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邦梅
摘 要: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毙W生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被動、強制、機械地接受教育,是學生主體性得不到很好發(fā)揮的主要原因。教育必須通過學生這一主體在學習、生活實踐中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才能切實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yǎng)
一、倡導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為學校,重點在教學,核心在質量。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習的心向)是影響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課堂上,通過教師有意引導、主動交往、平等對話,倡導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學,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二、倡導自我管理,使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
俗話說:“眾人拾材火焰高?!币芎冒嗉墸瑔慰堪嘀魅魏腿慰平處熓遣恍械?,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讓學生自我管理班級,也就是說,讓學生名副其實地成為班集體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身于班集體的各項建設,依靠他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鑄造團結友愛、堅強如鋼的班集體,在學生自我管理中,讓班集體成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園地。
三、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做社會的小主人
要增強教育過程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做主人,自己出主意,自己作準備,自己搞活動,自己來總結,達到自我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自我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自我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自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才干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內省,挖掘自我教育的潛能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jù),所以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引導其開展思想內部矛盾斗爭,使之品德逐步得到自我完善。
總之,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培養(yǎng)。只要我們對學生培養(yǎng)的方法得當,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僅如此,還將對學生的終身自我教育產生深遠影響。雖然教師教育學生的時間是短暫的,但是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時間則是長久的,受教育者的發(fā)展歸根到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體驗,思維才能產生飛躍;只有體驗,情感才能刻骨銘心。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王耘.小學生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大足區(qū)雙路小學)
編輯 卞良勝