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志 張紅武 李學樓
摘要:在大埋深、高地應力、斷層帶的軟巖煤倉中,采用錨桿、錨網、錨索及噴漿+注樹脂漿聯(lián)合支護的形式。通過該聯(lián)合支護形式把深部圍巖強度調動起來,主動、有效強化圍巖強度和保持圍巖穩(wěn)定,阻止圍巖的進一步破碎及流變變形,加強圍巖與支護體承載的強度,提高圍巖的整體性和實現(xiàn)主動支護,增強主動承載能力。該聯(lián)合支護形式有效的控制了煤倉的收斂變形及倉壁垮落現(xiàn)象,大大減少了維修量,提高了煤倉的服務年限。
關鍵詞:高地應力 煤倉 聯(lián)合支護 主動承載
平煤股份十一礦施工的二水平丁六采區(qū)由于受張莊逆斷層和鍋底山正斷層的影響,其走向及傾角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較大:53勘探線以東走向為N:325°,58勘探線以西走向為N:295°,其間區(qū)域為N:300°左右;52線以東煤層傾角相對較大為8~14°,一般為9°左右,56線以西次之,為7~10°,一般為8°左右,兩勘探線之間相對較緩,為6~8°,一般為7°左右。區(qū)內存在范莊逆斷層和張莊逆斷層,走向分別為北偏西30~35°和北偏西40~17°,傾向均為北東向,傾角分別為20~30°和17~45°,落差分別為20米和20~52米,對采區(qū)影響較大。而丁5-6-22122煤倉在此影響范圍內,該煤倉已經過多次不同形式的維修,圍巖松動范圍較大。
通過研究和確定方案,我們采用錨桿、錨網、錨索及噴漿+注樹脂漿聯(lián)合支護的形式。
1 維修煤倉聯(lián)合支護應用可行性論證
1.1 煤倉圍巖破壞機理研究分析
煤倉施工后,由于直徑大,埋藏深應力重分布顯現(xiàn)劇烈,周邊徑向應力降低,切向應力卻增高,使應力圓迅速擴大至極限平衡狀態(tài)。隨著徑向變形的產生,巖體進入塑性后,切向應力就不再增大,反而由于圍巖強度逐漸降低而下降,使圍巖形成破壞,當塑性區(qū)擴展到一定程度出現(xiàn)塑性破裂,巖石粘聚力和摩擦角相應降低,引起圍巖松動,這時塑性形變承載力將轉化為松動壓力,且可能達到很大的數(shù)值,導致圍巖失穩(wěn)。初始支護采用錨桿噴支護或錨索噴支護或錨桿錨索噴聯(lián)合支護,由于澆注混凝土支護剛度大,不能適應大直徑煤倉開掘初期及應力峰值期變形速度快、變形量大的特點;在錨桿支護中,由于煤倉直徑大埋藏深,淺部圍巖變形迅速,從而降低了錨桿的錨固作用,使錨桿在很低錨固水平下工作,而且隨著圍巖的變形,圍巖應力不斷向深部遷移,錨固力不斷散失。軟巖巷道的大變形,特別是深部巖體和淺部巖體的非均勻變形在錨桿上產生較大的剪力,相應地要求錨桿提供更大的錨固力。被錨桿加固的圍巖比較松軟,其抗壓強度低于地壓應力值,圍巖就要產生流動性變形,造成噴層脫落,繼而片幫垮落,不能保持噴層及圍巖表層的完整。圍巖較松軟破碎,無法實現(xiàn)錨桿的主動支護;另一方面,錨桿錨索噴聯(lián)合支護雖然將擴大煤倉的支護范圍,能把深部圍巖強度調動起來,和淺部支護巖體共同作用,但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密度大,破壞了圍巖的整體性,同時由于煤倉直徑大埋藏深,使得錨桿、錨索遭到切向應力即剪切力破壞。
想要使得圍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承載能力,又不使遭到松動破壞,必須使得支護體共同作用,加強支護體的屈服強度,減小圍巖的流變變形,使圍巖應力均勻分布承載體上。
對已經過長期修復治理的煤倉來說,因圍巖的松動范圍大,修復時不宜再采用讓壓支護,需要加大支護強度,擴大巷道的支護范圍,把深部圍巖強度調動起來,控制煤倉周圍圍巖的穩(wěn)定性,提高圍巖的整體性和自承載能力,并對圍巖起到加固效果,實現(xiàn)對煤倉的主動支護。
我們通過二次支護采用注樹脂漿支護,在大埋深、高地應力、斷層帶的軟巖修復巷道中,采用注美固364與錨網索噴漿聯(lián)合支護。通過注樹脂漿(美固364)將破碎圍巖膠結成整體,提高巖體粘聚力和內摩擦角,強化巖體的力學性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圍巖承載能力。采用錨網索噴漿,阻止圍巖的進一步破碎,加強圍巖與支護體承載的強度,阻止圍巖的流變變形,提高圍巖的整體性和自承載能力,實現(xiàn)主動支護,增強巷道的拉壓能力。充分利用注漿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將破碎圍巖膠結成整體,提高巖體粘聚力和內摩擦角,強化巖體的力學性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圍巖承載能力,提高了巷道施工速度,加強了煤倉支護,降低巷道失修率。
