些媒體所報道的“某人連小學都沒有讀完,卻成為了一個大老板,現返鄉(xiāng)辦企業(yè)以回報鄉(xiāng)鄰”等事例,無形中影響著在校學生及其家長,造成對學習的認知偏差——能掙錢就行,弱化了他們對教育和學習重要作用的認識。另外,大學生就業(yè)難的現實,也降低了人們對教育收益的預期,強化了對讀書無用論的認同。而部分“賦閑在家”的大學生,則給了他們口實。
二、人口流動
當前外出打工仍是農村大部分青壯年的選擇,與其相伴的是大量留守兒童的出現。留守兒童大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往往對自己的孫輩在生活上是疼愛有加,而忽視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學習、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這樣就出現了“打架,爺爺幫;衛(wèi)生,奶奶做;不交作業(yè)爺奶找借口”的現象,令老師無可奈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學習困難及融入集體困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而跟著父母到外地上學的學生由于受到收入和各種情況的制約,很少能進當地較好的學校,絕大部分只能在薄弱學校及民工學校就讀,且往往不能及時入學,致使學業(yè)中斷,造成學習困難。還有的由于家長工作地不固定,孩子處在不停轉學的狀態(tài)中,學習成績退步,難以融入班集體,最終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以至于厭學。
三、成績不好
目前,在農村小學階段,成績往往是學校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唯一標準。在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被剝奪,無法享受體驗過程和獲得結果的喜悅,而單純性教育評價制造了種種矛盾,也派生了所謂差生的悲劇。孩子往往從最初強烈的自卑感發(fā)展到焦慮不安,最終陷入適應障礙而厭學。
四、學習生活乏味
目前,農村小學的硬件設施雖得到很大改善,但軟件并沒有隨之改善。比如師資力量不夠,一個普通小學六個年級,只配10名教師(注:有一半學校還不到10名教師),課程全部開設,每位教師都要教四五門課,小學教師成了全能教師。天天面對同一張面孔,且教學水準不能保證,難怪學生覺得乏味而厭學了。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