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芳
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語文教師認為最難、最困惑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從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分析得出,語文教學的重心已經(jīng)從語言內(nèi)部結構逐漸地轉(zhuǎn)變成了語言的功能,即是語言和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語言學”則成為了語文教學研究的話題。這樣,我們就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建一個交流平臺,來實現(xiàn)對語言學習和實際語境之間的有效連接。為了方便總結和推廣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提出了“作文先導式”的基本教學模式。
一、“作文先導式”教學的基本理念簡單概述
“作文先導式”教學的實施,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程序與內(nèi)容序列,并且利用虛擬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和交流,然后以“作文”為載體,促進學生對識字的渴望、閱讀的需求以及強烈提高寫作水平的愿望。這樣,教師按照學生自主活動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充滿激情的體驗過程中學習。
所以,“作文先導式”語文教學實驗就是突破傳統(tǒng)的以書本為重心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興趣需求為邏輯起點,并將原有教學中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相結合起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間接地培養(yǎng)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立自主思考性和自信心,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為學生以后在學習語文的道路上打下堅實的興趣和能力基礎。
通過上面的簡單概述,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為是以興趣需求為思維邏輯起點,以自主體驗為認知基礎,以知情相結合為教學的理想,利用作文先導式為小學語文整體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二、“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施策略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的基礎上,著手揭示語文知識的邏輯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語文學界就提出了要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口號,簡稱“雙基”。就是統(tǒng)一把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作為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框架和教學重點內(nèi)容。經(jīng)過專家研究分析,我們得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思想基本上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這嚴重的背離了“語文”內(nèi)在功能。所以,參照“作文先導式”教學的基本理念,并且通過實踐分析,可以實施以下幾種教學策略,來整合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
1.生成。我們認為,語文學科就是一門理解性的學科,按照學科的要求進行構建語文知識框架體系。這嚴重是對知識的誤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為了語文教學“課時多、成效差”的原因。所以,我們首先要改變這種看法,把語文教學過程理解成為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生成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和知識灌輸過程?!白魑南葘健苯虒W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如何誘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表達與交流上,而不是側(cè)重于傳統(tǒng)教學目標,比如學生要認識多少個生字,怎么樣讓學生掌握這些生字的內(nèi)容上等等。按照語文知識和能力“生成”的思路,正和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訓練”思路設計的教學相反。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貫徹語言表達和交流,構成了“生成”教學設計。
2.整合。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把教學內(nèi)容分成了四部分,即是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然后再按照結構決定功能的原理,“分析式”教學框架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實際效率。而“作文先導式”實驗的做法就是在小學生入學后,集中摒棄“拼音”環(huán)節(jié),用短期有效的時間完成拼音教學任務,然后讓學生把學到的拼音知識應用到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在書面表達中的應用。接著,語文教學進入“作文先導式”模式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口頭語言把情境中產(chǎn)生的內(nèi)心體驗完整、生動的表達出來,并讓學生記錄下來。如果遇到不會寫的生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然后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閱讀。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寫作的能力,也達到了教師“閱讀教學”的目的。使用這種“整合”策略,是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生成求知需求,才使“語文教學”成為必要,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3.評議。作文先導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強調(diào)的是潛移默化的功能,并把“評議”貫徹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成為一個認識與實踐操作的主體?!霸u議”可以評識字,評寫作,評閱讀,所以,它可以成為識字教學或者是寫字教學的一種方式。而采用此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實現(xiàn)進一步發(fā)展和升華,獲得一個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