煤倉支護應遵循以下原則:提高圍巖的殘余強度;提
高圍巖的自承能力;減小圍巖中的應力集中;改善圍巖的不均勻變形和應力集中。選擇全錨網錨索噴漿+注樹脂漿聯(lián)合支護形式,加上科學的管理,完全能夠在該條件下滿足要求。
1.2 施工方案合理性分析
在借鑒其它礦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礦的具體情況,以礦壓觀測值為基礎,總結研究出“地質力學評估-初始設計-現(xiàn)場監(jiān)測-信息反饋-修改設計”的動態(tài)設計方
法。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首先對煤倉維修時采用錨網錨索噴漿支護,把深部圍巖強度調動起來,主動、有效強化圍巖強度和保持圍巖穩(wěn)定,阻止圍巖的進一步破碎及流變變形,再采用二次支護注樹脂漿支護,利用美固364抗壓強度高,滲透能力強,凝結時間短的特點,不但有利于更大程度的發(fā)揮圍巖體承載能力,強化巖體的力學性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圍巖承載能力。也有利于二次支護后流變狀態(tài)圍巖體應力的平衡,可充分發(fā)揮錨網錨索及噴漿+注樹脂漿各自的最大支護和承載能力,該聯(lián)合支護形式有效的控制了軟巖煤倉的收斂變形、自重變形及倉體中部和底部易破碎現(xiàn)象,大大減少了維修量,提高了煤倉在該工作面的服務年限。
2 支護選型
二水平丁六采區(qū)煤倉的基本情況,其煤倉高度為35m,設計凈斷面直徑為5m,掘進斷面直徑為5.7m,澆注壁厚為350mm,該煤倉容量為939.06t,一天平均出煤量為4000t左右;原煤倉支護為混凝土澆注支護。
2.1 維修支護斷面圖(附圖1、附圖2)
2.2 倉體支護參數(shù)
網采用Φ6mm鋼筋焊接網,高強錨桿Φ22×2400mm每排16根,錨索Φ17.8×4500mm每排16根,間排距均為1000×800mm(附圖1),注漿錨桿Φ20×4500mm每排16根,間排距為1000mm×1000mm(附圖2)。
3 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
3.1 施工順序
首先人工將倉體失修和收斂部分擴幫至設計尺寸,第二步進行錨網錨索+初噴支護,第三步打注漿錨桿并注漿進行支護,第四步進行復噴至設計尺寸。
3.2 注漿標準及要求
①注漿以前應先布置好注漿管位置并依次編號后方可注漿。
②注漿采用美固364 Flex (硅酸鹽)。
③注漿壓力為1.5~2.5兆帕為準。
④注漿錨桿長度為4500mm,間排距為1000mm×1000mm。注漿孔布置見附圖2。
⑤注漿錨桿間距誤差不大于正負100mm,外露長度為50mm至80mm為準。
⑥注漿量要飽滿充實,并以每個孔不發(fā)生跑漿、露漿為宜。
⑦封孔采用專用水泥藥卷,每根錨桿配2個藥卷,把藥卷在清水中浸泡10至15秒,必須先抽掉紙芯,用手揉捏均勻后推入孔口,封住孔口中,封孔應嚴實。
4 效果觀測
工程結束后對該軟巖煤倉進行“十字”礦壓觀測法。每間隔5~6m設立一個測站,每站設立不少于2組測點,每組測點間距不超過1.5m,每組分別在東西和南北幫中部布設測點測量。
通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測點觀測數(shù)據(jù)的變化情況表明,6個月內南北幫收斂累計143mm,前期收斂變化量穩(wěn)定,中期變化量較大,后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東西幫收斂量為119mm,同樣是前期收斂變化量穩(wěn)定,中期變化量較大,后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實踐表明該聯(lián)合支護形式使軟巖煤倉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采用該技術后減少了煤倉維修的次數(shù),增加了采區(qū)煤倉的服務年限。
參考文獻:
[1]楊同友,龐家平,張進祥.深部煤倉快速修補技術[J].科技風,2009(20).
[2]馬寶童,陳丁河.錨網混凝土聯(lián)合支護技術在礦井深部煤倉施工中的應用[J].煤炭工程,2005(10).
[3]張璨,張農,許興亮,李桂臣.高地應力破碎軟巖巷道強化控制技術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0(01).
作者簡介:
張海志(1980-),男,河南社旗縣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煤礦支護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